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编者按:发展电动汽车是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未来五年将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将加大力度,持续支持电动汽车的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引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组织实施电动汽车科技发展专项计划。规划摘要现已公布。

一、形势与需求

(A) 发展状况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面对金融危机、油价震荡和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日本和欧盟相继发布实施电动汽车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从技术角度来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已逐渐成熟,进入产品市场竞争期,率先实现产业化,正在成为汽车市场销量的新增长点。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进步加速,整车产品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加快了纯电动汽车的量产步伐;插电式混合动力作为一种具有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双重特性的电动汽车技术,已成为全球新的研发热点;以电池租赁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取得进展。近年来,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主要汽车集团不断投入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大幅下降,其性能指标已接近商业化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汽车行业已就电动汽车产业化达成战略共识:在技术路线上,在不久的将来(2010-2015年),在依托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改进和推动汽车小型化以实现减排的同时,为了满足节能减排法规的更严格要求,应尽快推广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期(2015-2020年),在混合动力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高汽车动力系统的电动化程度,加大对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力度;2020年之后,纯电动驱动技术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排放将大大减少。在汽车应用方面,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这三种电动汽车技术都有自己的最佳应用汽车。对于短途旅行需求,可以使用小型纯电动汽车;

对于长途旅行的需求,主要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

中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经过两个五年科技攻关计划和奥运会世博会“十城千车”等示范项目的实施,中国的电动汽车从无到有,关键部件集成技术和技术标准测试技术示范运行取得重大进展。电动汽车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申请专利3000多项,颁布电动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56项,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30多个。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既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仍存在核心技术不具竞争力、企业投资不足、政府协调和统筹潜力未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的来说,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起步并不晚,而且发展也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资不足,差距仍然存在,高端和高端技术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加大攻关力度,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2) 国家主要需求

1.产业升级需求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中国在2006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后,又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和2011年,生产和销售的汽车数量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将继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加,石油对外国的依赖也将增加。为了使中国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在2020年达到同期的国际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100公里以下,采用以混合动力为代表的主要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引领,可以促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全面融合和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历史机遇。从汽车能源的角度来看,电力可以作为中国汽车的主要替代能源之一。据估计,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乘用车数量将分别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这些车辆全部由电力驱动时的总功耗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以在电网低负荷期进行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的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中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中国拥有巨大的多元化汽车市场优势,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技术跨越的需求中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高端技术上整体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电机功率电子集成技术和强混合机电耦合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低碳技术竞争压力。为了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各国制定了更严格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律法规,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制造商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汽车的技术进步来达到排放限值,而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根据该技术的潜在分析结果,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插电式混合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技术上。

[第页]

第二,发展战略和目标

(1) 指导原则

1.自主创新发展电动汽车取决于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要根据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三大基础动力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自主创新方式,坚持科技支撑,以人才为本,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突飞猛进。

2.重点突破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战略转型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商业化瓶颈。

3.电动汽车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发示范和市场引入的初始阶段需要有利的政策环境。产学研等社会力量通过制定指导性政策,合力构建中国特色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 技术路线

根据动力电动化水平,电动汽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所有或大多数工况下主要由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称为“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电动汽车、增程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另一种是动力电池容量较小的电动汽车(称为传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大多数工况下主要由内燃机驱动。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发展电动化程度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行互动、共同发展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战略。

1.制定“纯电动驱动”技术转型战略,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技术转型的总体趋势,发挥我国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实施汽车行业“纯电动驾驶”技术转型策略,加快“纯电动驱动”电动汽车产品的开发。实施这一技术转型战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坚持自主发展,突破电动汽车的核心瓶颈技术;

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国汽车的基础技术水平,服务于“纯电动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

2.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在“三纵三横”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电动汽车研发通过“十五”计划、“三纵三横”汽车领先和“十一五”计划两个阶段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动汽车研发体系,以三纵三横的技术平台为核心。“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基础研发布局,按照“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进一步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在“三纵”方面,纯电动汽车、增程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纯电动驱动汽车的基本类型;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种“垂直”继续保持独立;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在“三横”方面,“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电机”包括电机系统及其与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集成技术;电子控制包括电动转向、电动空调、电动制动和车辆网络集成。

(3) 规划目标

1.面向产业升级需求:产品研发、配套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以汽车电子控制和动力混合两大技术相结合为标志的产品替代和产业升级期。要推动各类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产业技术研发和大规模产业化。努力使我国混合动力电动客车的综合性价比和市场份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努力使我们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以混合动力技术为主导,推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全面融合和全面进步。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十二五”汽车产业政策和油耗排放法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2、面对技术转型需求:规模示范、行业领先“十二五”是我国小型电动汽车发展的机遇期,将汽车小型化与动力电动化相结合。要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探索纯电驱动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的新商业模式和能源供应体系。使中国在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各类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以示范城市为基础的电动汽车全价值链一体化水平、以锂电池为重点的汽车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培育中国电动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面向科技需求:前瞻性部署和创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是科技统一能源多元化和电力一体化两大趋势,研究下一代纯电动驱动平台,抢占电动汽车高端前沿制高点的关键时期。要攻克以先进燃料电池/新型动力电池为代表的一批前沿高端难点技术。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关键技术、全面集成和先进成果的高水平电动汽车,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技术强国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实现整车关键零部件公共平台等29个技术创新方向的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掌握核心技术。预计将申请3000多项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专利,并在30多个城市开展大规模示范推广,在5个以上城市开展新型商业化车型的试点应用,将为电动汽车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特别是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汽车总销量的1%左右提供科技支撑,引领电动汽车新兴战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构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行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5个以上节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企业,使中国跻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先进国家行列。

(4) 实施方式

1.“技术平台集成”为应对电动汽车技术和车型的多样化,我们应牢牢抓住“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常见关键技术,在关键部件模块化的基础上推进动力总成模块化,推进动力系统平台化,实现电动汽车技术平台的“一体化”。

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单元等关键部件的模块化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便于电池的维护、更换、租赁和回收。以通用系列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可以形成多种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结合电机等基础模块开发出各种纯电动驱动汽车。在车辆动力总成方面,基于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模块,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集成水平,开发各种新型动力总成。

2.汽车开发“两端挤压”纯电动汽车技术……

国内中高级轿车的orm还不成熟,需要继续研发,并将其作为科技跨越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对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的技术特点、产业化优势和市场潜力,在城市公共车辆和私人小型汽车上优先发展“纯电动驱动”电动汽车,形成“两人挤”的发展格局,启动规模化市场;然后它将以滚动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占据中高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要以城市公交车为重点,在现有常规混合动力公交车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纯电驱动充电/里程延长电动公交车的开发和推广;并继续开展电动客车和搭载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电动混合动力客车的研发和示范。编者按:发展电动汽车是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未来五年将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将加大力度,持续支持电动汽车的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引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组织实施电动汽车科技发展专项计划。规划摘要现已公布。

一、形势与需求

(A) 发展状况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面对金融危机、油价震荡和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日本和欧盟相继发布实施电动汽车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从技术角度来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已逐渐成熟,进入产品市场竞争期,率先实现产业化,正在成为汽车市场销量的新增长点。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进步加速,整车产品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加快了纯电动汽车的量产步伐;插电式混合动力作为一种具有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双重特性的电动汽车技术,已成为全球新的研发热点;以电池租赁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取得进展。近年来,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主要汽车集团不断投入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大幅下降,其性能指标已接近商业化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汽车行业已就电动汽车产业化达成战略共识:在技术路线上,在不久的将来(2010-2015年),在依托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改进和推动汽车小型化以实现减排的同时,为了满足节能减排法规的更严格要求,应尽快推广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期(2015-2020年),在混合动力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高汽车动力系统的电动化程度,加大对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力度;

2020年之后,纯电动驱动技术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排放将大大减少。在汽车应用方面,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这三种电动汽车技术都有自己的最佳应用汽车。对于短途旅行需求,可以使用小型纯电动汽车;

对于长途旅行的需求,主要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

中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经过两个五年科技攻关计划和奥运会世博会“十城千车”等示范项目的实施,中国的电动汽车从无到有,关键部件集成技术和技术标准测试技术示范运行取得重大进展。电动汽车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申请专利3000多项,颁布电动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56项,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30多个。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既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仍存在核心技术不具竞争力、企业投资不足、政府协调和统筹潜力未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的来说,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起步并不晚,而且发展也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资不足,差距仍然存在,高端和高端技术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加大攻关力度,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2) 国家主要需求

1.产业升级需求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中国在2006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后,又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和2011年,生产和销售的汽车数量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将继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加,石油对外国的依赖也将增加。为了使中国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在2020年达到同期的国际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100公里以下,采用以混合动力为代表的主要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引领,可以促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全面融合和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历史机遇。从汽车能源的角度来看,电力可以作为中国汽车的主要替代能源之一。据估计,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乘用车数量将分别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这些车辆全部由电力驱动时的总功耗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以在电网低负荷期进行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的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中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中国拥有巨大的多元化汽车市场优势,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技术跨越的需求中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高端技术上整体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电机功率电子集成技术和强混合机电耦合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低碳技术竞争压力。为了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各国制定了更严格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律法规,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制造商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汽车的技术进步来达到排放限值,而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根据该技术的潜在分析结果,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插电式混合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技术上。

[第页]

第二,发展战略和目标

(1) 指导原则

1.自主创新发展电动汽车取决于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要根据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三大基础动力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自主创新方式,坚持科技支撑,以人才为本,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突飞猛进。

2.重点突破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战略转型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商业化瓶颈。

3.电动汽车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发示范和市场引入的初始阶段需要有利的政策环境。产学研等社会力量通过制定指导性政策,合力构建中国特色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 技术路线

根据动力电动化水平,电动汽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所有或大多数工况下主要由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称为“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电动汽车、增程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另一种是动力电池容量较小的电动汽车(称为传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大多数工况下主要由内燃机驱动。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发展电动化程度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行互动、共同发展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战略。

1.制定“纯电动驱动”技术转型战略,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技术转型的总体趋势,发挥我国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实施汽车行业“纯电动驾驶”技术转型策略,加快“纯电动驱动”电动汽车产品的开发。实施这一技术转型战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坚持自主发展,突破电动汽车的核心瓶颈技术;

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国汽车的基础技术水平,服务于“纯电动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

2.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在“三纵三横”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电动汽车研发通过“十五”计划、“三纵三横”汽车领先和“十一五”计划两个阶段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动汽车研发体系,以三纵三横的技术平台为核心。“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基础研发布局,按照“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进一步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在“三纵”方面,纯电动汽车、增程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纯电动驱动汽车的基本类型;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种“垂直”继续保持独立;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在“三横”方面,“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电机”包括电机系统及其与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集成技术;电子控制包括电动转向、电动空调、电动制动和车辆网络集成。

(3) 规划目标

1.面向产业升级需求:产品研发、配套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以汽车电子控制和动力混合两大技术相结合为标志的产品替代和产业升级期。要推动各类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产业技术研发和大规模产业化。努力使我国混合动力电动客车的综合性价比和市场份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努力使我们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以混合动力技术为主导,推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全面融合和全面进步。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十二五”汽车产业政策和油耗排放法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2、面对技术转型需求:规模示范、行业领先“十二五”是我国小型电动汽车发展的机遇期,将汽车小型化与动力电动化相结合。要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探索纯电驱动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的新商业模式和能源供应体系。使中国在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各类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以示范城市为基础的电动汽车全价值链一体化水平、以锂电池为重点的汽车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培育中国电动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面向科技需求:前瞻性部署和创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是科技统一能源多元化和电力一体化两大趋势,研究下一代纯电动驱动平台,抢占电动汽车高端前沿制高点的关键时期。要攻克以先进燃料电池/新型动力电池为代表的一批前沿高端难点技术。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关键技术、全面集成和先进成果的高水平电动汽车,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技术强国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实现整车关键零部件公共平台等29个技术创新方向的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掌握核心技术。预计将申请3000多项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专利,并在30多个城市开展大规模示范推广,在5个以上城市开展新型商业化车型的试点应用,将为电动汽车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特别是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汽车总销量的1%左右提供科技支撑,引领电动汽车新兴战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构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行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5个以上节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企业,使中国跻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先进国家行列。

(4) 实施方式

1.“技术平台集成”为应对电动汽车技术和车型的多样化,我们应牢牢抓住“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常见关键技术,在关键部件模块化的基础上推进动力总成模块化,推进动力系统平台化,实现电动汽车技术平台的“一体化”。

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单元等关键部件的模块化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便于电池的维护、更换、租赁和回收。以通用系列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可以形成多种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结合电机等基础模块开发出各种纯电动驱动汽车。在车辆动力总成方面,基于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模块,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集成水平,开发各种新型动力总成。

2.汽车开发“两端挤压”纯电动汽车技术……

国内中高级轿车的orm还不成熟,需要继续研发,并将其作为科技跨越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对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的技术特点、产业化优势和市场潜力,在城市公共车辆和私人小型汽车上优先发展“纯电动驱动”电动汽车,形成“两人挤”的发展格局,启动规模化市场;然后它将以滚动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占据中高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要以城市公交车为重点,在现有常规混合动力公交车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纯电驱动充电/里程延长电动公交车的开发和推广;并继续开展电动客车和搭载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电动混合动力客车的研发和示范。另一方面,开发小型电动汽车。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小型化是全球主流趋势,中国最具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小型电动汽车可以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满足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电池产业的良性互动和滚动发展,形成大规模市场需求。

3、产业化推进“三步走”在电动汽车产业化初期,按照“三步”推进战略,结合不同阶段的技术进步程度和市场需求,把握节奏,分步实施。

(1) 第一阶段:2008-2010年,在大中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2008年启动的奥运示范项目已实现595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示范运营。2009年,启动“十城千车”大型示范推广工程,约5000辆节能新能源汽车在全国13个示范城市投入示范运营。到2010年,示范城市从13个增加到25个,重点转向纯电动汽车。约8000辆节能新能源汽车已在全国25个示范城市投入示范运营。

(2)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实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展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纯电动驱动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小规模示范和评估;

攻克深度机电耦合新电机驱动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发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动驱动动力系统平台。为实现电动汽车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特别是纯电动驱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汽车总销量1%左右的重要门槛。

现阶段,我们将以能源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以电池模块化为核心,开展动力电池全方位技术创新,实现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突破。到2015年,将在20多个示范城市及周边地区建设由40万个充电桩和2000个充换电站组成的网络化供电系统,以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示范的能源供应需求。

(3) 第三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工业化,启动下一代纯电动驱动汽车的工业化进程。

现阶段,将以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为主导,开启下一代电力电池的产业化。建立电动汽车主导商业模式,完善原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车网融合度。到2020年,将为各类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技术支持。

[第页]

三是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三大需求,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攻关,提升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深化升级,形成“三横、三横、三平”的战略重点和任务布局。(关键技术方向布局见图)

(A) 技术突破的“三个横向”关键组成部分

1.电池

(1) 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实现我国以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的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突破。

以车用能源动力电池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全面提高动力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安全性、一致性、耐用性和性价比等综合性能。加强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和热电一体化管理技术,推动动力电池模块化技术发展,带动关键材料国产化,实现动力电池规模化制造和质量保证技术的快速升级;建立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提高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控制能力,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的一致性,提高电池模块产量;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大幅降低动力电池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汽车动力电池模块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为支持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的商业运营模式提供保障。

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深入开展下一代新型汽车动力电池自主创新研究,为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做好技术储备。专注于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基氧化物层状锰和硅酸钒正极,以及高电位聚阴离子正极及其氟化物正极的研发;高容量锡基硅基合金阳极材料;

新型电解质系统和新型隔膜,具有宽电化学窗口、高导电性和高安全性。对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设计性能预测、安全性评价和新的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新系统动力电池方面,我们以金属空气电池、多电子反应电池和自由基聚合物电池为重点,通过实验技术验证,建立了动力电池创新发展技术的研发体系。

到2015年,将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对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新系统电池的探索,确立了我国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的领先技术路线。

(2) 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推进工程实用化,为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重点推进燃料电池的实用化工程,建立小批量生产线,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降低成本,加强堆和系统的寿命评估,改进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的控制策略和性能,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以及为燃料电池车辆的示范运行提供可靠的车辆燃料电池系统。

加强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开发高稳定性、高耐久性、低成本的关键材料和部件。确保堆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均匀性,提高功率密度,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为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2.电机

为满足混合动力大规模产业化的需求,我们将开发混合动力发动机/电机总成(发动机+ISG/BSG)和机电耦合变速器总成(电机+变速箱),形成一系列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为满足纯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示范的需要,开发了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传动系统系列,并同步开发了配套的发动机发电机组系列,为实现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提供了技术支撑。

面向下一代纯电动驱动系统技术,从自感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IGBT芯片封装和驱动系统混合集成的新传动结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高效、高材料利用率、高密度的电力电子电机和传动技术,开发了适用于极端环境条件的电动汽车,并探索了新一代汽车电机驱动及其传动系统解决方案,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电子控制

重点开发专用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先进控制算法(满足国家IV以上排放法规)、混合动力系统先进实时控制网络协议多部件之间的扭矩耦合和动态协调控制算法,开发高性能混合动力系统(车辆)控制器,以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工业化的技术要求。

重点开发先进的分布式高容错、强实时的纯电动汽车控制系统、高效智能、低噪声的电动总成控制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制动能量反馈控制系统),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的智能充电及其远程监控技术,满足纯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的需要。

重点开发基于新型电机集成驱动和ITS专用芯片、智能电动汽车(ITS)和车网集成技术(V2X,包括V2G:车到网连接、V2H:车到家连接、V2V:车到车连接等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多变量底盘动力学控制和高性能下一代车辆控制器,为下一代纯电动汽车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B) 技术创新的“三纵”一体化

1.根据大型工业……

根据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开发,协调和控制汽车产品的能源管理和工业技术研发等关键技术,将节能环保发动机开发与电气化技术有机结合,重点突破产品的性价比,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突破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关键技术,构建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开发量产设备和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及配套维修检测设备,建设混合动力汽车专用装配检测生产线。

在中度混合动力方面,应突破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深化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解决电源(600405)的工作状态切换和动态协调控制,并优化能源管理,掌握整车故障诊断技术,进一步提高整车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高性价比、市场竞争力和大规模工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在深度混合动力方面,我们突破了混合动力系统配置技术和能源管理协调控制技术,开发了深度混合动力的新配置。开发了具有高性价比和大规模生产的深度混合动力汽车和商用车。

2.纯电动汽车(含插电式电动汽车)以小型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为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突破口,开发纯电动小型汽车系列产品(含增程),实现规模化商业示范;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纯电动商用车,并进行大规模商业示范和推广;加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开发一系列插电式混动汽车和商用车。

对于小型纯电动汽车,为了满足大规模商业化示范的需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纯电动驱动汽车及其能源供应系统,并探索了新的商业化模式。实现小型纯电动汽车(包括增程)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关注电气系统集成、电力系统匹配、车辆热电一体化管理等技术。开发了一系列舒适、安全、性价比高的小型纯电动汽车。

针对纯电动商用车,重点研究了整车NVH轻量化热管理的故障诊断、容错控制、电磁兼容性和电气安全技术。

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掌握插电式混动配置和专用发动机系统研发技术;突破高效机电耦合技术、轻量化热管理、故障诊断、容错控制与电磁兼容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性价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商用车,可满足大规模商业示范的需求。

3.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动驱动汽车,融合了下一代高性能电机和电池系统,突破了下一代高性能新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关键技术,2015年左右完成下一代高性能纯电驱动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完成纯电驱动汽车和下一代大功率高性能纯电动客车的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高端前沿技术的突破性需求,我们以高功率密度、长使用寿命、高可靠性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为基础,突破了新型氢电结构耦合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克了适用于氢能供应的新型全电动底盘驱动系统平台技术,开发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料电池汽车和公交车,并进行了示范评估;

掌握车载供氢系统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掌握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系统平台技术,开发下一代燃油电池汽车和客车产品,并进行运营评估。

(C) “三大平台”公共技术与应用开发

1.标准检测与数据平台实现了以纯电动驱动汽车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标准及其配套充换电技术标准的突破,并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100多项国家技术标准;攻克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充电加氢设备及基础设施系统测试评估等一系列测试技术,逐步建成8个整车测试基地和15个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深入开展技术分析和技术对标,建立电动汽车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

在技术标准领域,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制定了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战略,形成了我国相关的电动汽车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研究制定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充电通信协议、充电器技术标准、充电站设计规范、电池尺寸、电池更换用电池盒谱系等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完善小型纯电动汽车的定义和技术条件标准,各类电动汽车(特别是小型纯电动和深度混合动力汽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标准,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规格、型号、系列、谱等重要标准,为大规模示范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标准和法规支持;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创新技术领域的标准、法规和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国电动汽车驾驶条件标准,加强技术法规的国际协调。

在测试与评价领域,围绕技术标准要求,开展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和充电设备充电站安全管理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

在电动汽车开发数据库建设中,要构建服务全行业的电动汽车产品数据库软硬件平台,开发共享数据库,建立电动汽车产品开发、测试、评估、产品检验、认证和示范运营数据库,为行业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技术数据支持。

2.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平台,开展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研究制定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规范,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为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充换电综合网络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研发直流(含快速)充电器车载充电器、快速充换电站等各种充换电技术和成套设备;

开发了具有下一代纯电动驱动平台和智能电网的电动汽车双向能量转换技术和设备,并研究了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相结合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面向下一代纯电驱动平台的技术突破需求,系统开展制氢、储氢、加氢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示范。另一方面,开发小型电动汽车。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小型化是全球主流趋势,中国最具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小型电动汽车可以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满足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电池产业的良性互动和滚动发展,形成大规模市场需求。

3、产业化推进“三步走”在电动汽车产业化初期,按照“三步”推进战略,结合不同阶段的技术进步程度和市场需求,把握节奏,分步实施。

(1) 第一阶段:2008-2010年,在大中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2008年启动的奥运示范项目已实现595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示范运营。2009年,启动“十城千车”大型示范推广工程,约5000辆节能新能源汽车在全国13个示范城市投入示范运营。到2010年,示范城市从13个增加到25个,重点转向纯电动汽车。约8000辆节能新能源汽车已在全国25个示范城市投入示范运营。

(2)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实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展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纯电动驱动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小规模示范和评估;

攻克深度机电耦合新电机驱动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发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动驱动动力系统平台。为实现电动汽车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特别是纯电动驱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汽车总销量1%左右的重要门槛。

现阶段,我们将以能源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以电池模块化为核心,开展动力电池全方位技术创新,实现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突破。到2015年,将在20多个示范城市及周边地区建设由40万个充电桩和2000个充换电站组成的网络化供电系统,以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示范的能源供应需求。

(3) 第三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工业化,启动下一代纯电动驱动汽车的工业化进程。

现阶段,将以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为主导,开启下一代电力电池的产业化。建立电动汽车主导商业模式,完善原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车网融合度。到2020年,将为各类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技术支持。

[第页]

三是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三大需求,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攻关,提升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深化升级,形成“三横、三横、三平”的战略重点和任务布局。(关键技术方向布局见图)

(A) 技术突破的“三个横向”关键组成部分

1.电池

(1) 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实现我国以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的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突破。

以车用能源动力电池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全面提高动力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安全性、一致性、耐用性和性价比等综合性能。加强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和热电一体化管理技术,推动动力电池模块化技术发展,带动关键材料国产化,实现动力电池规模化制造和质量保证技术的快速升级;建立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提高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控制能力,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的一致性,提高电池模块产量;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大幅降低动力电池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汽车动力电池模块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为支持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的商业运营模式提供保障。

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深入开展下一代新型汽车动力电池自主创新研究,为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做好技术储备。专注于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基氧化物层状锰和硅酸钒正极,以及高电位聚阴离子正极及其氟化物正极的研发;高容量锡基硅基合金阳极材料;

新型电解质系统和新型隔膜,具有宽电化学窗口、高导电性和高安全性。对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设计性能预测、安全性评价和新的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新系统动力电池方面,我们以金属空气电池、多电子反应电池和自由基聚合物电池为重点,通过实验技术验证,建立了动力电池创新发展技术的研发体系。

到2015年,将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对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新系统电池的探索,确立了我国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的领先技术路线。

(2) 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推进工程实用化,为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重点推进燃料电池的实用化工程,建立小批量生产线,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降低成本,加强堆和系统的寿命评估,改进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的控制策略和性能,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以及为燃料电池车辆的示范运行提供可靠的车辆燃料电池系统。

加强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开发高稳定性、高耐久性、低成本的关键材料和部件。确保堆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均匀性,提高功率密度,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为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2.电机

为满足混合动力大规模产业化的需求,我们将开发混合动力发动机/电机总成(发动机+ISG/BSG)和机电耦合变速器总成(电机+变速箱),形成一系列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为满足纯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示范的需要,开发了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传动系统系列,并同步开发了配套的发动机发电机组系列,为实现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提供了技术支撑。

面向下一代纯电动驱动系统技术,从自感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IGBT芯片封装和驱动系统混合集成的新传动结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高效、高材料利用率、高密度的电力电子电机和传动技术,开发了适用于极端环境条件的电动汽车,并探索了新一代汽车电机驱动及其传动系统解决方案,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电子控制

重点开发专用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先进控制算法(满足国家IV以上排放法规)、混合动力系统先进实时控制网络协议多部件之间的扭矩耦合和动态协调控制算法,开发高性能混合动力系统(车辆)控制器,以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工业化的技术要求。

重点开发先进的分布式高容错、强实时的纯电动汽车控制系统、高效智能、低噪声的电动总成控制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制动能量反馈控制系统),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的智能充电及其远程监控技术,满足纯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的需要。

重点开发基于新型电机集成驱动和ITS专用芯片、智能电动汽车(ITS)和车网集成技术(V2X,包括V2G:车到网连接、V2H:车到家连接、V2V:车到车连接等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多变量底盘动力学控制和高性能下一代车辆控制器,为下一代纯电动汽车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B) 技术创新的“三纵”一体化

1.根据大型工业……

根据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开发,协调和控制汽车产品的能源管理和工业技术研发等关键技术,将节能环保发动机开发与电气化技术有机结合,重点突破产品的性价比,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突破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关键技术,构建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开发量产设备和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及配套维修检测设备,建设混合动力汽车专用装配检测生产线。

在中度混合动力方面,应突破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深化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解决电源(600405)的工作状态切换和动态协调控制,并优化能源管理,掌握整车故障诊断技术,进一步提高整车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高性价比、市场竞争力和大规模工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在深度混合动力方面,我们突破了混合动力系统配置技术和能源管理协调控制技术,开发了深度混合动力的新配置。开发了具有高性价比和大规模生产的深度混合动力汽车和商用车。

2.纯电动汽车(含插电式电动汽车)以小型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为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突破口,开发纯电动小型汽车系列产品(含增程),实现规模化商业示范;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纯电动商用车,并进行大规模商业示范和推广;加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开发一系列插电式混动汽车和商用车。

对于小型纯电动汽车,为了满足大规模商业化示范的需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纯电动驱动汽车及其能源供应系统,并探索了新的商业化模式。实现小型纯电动汽车(包括增程)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关注电气系统集成、电力系统匹配、车辆热电一体化管理等技术。开发了一系列舒适、安全、性价比高的小型纯电动汽车。

针对纯电动商用车,重点研究了整车NVH轻量化热管理的故障诊断、容错控制、电磁兼容性和电气安全技术。

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掌握插电式混动配置和专用发动机系统研发技术;突破高效机电耦合技术、轻量化热管理、故障诊断、容错控制与电磁兼容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性价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商用车,可满足大规模商业示范的需求。

3.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动驱动汽车,融合了下一代高性能电机和电池系统,突破了下一代高性能新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关键技术,2015年左右完成下一代高性能纯电驱动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完成纯电驱动汽车和下一代大功率高性能纯电动客车的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高端前沿技术的突破性需求,我们以高功率密度、长使用寿命、高可靠性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为基础,突破了新型氢电结构耦合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克了适用于氢能供应的新型全电动底盘驱动系统平台技术,开发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料电池汽车和公交车,并进行了示范评估;

掌握车载供氢系统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掌握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系统平台技术,开发下一代燃油电池汽车和客车产品,并进行运营评估。

(C) “三大平台”公共技术与应用开发

1.标准检测与数据平台实现了以纯电动驱动汽车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标准及其配套充换电技术标准的突破,并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100多项国家技术标准;攻克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充电加氢设备及基础设施系统测试评估等一系列测试技术,逐步建成8个整车测试基地和15个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深入开展技术分析和技术对标,建立电动汽车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

在技术标准领域,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制定了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战略,形成了我国相关的电动汽车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研究制定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充电通信协议、充电器技术标准、充电站设计规范、电池尺寸、电池更换用电池盒谱系等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完善小型纯电动汽车的定义和技术条件标准,各类电动汽车(特别是小型纯电动和深度混合动力汽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标准,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规格、型号、系列、谱等重要标准,为大规模示范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标准和法规支持;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创新技术领域的标准、法规和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国电动汽车驾驶条件标准,加强技术法规的国际协调。

在测试与评价领域,围绕技术标准要求,开展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和充电设备充电站安全管理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

在电动汽车开发数据库建设中,要构建服务全行业的电动汽车产品数据库软硬件平台,开发共享数据库,建立电动汽车产品开发、测试、评估、产品检验、认证和示范运营数据库,为行业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技术数据支持。

2.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平台,开展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研究制定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规范,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为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充换电综合网络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研发直流(含快速)充电器车载充电器、快速充换电站等各种充换电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了具有下一代纯电动驱动平台和智能电网的电动汽车双向能量转换技术和设备,并研究了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相结合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面向下一代纯电驱动平台的技术突破需求,系统开展制氢、储氢、加氢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示范。升级已建成的氢燃料加注站的运行评估技术,扩展系统;开展副产氢气净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研究和示范;

高效、低排放、低成本的水电解制氢技术研究;研究小型、高效、低成本的化石燃料制氢系统;开展高压充氢技术系统配置集成技术和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先进的压缩机、充氢等关键设备;开展太阳能光解等制氢新技术研究;开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储充一体化系统综合加氢站示范。

3.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平台将与十个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在做好电动汽车在公共服务和私家车领域示范推广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规模。深入研究示范运营模式,建立完善的车辆和基础设施示范运营监控网络和数据采集平台。

建设电动汽车和基础设施示范运营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车辆行驶数据和基础设施运营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解决电动汽车性能评估、安全预警和隐患识别等问题。

研究适用于各类车辆设施设备的快速维修技术,建立故障诊断和快速维修的操作规范和操作系统。在示范城市建设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快速维护系统,提高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示范运行效果。

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各种商业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应用,从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配套系统技术和设备、,科学的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便利,探索适合中国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开展电动汽车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开展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评估和数据交流项目;

建立国际电动汽车综合示范区。

[第页]

四、组织与保障

(A) 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

1.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以产业链作为纽带的研发组织机制,建立以整车厂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同盟,垂直整合零部件企业,组织承担产业化研发和技术创新任务。

对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将建立一个产业技术联盟,由整车厂牵头垂直整合零部件企业,整车厂负责车辆和系统的开发和生产,并垂直组织零部件企业开展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并最终为用户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

2.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纯电动汽车跨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以价值链作为纽带的研发组织机制,建立“能源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电池电机制造商”跨行业技术革新联盟,组织承担面向大规模商业示范需要的重点科技创新任务。

对于纯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电动汽车),结合其跨行业、跨行业的特点,要整合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能源企业、网络运营商等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以实现电动汽车的商业价值为核心,以价值链为纽带,跨行业整合资源,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支持电动汽车技术与商业运营模式的融合创新,鼓励汽车企业、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能源基础设施企业和示范应用城市密切合作,积极探索电动汽车的新交通方式和新商业模式,实现纯电动汽车“技术融合、商业可行协同发展”新产业机制的突破,研究探索汽车租赁、电池租赁等新商业模式。

3.建立以技术链为纽带的燃料电池汽车等前沿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以技术链作为纽带的研发组织机制,建立以国家研究基地为骨干、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产学研下一代前沿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承担科技创新前瞻性研究任务。

对于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动驱动核心技术,结合整个研发技术链涉及多个基础学科,技术链更为广泛和跨行业,技术链各领域的相关技术环节以技术链为纽带全面融合。建立以国家研究基地为骨干的前沿技术创新联盟,实施联合技术开发,突破高端电驱动技术。

(2) 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实施计划

1.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坚持自主创新和市场导向的原则,优化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鼓励竞争,选择最佳支持,实施过程控制,加强项目监督,扩大交流与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协调作用,形成研发示范与产业化互动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2.统筹安排和协调相关任务围绕“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安排863计划、973计划等相关项目和资金,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工业……

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支持技术研究和示范评估。

3.实施基金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性基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基金为主体,引导企业资金,支持科研、新产品开发、示范推广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投资体系。

(3) 加强人员培训

根据国家整体人才培养战略和相关规划,结合科技人才专项的实施,培养新能源汽车高级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新能源汽车研发骨干人才队伍,建立优秀的研发团队。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智力资源,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高级人才。加强电动汽车技术专业教育培训,在汽车企业开展在职专业科技人员培训,培养电动汽车工程专业人才。

(4) 加强国际合作。

在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测试、标准规范制定、联合示范评估技术发展路线图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地区)建立电动汽车国际综合示范区。鼓励行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电动汽车示范项目。

(编辑/董海荣)升级已建氢燃料加注站的运行评估技术,扩展系统;开展副产氢气净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研究和示范;高效、低排放、低成本的水电解制氢技术研究;研究小型、高效、低成本的化石燃料制氢系统;开展高压充氢技术系统配置集成技术和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先进的压缩机、充氢等关键设备;开展太阳能光解等制氢新技术研究;开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储充一体化系统综合加氢站示范。

3.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平台将与十个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在做好电动汽车在公共服务和私家车领域示范推广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规模。深入研究示范运营模式,建立完善的车辆和基础设施示范运营监控网络和数据采集平台。

建设电动汽车和基础设施示范运营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车辆行驶数据和基础设施运营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解决电动汽车性能评估、安全预警和隐患识别等问题。

研究适用于各类车辆设施设备的快速维修技术,建立故障诊断和快速维修的操作规范和操作系统。在示范城市建设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快速维护系统,提高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示范运行效果。

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各种商业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应用,从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配套系统技术和设备、,科学的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便利,探索适合中国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开展电动汽车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开展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评估和数据交流项目;

建立国际电动汽车综合示范区。

[第页]

四、组织与保障

(A) 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

1.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以产业链作为纽带的研发组织机制,建立以整车厂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同盟,垂直整合零部件企业,组织承担产业化研发和技术创新任务。

对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将建立一个产业技术联盟,由整车厂牵头垂直整合零部件企业,整车厂负责车辆和系统的开发和生产,并垂直组织零部件企业开展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并最终为用户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

2.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纯电动汽车跨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以价值链作为纽带的研发组织机制,建立“能源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电池电机制造商”跨行业技术革新联盟,组织承担面向大规模商业示范需要的重点科技创新任务。

对于纯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电动汽车),结合其跨行业、跨行业的特点,要整合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能源企业、网络运营商等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以实现电动汽车的商业价值为核心,以价值链为纽带,跨行业整合资源,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支持电动汽车技术与商业运营模式的融合创新,鼓励汽车企业、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能源基础设施企业和示范应用城市密切合作,积极探索电动汽车的新交通方式和新商业模式,实现纯电动汽车“技术融合、商业可行协同发展”新产业机制的突破,研究探索汽车租赁、电池租赁等新商业模式。

3.建立以技术链为纽带的燃料电池汽车等前沿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以技术链作为纽带的研发组织机制,建立以国家研究基地为骨干、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产学研下一代前沿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承担科技创新前瞻性研究任务。

对于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动驱动核心技术,结合整个研发技术链涉及多个基础学科,技术链更为广泛和跨行业,技术链各领域的相关技术环节以技术链为纽带全面融合。建立以国家研究基地为骨干的前沿技术创新联盟,实施联合技术开发,突破高端电驱动技术。

(2) 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实施计划

1.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坚持自主创新和市场导向的原则,优化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鼓励竞争,选择最佳支持,实施过程控制,加强项目监督,扩大交流与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协调作用,形成研发示范与产业化互动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2.统筹安排和协调相关任务围绕“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安排863计划、973计划等相关项目和资金,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工业……

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支持技术研究和示范评估。

3.实施基金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性基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基金为主体,引导企业资金,支持科研、新产品开发、示范推广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投资体系。

(3) 加强人员培训

根据国家整体人才培养战略和相关规划,结合科技人才专项的实施,培养新能源汽车高级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新能源汽车研发骨干人才队伍,建立优秀的研发团队。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智力资源,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高级人才。加强电动汽车技术专业教育培训,在汽车企业开展在职专业科技人员培训,培养电动汽车工程专业人才。

(4) 加强国际合作。

在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测试、标准规范制定、联合示范评估技术发展路线图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地区)建立电动汽车国际综合示范区。鼓励行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电动汽车示范项目。

(编辑/董海荣)

标签:远程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柳崇禧:纯电动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最终阶段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柳崇禧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纯电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终阶段,不应动摇,更不可放弃。

1900/1/1 0:00:00
2012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成功闭幕

2012中国清洁电力峰会暨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以下简称CEEC2012于2012年2月23日2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1900/1/1 0:00:00
收入300亿元 山东低速电动汽车已成气候?

2011年,小型电动车突然在市场上成了气候。山东省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去年,我省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68203辆。

1900/1/1 0:00:00
北京:抓好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项目建设

北京汽车产业2011年发展回顾:产业发展:首钢主流程全面停产、实施房地产调控和机动车限购政策影响经济增速2个百分点。

1900/1/1 0:00:00
华晨宝马下半年发布自主品牌 主攻新能源车

随着宝马正式宣布在华发动机工厂投入使用以及X1实现国产,宝马的中国战略进一步提速。

1900/1/1 0:00:00
五款电动汽车入选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型目录

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五款电动汽车入选公务用车型目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