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既要考虑能源开发、转型、运输、配置等环节,也要高度重视能源终端消费等环节。从终端消费领域入手,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对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使用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能源消费面临五大挑战。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5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未来能源需求将长期持续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原材料、设备等重工业。这些工业产品不能从国外进口以满足需求,大多数必须在国内生产。此外,中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之前,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将给中国的能源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低估。
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变化。工业占比一直比较高,工业能耗在终端能耗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0%。2010年,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为15.6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8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7%。此外,近年来,中国高耗能产业不断扩大,大量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其中以初加工产品为主,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出口。2010年,中国的钢铁、铜、铝和水泥出口量分别达到4256万吨、50.8万吨、218万吨和1616万吨。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40%以上的能源消耗最终用于出口商品的生产。
能源利用率高,效率低。
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能源处理和转换的总效率为7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主要能源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值能耗平均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左右。一些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燃煤锅炉的平均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左右,中小电机、风机和水泵的运行效率比国际领先水平低10%~15%,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约20%。
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
从终端能源消费来看,终端消费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利用不足。2010年,中国煤炭终端消费10亿吨标准煤,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44.0%。尽管低于1980年的69.0%,但与不到1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这一比例仍然很高。与日本、法国等国相比,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低3~6个百分点。煤炭占比高、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大了能源供应压力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转型升级,从温饱转向住房和交通。随着加速度……
未来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的建设将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增加,城市汽车的渗透率将迅速提高,机动化出行的趋势不可避免,并且能源需求将迅速增加。自2000年以来,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年均增长率已超过15%,交通用油也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家用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80%,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将给石油供应和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
从中国能源消费面临的形势来看,目前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的能源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致力于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建立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节能、高效、清洁消费,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和能源战略的转变,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能源消费模式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源消费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合理的能源消耗和总减排。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优质能源替代低质量能源,以最低的能源消耗追求最佳效用,从而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强调能源消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其基本特征是绿色,即保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科学合理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费质量,理顺能源消费结构,这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绿色能源消费模式的战略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以终端节能为重点的节能优先战略;实施终端能源战略,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气化水平;
实施以发展电动汽车为核心的绿色交通战略。
把节约能源作为战略重点。
节能优先是指在能源开发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将节约纳入能源开发、生产、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坚持节能优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适应国际能源形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节能涉及生产、生活和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单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节能工作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目前,我们应该重点加强终端环节的节能,因为节能有很大的放大效应。终端设备(风机、泵、压缩机等)的相对效率每提高1%,相当于能源生产的相对效率提高4%~5%。节省1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节省约3倍的一次能源。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有利于提高中国全社会的整体能源效率。中国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工业产能,提高工业技术水平,降低工业产品能耗;重视建筑领域的节能规划,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运营的能源管理;
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领域节能技术的研发利用和节能管理。
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
终端能源替代是指终端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相互替代。需要指出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工业原材料的相互替代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许多其他重要领域,电能也可以替代这些化石能源。
终端能源替代应充分考虑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其基本方向是在科学指导、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以丰富的储量取代稀缺,以低碳取代高碳,以高效率取代低效,以安全便捷的使用取代能源消费结构,并且不影响最终用户的效用。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措施促进能源替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推动我国能源战略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这决定了我国油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难以大幅提高。以电气化改造和电能替代为主要方向推进终端能源替代,更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未来,随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提高工业、交通、商业、居民等不同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水平,对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电能替代也是终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它经历了以煤代柴、以石油和天然气代煤的过程。目前,正逐步进入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阶段。从终端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无论从发展趋势、现实要求还是技术条件来看,电能替代都是终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趋势。2009年,电能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17.3%,比1980年提高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煤炭和石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3.2和3.7个百分点。尽管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但世界主要国家的电气化水平仍在上升。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比上世纪70年代初平均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电气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电力在巴西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比上世纪70年代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积极发展电动汽车
积极开发、推广和使用电动汽车等绿色汽车是现代交通发展的方向,也是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促进交通领域能源消费转型、优化能源消费模式和结构、缓解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压力、实现绿色能源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56.5%,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交通运输中的石油消费是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控制交通运输中的石油消费增长率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广应用……
在电动汽车方面,我们可以实现“以电代油”,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发展电动汽车是促进节能减排的现实选择。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问题。借助先进的汽车与电网交互技术,在电动汽车大规模取代传统汽车的情况下,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汽车使用寿命内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促进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据估计,与传统汽油乘用车相比,到2015年和2020年,电动乘用车每100公里可分别减少约6公斤和7.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作者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编辑/董海荣)改变能源发展方式,既要考虑能源开发、转型、运输、配置等环节,也要高度重视能源终端消费等环节。从终端消费领域入手,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对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使用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能源消费面临五大挑战。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5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未来能源需求将长期持续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原材料、设备等重工业。这些工业产品不能从国外进口以满足需求,大多数必须在国内生产。此外,中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之前,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将给中国的能源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低估。
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变化。工业占比一直比较高,工业能耗在终端能耗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0%。2010年,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为15.6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8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7%。此外,近年来,中国高耗能产业不断扩大,大量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其中以初加工产品为主,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出口。2010年,中国的钢铁、铜、铝和水泥出口量分别达到4256万吨、50.8万吨、218万吨和1616万吨。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40%以上的能源消耗最终用于出口商品的生产。
能源利用率高,效率低。
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能源处理和转换的总效率为7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主要能源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值能耗平均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左右。一些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燃煤锅炉的平均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左右,中小企业的运行效率……
ed电机、风扇和泵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0%左右。
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
从终端能源消费来看,终端消费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利用不足。2010年,中国煤炭终端消费10亿吨标准煤,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44.0%。尽管低于1980年的69.0%,但与不到1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这一比例仍然很高。与日本、法国等国相比,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低3~6个百分点。煤炭占比高、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大了能源供应压力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转型升级,从温饱转向住房和交通。随着未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的建设将带动钢铁、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增加,城市汽车的渗透率将迅速提高,机动化出行的趋势不可避免,并且能源需求将迅速增加。自2000年以来,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年均增长率已超过15%,交通用油也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家用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80%,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将给石油供应和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
从中国能源消费面临的形势来看,目前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的能源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致力于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建立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节能、高效、清洁消费,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和能源战略的转变,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能源消费模式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源消费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合理的能源消耗和总减排。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优质能源替代低质量能源,以最低的能源消耗追求最佳效用,从而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强调能源消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其基本特征是绿色,即保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科学合理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费质量,理顺能源消费结构,这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绿色能源消费模式的战略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以终端节能为重点的节能优先战略;实施终端能源战略,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气化水平;
实施以发展电动汽车为核心的绿色交通战略。
把节约能源作为战略重点。
节能优先是指在能源开发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将节约纳入能源开发、生产、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坚持节能优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适应国际能源形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节能涉及生产、生活和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单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节能工作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目前,我们应该重点加强终端环节的节能,因为节能有很大的放大效应。终端设备(风机、泵、压缩机等)的相对效率每提高1%,相当于能源生产的相对效率提高4%~5%。节省1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节省约3倍的一次能源。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有利于提高中国全社会的整体能源效率。中国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工业产能,提高工业技术水平,降低工业产品能耗;重视建筑领域的节能规划,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运营的能源管理;
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领域节能技术的研发利用和节能管理。
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
终端能源替代是指终端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相互替代。需要指出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工业原材料的相互替代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许多其他重要领域,电能也可以替代这些化石能源。
终端能源替代应充分考虑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其基本方向是在科学指导、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以丰富的储量取代稀缺,以低碳取代高碳,以高效率取代低效,以安全便捷的使用取代能源消费结构,并且不影响最终用户的效用。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措施促进能源替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推动我国能源战略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这决定了我国油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难以大幅提高。以电气化改造和电能替代为主要方向推进终端能源替代,更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未来,随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提高工业、交通、商业、居民等不同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水平,对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电能替代也是终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它经历了以煤代柴、以石油和天然气代煤的过程。目前,正逐步进入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阶段。从终端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无论从发展趋势、现实要求还是技术条件来看,电能替代都是终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趋势。2009年,电能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17.3%,比1980年提高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煤炭和石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3.2和3.7个百分点。尽管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但世界主要国家的电气化水平仍在上升。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比上世纪70年代初平均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电气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电力在巴西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比上世纪70年代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积极发展电动汽车
积极开发、推广和使用电动汽车等绿色汽车是现代交通发展的方向,也是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促进交通领域能源消费转型、优化能源消费模式和结构、缓解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压力、实现绿色能源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56.5%,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交通运输中的石油消费是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控制交通运输中的石油消费增长率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广应用……
在电动汽车方面,我们可以实现“以电代油”,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发展电动汽车是促进节能减排的现实选择。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问题。借助先进的汽车与电网交互技术,在电动汽车大规模取代传统汽车的情况下,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汽车使用寿命内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促进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据估计,与传统汽油乘用车相比,到2015年和2020年,电动乘用车每100公里可分别减少约6公斤和7.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作者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编辑/董海荣)
2012年5月1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全国汽标委牵头,天津清源、东风、奇瑞、长安、上汽等企业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制定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尽管韩国汽车市场主要是以现代汽车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占据主导,但德国宝马的进口轿车市场份额已从3年前的18稳健增长至去年的26。
1900/1/1 0:00:00电动汽车穿行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大街上。(自ENS环境新闻服务网)近日,一辆电动汽车首次从非洲大陆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启程,驶往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总行程预计将达4800公里。
1900/1/1 0:00:00据彭博社最新发布的季度电动车电池价格指数,2012年第一季度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689美元千瓦时,较去年同期约800美元千瓦时的价格下降14,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锂离子电池厂商A123Systems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产量有限,归因于召回缺陷电池导致季度亏损创纪录水平,生产能力尚待恢复。
1900/1/1 0:00:00IBM公司近日宣布,日本旭化成AsahiKasei和中央玻璃CentralGlass公司将加入IBM”电池500英里”项目团队,并开展长期合作研究以促进汽车从燃油向电力的转变。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