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武汉:向智能车谷跃进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近几年,武汉的汽车产业发展略显落寞,汽车产量已经连续4年下滑。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武汉市汽车产量仅为139.35万辆,较巅峰时期的2017年减少了约50万辆。

汽车之家与21世纪经济报道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将于年底发布。该报告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充为15个城市,既包括四大超一线城市,也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完善的一二线城市,既有国内老牌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有进入新赛道的新兴城市。报告的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等更多消费端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首先将对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盘点,在去年报告发布前的大型系列深度预热报道——《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今年的系列报道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今年这组“巡礼式”的大型预热系列报道的开篇便锁定转型中的中部汽车生产基地、中国车谷——武汉。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是造成武汉市乃至整个湖北省汽车产业陷入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

  武汉市不愿错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如今正在奋力追赶。

  2020年9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次提出了“中国车谷”的概念。武汉经开区将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发展路径,打造“数字车谷”,建设“智能车谷”,培育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向下一代汽车升级跨越。

  “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武汉市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

  武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汽车转型提升,大力发展汽车研发设计和汽车后市场,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产业化,积极创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亿元。

  武汉市经开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培育2-3家智联网联汽车领军企业,5家以上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建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

  目前,传统汽车业务已见疲软,新能源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是武汉市汽车业目前最主要的发展特征。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曾经错过一波风口。简单依靠东风系转型,严重依赖合资企业,缺少本土龙头企业。

  作为老牌汽车产业重镇的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似乎都还无法与“中国车谷”的名号相匹配。是走向“东方底特律”?还是成就“中国车谷”?武汉汽车业正走在关键的分叉路口。

■汽车产量逐年下滑,上半场错失机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湖北省的汽车产量为209.9万辆,排名全国第4,其中近7成产量来自武汉市。

  不过,湖北省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只有约15万辆,全国排名第10,份额为4.23%;新能源汽车在湖北省全部汽车产量中的占比只有7.15%,低于全国的13.59%的渗透率。

  今年上半年,湖北省汽车产量为95.94万辆,下滑5.61%,排名跌至第5。其中,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2.5倍,达到11.4万辆,占湖北省全部汽车产量的11.88%,但仍远低于全国18.11%的水平。

  目前,武汉市的汽车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生产也集中在经开区。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市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6.5万辆。与该区年产汽车近百万辆相比,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武汉汽车产业“起点是神龙、兴盛靠东本”,再加上2012年建成的上汽通用武汉工厂,这三家合资企业的工厂撑起了武汉市的绝大多数汽车产量。

  同时,在整车企业的带动之下,武汉经开区多年来持续大力引进国内外实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注册资本超过500万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数达496家,武汉市是中国汽车产业链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汽车产业的发展严重依靠东风系,且严重依赖合资车企,绝大多数产量来自合资品牌,没有中国品牌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企业。神龙汽车在中国市场断崖式下滑,给这几年武汉市的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技术和创新力薄弱是武汉市汽车产业的发展难题。

  2015年-2020年,中国新造车运动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纷纷加码引进新造车项目,而武汉仅在2016年引进了开沃新能源商用车项目。错过了风口的武汉,并未引入具备一定实力的新创汽车企业。

  当务之急,除了推动当地传统企业的转型之外,更要以优质新能源车企为中心,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1年以来,武汉市经开区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除了东风岚图和东风猛士相继落户以外,还包括路特斯和小鹏汽车。此外,武汉市经开区也在接洽小米汽车项目。今年4月,规划产能25.6万辆的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开始动工,但官方并未公布这一工厂属于哪家车企。

  目前,已经在武汉市落地的乘用车企业一共有9家,其中包括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上汽通用4个合资企业,东风风神、东风岚图、东风猛士3个东风系中国品牌,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以及吉利旗下的超豪华高端品牌路特斯。

  在过去的一年,武汉市经开区引进的多个整车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预计新增7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再加上原有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武汉市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超过百万辆。

  然而,尽管武汉市引进的整车企业数量不少,但真正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受到关注的明星企业却不多。

  具体来看,合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整个中国电动车市场都缺乏市场竞争力;东风系在中国品牌中同样欠缺竞争力,东风风神的电动车主要产品E70主要面向出租网约车市场,东风岚图和头部造车新势力相比销量存在较大差距,东风猛士所在的高端电动越野市场竞争激烈且基盘有限;路特斯所在的超豪华电动市场小众,销量规模并不会很高;小鹏汽车目前的肇庆工厂尚未量产、广州工厂已经在建设,武汉工厂的产线和产品规划,也要看小鹏汽车后续的发展情况而定。此前盛传的武汉市有意引进的小米汽车,总部和生产基地已经在去年落户亦庄,武汉再次错过引进新能源整车明星企业的机会。不过,小米是否会去武汉建设生产基地同样受到关注。

  当然,除了新能源汽车整车之外,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武汉市做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最为关键的动力电池领域,武汉市在2021年引进了中创新航武汉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蔚来电池资产公司武汉蔚能也落户武汉。

■行业加速跨界融合,下半场要打开新思路

  汽车行业的大变革时代,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则将是下半场。

  上半场,武汉市错失了一些机遇,在下半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加速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界融合,从而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武汉希望抓住新的机会。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武汉市则聚集了吉利旗下的亿咖通科技、东软睿驰、芯擎科技、华砾智行、元戎启行、文远知行等公司。

  早在2019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正式揭牌,是全国最早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市之一。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数据,武汉市智能网联道路开放里程已达321公里,测试里程200公里,发放牌照54个,主要测试主体包括东风、百度、深兰科技等。

  今年8月,武汉经开区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并向百度发放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武汉市传统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经开区,经开区也出台了不少举措鼓励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开区在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实力并不强劲。

  不过,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汽车“软实力”“硅含量”方面也累积了竞争优势。聚集了以小米、腾讯、中科创达为代表的80余家智能软件头部企业,以中国信科、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100余家通信产业链企业,以联发科、新思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企业,以霍尼韦尔、圣戈班、英瑞杰、李尔汽车等世界500强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华工激光、逸飞激光等为代表的车身和电池生产装备企业,还有以理工通宇、合康动力、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行业头部三电企业等。

  武汉相对僵化地将汽车相关产业完全聚集于武汉经开区,对有条件发展的行政区鼓励不多。但汽车产业的辐射半径完全可以覆盖全城甚至周边城市,比如东湖高新区的创新元素和区域环境更吸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人才,也应是被鼓励的产业集群之一。武汉可打开思路,出台全市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并鼓励多区域错位发展,这符合当前主流的产业发展趋势。

■新能源车消费潜力大,武汉市民更爱“新势力”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氛围加持。

  综合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保障等各方面因素来看,目前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市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3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万人,人口增量全国第一,常住人口反超郑州、西安排全国第八,是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城。作为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城,武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也超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1年底武汉市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296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武汉市汽车千人保有量处于复数保有期,汽车销售主体将主要由换购用户构成。从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人群整体来看,换购及增购用户的确是主力消费群。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内各城市新能源关注数据计算,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关注指数为0.9,消费购买热情在全国范围来看较高。

  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为7辆,武汉市的11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市场大规模普及成长空间还很大。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为3.7万辆,增长179%,高于全国115%的整体增速,而新能源新车销售渗透率为2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分品牌来看,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是今年上半年武汉市销量前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紧随其后的是小鹏、理想、零跑、哪吒4家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整体来看,武汉市消费者对新势力的接受程度更高,上半年,新势力品牌销量占比达34.1%,比全国24.8%的平均份额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中国品牌在全国新能源车市的占有率有66.1%,在武汉市的市占率则只有57.2%。

  此外,相比轿车,武汉新能源用户更加偏好SUV,新能源SUV的销量占比达49%,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分级别来看,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较高,更倾向于选择“大车”。中级及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均高于全国。

  武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成长和高增长潜力,也让更多经销商开始加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武汉市有929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高达95%。此外,武汉市经销商服务满意度也高于全国各城市均值,这也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除了充电站之外,武汉市也在推动换电模式的推广。根据《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

欢迎扫描二维码,搜索并关注汽车之家研究院更多专业报告!

标签:别克世纪 2023款 Avenir艾维亚 2.0T 蕴世版 6座 2023款 Avenir艾维亚 2.0T 逸世版 4座 2023款 Avenir艾维亚 2.0T 私享版 4座比亚迪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30% 吉利9月销量发布

10月1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最新销量数据:9月乘用车销量130528辆环比增长约6同比增长约26集团各子品牌销量实现“全员增长”。9月新能源9月销量持续破万其中插混车型占集团新能源销量比重达167加速开拓混动市场

1900/1/1 0:00:00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重庆:期待新王牌!

轻轨呼啸3号线穿城而过。南起渝北区西南部北至巴南区西北部作为全球运输效率最高、单线运营里程最长、地形条件最复杂的跨座式单轨线路3号线穿过长江、嘉陵江连接起巴南区、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北部新城区也见证着重庆这座以汽车工业为支柱的城市的荣光与梦想

1900/1/1 0:00:00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西安:西部城崛起!

一场由新能源汽车引起的嬗变正在让大唐不夜城焕发新意与生机。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是陕西及西安唯一一个确定有两条省市重点产业链的产业将商用车两条产业链作为省市级标志性重点产业链。一直以来工业不大不强、能源依赖度高被认为是制约陕西经济体量进一步做大的重要原因

1900/1/1 0:00:00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天津:老城等待转机!

天津市是国内最早发展汽车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三大三小”之一的天津汽车工业就曾凭借经济型轿车天津夏利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汽车之家与21世纪经济报道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将于年底发布

1900/1/1 0:00:00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苏州:决战第一城!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提起苏州总能跟着古人梦回千年前的江枫渔火;穿越回现代古典雅致的园林景观、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和温柔婉转的吴侬软语也诉说着姑苏城的故事。但在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浪漫之城背后是诗情画意与工业文明的交织和反差

1900/1/1 0:00:00
新能源商业地理之深圳:剑指一流汽车城

若要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之城深圳当之无愧。作为“赚钱的摇篮”过去40年深圳市GDP从169亿元飙升至277万亿元更是坐拥比亚迪、华为、腾讯等一众明星企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