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深评:800V高压平台能根治补能焦虑吗?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每逢节假日的扎堆出行时,排队充电的糟糕体验总会引来电动车用户的连连吐槽。即便电动车能够跑满500-600km,补能焦虑依旧是电动汽车的头号难题。

  归根结底,增加续航里程,仅仅是降低了用户补能焦虑的频次,从过去的200-300km焦虑一次,变成了500-600km焦虑一次。若想彻底解决,尤其是长途出行的场景痛点,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单次补能时间,或许才是更治本的药方。

  风起于青萍之末,业内在寻求更快速的充电路径时,800V高压平台技术逐渐冒尖,今年已有近十家企业公布了相关布局。电压平台升高的量变,如何实现补能像加油一样便捷的质变?距离800V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多远?

800V电压平台是必然路径

  目前车企普遍应用的是400V高压平台,250A电流可以达到100kW的充电功率,电池30%-80%SOC约30分钟。

  做得比较极致的像特斯拉,配合自身的250kW充电桩,峰值工作电流达600A,整车电压平台依然在400V左右,走的是低压大电流的路线。还有极氪001,在400V电压架构下最大充电电流可达到600A,峰值充电功率223kW,也实现了比较快的补能效率。

  为了进一步向传统车加油时间看齐,业内寄望于把电压平台提升到800V甚至更高水平,达到300-500kW的充电功率,只需几分钟就可以迅速补能。

『不同电压平台的充电功率』

  保时捷Taycan是第一台量产的800V架构电动车,同一个超快充阵营的欧美车企也有相应800V产品规划。国内开花更多,比亚迪、广汽埃安、华为、极氪、极星、小鹏、岚图、理想等都在打造高压平台。

  400V分支下,大部分的标杆企业已经从150kW往200kW开始努力,而800V快充的设计,也开始从350A的分水岭,往500-600A的更大电流去设计。

『400V 快充的进化路径』

『800V 快充的进化路径』

  华为的一项研究显示,采用了800V高压模式的快充支持30%-80%SOC最大功率充电,而低压大电流模式仅能在10%-20%SOC进行最大功率充电,在其他区间充电功率下降的非常迅速。可见,800V高压模式能支持更长时间的快充。

  车企目前主要就是从大电流和高压两条路来做选择,最终会走向800V高压充电的技术路线。

供应链初步成熟,爆发尚待时日

  为了达到更高的充电功率,需要车企对各高压零部件的绝缘、耐压等级,铜排的载流、耐高温能力设计等进行调整。

  电芯自然不用说,为了支持快充的研发投入已有不少积累。此外,电池系统里面的电气设计和电池热管理都需要升级——在高功率快充条件下,对冷却系统带来很大的挑战,包括充电接口和充电线缆,甚至是电池系统内的电连接散热都需要进一步考虑,电池系统的低温加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电气化提升过程中,IGBT模块是决定整车能源效率的“关键先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控制系统、车载空调系统、充电桩逆变器三个子系统中,约占整车成本的7%-10%,是除电池以外成本第二高的元件。

  车企打造800V高压平台的出路,都是在IGBT上做文章,用碳化硅器件来替代目前的硅基IGBT。

  SiC耐高压、耐高温、高频的优势,简直就是为800V平台量身打造。作为最早吃螃蟹的人,特斯拉2018年在Model 3的电机控制器上使用了SiC模块,大幅抢占了400V电池系统的技术和市场红利,也一举点醒电动车行业,促使车用半导体材料由硅转向SiC。

  目前围绕800V的SiC供应处于初步成熟阶段,主要的供应商包括意法半导体、Cree、罗姆、英飞凌和安森美。全球SiC晶圆年产能约为40-60万片,国内SiC产品80%左右依赖进口。由于需求激增,生产工艺复杂且存在良率问题,SiC将面临巨大的产能缺口。

  今年估计有100万辆纯电动汽车采用了SiC逆变器,特斯拉占最大头。

  跟当下的“芯片荒”情况类似,只有实现了SiC的稳定供应,将来才能保障800V车型的规模上量。

  Cree计划2019-2024年投资7.2亿美元将SiC材料及晶圆产能扩充30倍;罗姆计划2024财年将SiC生产能力将提升5倍以上。从行业龙头的动作来看,预计到2024年左右,SiC的产能才会完全拉起来。

  车企在加速开发大功率快充,在逆变器中采用SiC功率模块只是车用SiC器件的起步,随着SiC在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以及充电桩中渗透率提升,SiC的供应将成为强需求。2022年,上述加总的量还不多,但到了2023年,基本上会是爆发的状态。

  这跟华为的预测也比较接近:国内市场,高压平台车型将自2021年逐步上市,2023年密集增长,到2025年高压车型市场预计累计增长至393万辆+。

跳出“鸡蛋之争”,快充配套怎么解?

  到了充电桩这一端,技术上来说最容易达到高压,比电池、车上部件都更成熟。特来电、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充电服务商,都具备了400kW以上充电桩的技术储备。难点在于资源的调动,对电源建设、配电网、电网运行控制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内市场上已有的直流快充设施,大部分功率介于60kW-150kW。桩的建设其实需要适度超前,欧美车企的做法给了一个参照。早在2017年,几大巨头开始联合铺建高性能的充电网络,直奔350kW,给后续高压平台电动车的投放打下了基础。

  对于国内的充电桩运营商来说,高功率快充也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在一些高频使用的快充服务站点,60kW的充电桩服务能力有限制,这个可以折算为有效的周转次数——目前一天的极限服务能力是10辆车;而高功率的150kW直流大功率快充桩,周转次数能提升3倍,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高充电功率段来节约时间,进一步提高周转率。

  可以看到,当车企争相部署800V技术架构时,与之适配的高压大功率充电桩的数量也将联动增长,2021年业内预计将铺设3000+超快充电桩,到2023年数量扩充至10000+。再加上存量桩的升级,未来将有更大功率的充电桩出现在路端。

  在实际情况中,等不及公共桩的全面适配,少数车企已经挑头在干。先行者特斯拉从2012年开始在全球建设超充桩网络,效果可见一斑。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还曾评论到,特斯拉“销量碾压”的核心原因在于充电体系的带动。

  小鹏汽车提出了自建480kW高压超充桩的计划,把800V快充和储能系统相结合考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自营超充从用户体验、消费信心到品牌价值都是很大的加分项,但难度也不小。由于用电规模、场地数量的限制,甚至各家在商圈、交通枢纽的排他性建设,这种模式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小了,很难想象每家品牌都去构筑自己专有且独占的快充网络。未来很可能自营充电桩会走向开放,特斯拉已经在做了,最新宣布在全球开放30000个超充桩,促进电动汽车行业共同发展。

  任何一项革命性技术的落地都需要环境协同完成。

  没有高压架构车型的推出和上量,大功率充电桩就丧失了推广的动力。反之,高压车型如果无法在快充上为用户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缺乏高于普通电动汽车的差异化属性,也就难以走进私人消费者心中。车企、桩企和供应商企业应联动起来,共同铺建车上车下的高压化生态,才能推动电动汽车加快进入大功率快充时代的步伐。(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朱玉龙;编辑 杜俊仪)

标签:特斯拉Model 3 2022款 556km 后轮驱动版 2022款 675km Performance高性能全轮驱动版保时捷Taycan 2022款 改款 Taycan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深评:L2已成自动驾驶“中场战事”

由于受到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及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流车企对于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追捧”似乎没有此前那么高涨。相对于遥远的“未来”主流车企们更愿意探讨其在智能驾驶辅助技术上的布局与应用

1900/1/1 0:00:00
深评:CES照亮汽车“新四化”转型路?

有人说近几年来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越来越像车展了。这话并不算是夸张就拿今年的CES来说汽车技术类VehicleTechnology展台达到671个与第3名的“SoftwareandAPPs”产品类别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1900/1/1 0:00:00
深评:CES来了 未来汽车新科技就在这里

近年来CES消费性电子展逐渐成为汽车厂商继车展后最关注的展会活动。究其原因汽车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无人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引领者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而升级背后的发展路径往往是在消费电子行业率先出现进而被应用到汽车上

1900/1/1 0:00:00
深评:48V轻混系统未来能否成为主流?

48V轻混系统将在中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并最终站到市场“C位”上。这是全球信息提供商IHSMarkit最新发布的数据成果。数据显示48V轻混将在中国迎来高速发展期并在2020年至2025年的五年时间里实现年均增长率85年销售量从49万台增长到1050万台

1900/1/1 0:00:00
深评:2年破百万 吉利新能源目标远吗?

这两年在传统乘用车市场中国品牌风头最劲者非吉利汽车莫属。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则相对克制还没有展现出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强劲攻势。不过吉利内部将2018年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元年一系列强劲攻势开始展露头角比如吉利11月新能源车销量首破万达10575辆环比10月上涨305

1900/1/1 0:00:00
深评:2021年锂电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和冷却锂电产业依托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下半的快速回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笔者认为锂电产业链2021年的发展总体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与泡沫共舞在“量”的方面肯定会有好收成同时也期待技术进步的成色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