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明争还是暗战?车企瓜分中国新能源市场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国家队”成立中央企业大联盟

8月18日,躁动的湖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16家央企“众志成城”。这一天,由国资委牵头的中央企业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包括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整车公司,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以及国电高层领导,中国南方电网,甚至保利集团。16家中央企业成立了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可以说是全国打造纯电动汽车的努力。

尽管到目前为止,电动汽车市场似乎仍然喊得比买的多,但要走进普通人的家仍然很困难。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各大车企对电动汽车的“狂热”追求。

“国资委新能源汽车央企联盟”的成立,源于“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的初心。联盟的成立将在一定程度上结束国有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碎片化发展,为国产电动汽车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统一的平台。

随着新能源“国家队”的组建,关于央企、民企、国企、外企的讨论也开始了,核心是资源的竞争,包括技术资源、政府资源和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打开还是黑暗?跨国公司伸出触角。

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不仅是国内企业的“福音”,也是跨国公司的巨大“福音”。手握“科技”,跨国车企早已开始将触角伸向中国,悄然将新能源汽车计划列入中国市场战略清单。

通用汽车公司早些时候开发了电动汽车。最近,通用汽车明确宣布,雪佛兰Volt增程电动汽车将于明年引入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除美国市场外世界上第一个引进这款车的国家。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宣布,VOLT的销量将在2012年增至4.5万辆,并将在今年年底前在中国市场推出Sail纯电动汽车。

丰田是在国际上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先驱之一。在中国市场,丰田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普锐斯。今年年初,混合动力凯美瑞在广汽丰田下线。目前,丰田在中国销售五款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未来,丰田将继续加快抢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步伐。今年,新款普锐斯将从一汽丰田的装配线上下线,不久的将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引入中国。

应该说,日产在中国市场化和政府公共关系进程中走在了前列。8月3日,武汉市政府与日产汽车(中国)联合举行电动汽车示范项目试驾。纯电动汽车日产聆风完成了在中国的首次试驾。继在欧洲和北美上市后,日产的第一辆Leaf电动汽车将于2011年在东风日产下线,首批25辆将在广州和武汉上市。东风日产将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的日产聆风电动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今年3月底,日产雷诺还与武汉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未来两年,将在武汉建设250个充电设备,以确保Leaf Leaf的顺利推广,双方将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

开发电动汽车较晚的奥迪ag宣布,中国是第一个根据当地特点制定电动汽车战略的海外市场,未来蓝驱技术将应用于本地化汽车。2013年至2014年间,第一辆大众电动汽车将在中国下线。此外,采用混合动力技术的奥迪Q5和大众途锐将于今明两年引入中国,随后斯柯达电动汽车将在中国生产。

宝马集团还提出……

2010年底前,中国将引进50辆MINI E电动汽车进行路试,国家电网公司将为充电设施提供支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将进行路试研究。

所有跨国汽车公司都很清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成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的有力影响者,这将意味着他们有权在市场上发言。其中,日产积极接近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在过去的两年里,日产一直陪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讨论和制定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4月,工信部宣布与日产签署了零排放汽车合作备忘录。合作包括向该部提供电动汽车的信息,提出电池充电站的详细计划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生产计划,同时,第一辆电动汽车于2011年在武汉上市进行示范运营。这是工信部与跨国公司签署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电动汽车合作协议。

然而,日产中国的桥本泰昭非常诚实。关于日产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合作,桥本太昭表示,日产从未想过任何利润,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不会为了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而出台任何专门针对日产的政策。但归根结底,跨国公司希望通过与政府合作,影响国内汽车行业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编辑/李娇)

“国家队”成立中央企业大联盟

8月18日,躁动的湖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16家央企“众志成城”。这一天,由国资委牵头的中央企业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包括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整车公司,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以及国电高层领导,中国南方电网,甚至保利集团。16家中央企业成立了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可以说是全国打造纯电动汽车的努力。

尽管到目前为止,电动汽车市场似乎仍然喊得比买的多,但要走进普通人的家仍然很困难。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各大车企对电动汽车的“狂热”追求。

“国资委新能源汽车央企联盟”的成立,源于“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的初心。联盟的成立将在一定程度上结束国有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碎片化发展,为国产电动汽车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统一的平台。

随着新能源“国家队”的组建,关于央企、民企、国企、外企的讨论也开始了,核心是资源的竞争,包括技术资源、政府资源和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打开还是黑暗?跨国公司伸出触角。

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不仅是国内企业的“福音”,也是跨国公司的巨大“福音”。手握“科技”,跨国车企早已开始将触角伸向中国,悄然将新能源汽车计划列入中国市场战略清单。

通用汽车公司早些时候开发了电动汽车。最近,通用汽车明确宣布,雪佛兰Volt增程电动汽车将于明年引入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除美国市场外世界上第一个引进这款车的国家。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宣布,VOLT的销量将在2012年增至4.5万辆,并将在今年年底前在中国市场推出Sail纯电动汽车。

丰田是在国际上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先驱之一。在中国市场,丰田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普锐斯。今年年初,混合动力凯美瑞在广汽丰田下线。目前,丰田在中国销售五款新能源汽车……

na,包括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未来,丰田将继续加快抢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步伐。今年,新款普锐斯将从一汽丰田的装配线上下线,不久的将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引入中国。

应该说,日产在中国市场化和政府公共关系进程中走在了前列。8月3日,武汉市政府与日产汽车(中国)联合举行电动汽车示范项目试驾。纯电动汽车日产聆风完成了在中国的首次试驾。继在欧洲和北美上市后,日产的第一辆Leaf电动汽车将于2011年在东风日产下线,首批25辆将在广州和武汉上市。东风日产将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的日产聆风电动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今年3月底,日产雷诺还与武汉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未来两年,将在武汉建设250个充电设备,以确保Leaf Leaf的顺利推广,双方将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

开发电动汽车较晚的奥迪ag宣布,中国是第一个根据当地特点制定电动汽车战略的海外市场,未来蓝驱技术将应用于本地化汽车。2013年至2014年间,第一辆大众电动汽车将在中国下线。此外,采用混合动力技术的奥迪Q5和大众途锐将于今明两年引入中国,随后斯柯达电动汽车将在中国生产。

宝马集团还提出,2010年底前,将引进50辆MINI E电动汽车到中国进行路试,国家电网公司将为充电设施提供支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将进行路试研究。

所有跨国汽车公司都很清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成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的有力影响者,这将意味着他们有权在市场上发言。其中,日产积极接近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在过去的两年里,日产一直陪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讨论和制定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4月,工信部宣布与日产签署了零排放汽车合作备忘录。合作包括向该部提供电动汽车的信息,提出电池充电站的详细计划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生产计划,同时,第一辆电动汽车于2011年在武汉上市进行示范运营。这是工信部与跨国公司签署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电动汽车合作协议。

然而,日产中国的桥本泰昭非常诚实。关于日产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合作,桥本太昭表示,日产从未想过任何利润,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不会为了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而出台任何专门针对日产的政策。但归根结底,跨国公司希望通过与政府合作,影响国内汽车行业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编辑/李娇)

标签:日产丰田大众东风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印度车企收购双龙后计划专注研发电动车

据国外媒体报道,作为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优先竞标者,印度汽车制造商马亨德拉称,如果该公司收购双龙汽车,将把企业重心放在加强研发能力上。

1900/1/1 0:00:00
山东东营年内将建成20座电动汽车充电桩

山东省东营市供电公司17日透露,今年年内将建成20座交流充电桩,东营成为继临沂、济南、淄博后第4个建充电桩的城市。15日,东营第一家电动汽车充电桩营业厅已开始勘察测量。

1900/1/1 0:00:00
成都造电动汽车充电桩明年建成达产

紫光电气总经理卢忠泽表示,成都已经进入国家”十城千辆”的规划中,政府将大力推进发展电动汽车,但对于电动汽车配套设备充电桩的研发和制造,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1900/1/1 0:00:00
日本教授预测:2015电动车电池成本降一半

在全世界汽车厂商都紧盯电动车的今天,新崛起的中国计划2020年达到50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15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的保有量。

1900/1/1 0:00:00
2010年8月中型客车企业销量前十统计

(编辑李骄)

1900/1/1 0:00:00
推广电动车是美国减少石油需求最有效方式

9月27日,美国莱斯大学Baker公共政策研究所周一公布的研究报告称,广泛使用电动车可以让美国减少更多石油需求以及进口石油需求,与推广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更为奏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