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仍缺乏全面、充分的认识。一般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早期,技术创新是主要的,创业企业(即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工业化所需的新兴技术;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后期,商业模式创新是主体,初创企业继续利用新兴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新产品,从而实现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不难看出,技术研究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新兴产业工业化的关键,示范推广是新兴产业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过渡的需要。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在汽车技术方面,中国已经开发了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根据工信部《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截至2012年12月,共有749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登陆《公告》。其中,混合动力汽车26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79辆,纯电动汽车398辆,燃料电池汽车12辆。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我国已开发出镍氢、锂离子、超级电容器等动力电池产品,动力电池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并开发了永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掌握了电机控制系统、电机结构、转子磁路、冷却系统和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和推广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截至2013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和推广数量已达3.98万辆。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下简称“整车厂”),特别是专注于传统汽车的汽车制造商,仍然沿用原有的商业模式开发新能源汽车,没有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尽管一些车企已经开始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但其商业模式创新并没有取得突破。即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军企业江淮汽车,其纯电动汽车的累计销量也只有4000多辆。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由于它们采用的新兴技术是基于新的科学和工程原理,因此它们的产品通常与现有成熟产业的产品不同。因此,新兴行业的潜在消费者通常与现有成熟行业的消费者不同。因此,新兴产业往往需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工业化。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向消费者传递价值、自主获取价值的主导逻辑。根据美国学者Mark W Johnson等人的观点,商业模式包括消费者价值主张、利润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在新兴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初创企业首先基于潜在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下一步,创新企业将通过与新兴行业潜在消费者的价值互动,尝试和错误其最初的商业模式。在试错的过程中,初创企业最初的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完善。当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大量新产品时,表明其商业模式已经成熟,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已经完成。

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无法正确认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特点,把握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规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面临一系列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些问题分为以下两类:

在初始商业模式形成阶段,作为初创企业,车企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并不明确。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最大设计速度、续航里程等关键性能上与传统汽车存在差距,这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与当前传统汽车消费者并不完全一致。然而,许多创新商业模式的汽车公司仍然习惯于将传统汽车消费者作为其潜在消费者。

其次,未能形成有效的初始利润模型和初始关键流程。在初始盈利模式方面,由于传统汽车消费者与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在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上并不一致,如果汽车制造商将传统汽车消费者视为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其成本效益分析和资源周转效率将受到影响,最终将导致汽车制造商无法形成有效的初始盈利模式。然而,车企的消费者价值主张和初始利润模式的模糊性会导致其初始商业模式的关键流程的模糊性。例如,汽车制造商在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时,倾向于对传统的车身和底盘进行改装,而不是根据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配置要求重新设计底盘和车身。

第三,不可能有效整合关键资源并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价值主张中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汽车企业的初始利润模式和初始关键流程将导致汽车企业无法有效整合形成初始商业模式所需的关键资源。这主要表现在车企无法有效整合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小批量生产所需的资源。车企初始商业模式要素的不完善将导致要素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模式,从而无法形成小批量生产所需的初始商业模式。

在初始商业模式的试错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模式本身。在消费者价值主张不明确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仍可能依靠其原有的商业模式、原有的资源或政府行政权力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然而,由于消费者价值主张不明确,这类车企不仅商业模式要素不完善,商业模式要素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不完善,进而导致初始商业模式不完善。由于这种不完善,其最初的商业模式无法被潜在消费者接受,因此无法获得试错的机会来实现进一步的改进。

第二,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即使汽车企业已经形成了小批量生产所需的初步商业模式,其试错过程仍可能遇到障碍。一方面,由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类车企在试错过程中无法有效整合关键资源来改善其初始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即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在试错过程中有效整合关键资源,但由于现有制度对这些汽车制造商及其产品的生产准入的限制,潜在消费者无法获得他们的产品,这将导致试错过程的被迫停滞。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笔者向新能源汽车企和政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在企业方面,尚未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并形成初步商业模式的汽车企业,需要从了解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形成清晰的消费者价值主张和有效的盈利模式;在此基础上,汽车公司需要围绕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关键流程,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整合关键资源,从而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

已经形成初步商业模式的汽车公司需要进一步整合关键资源,积极开展试错,通过不断扩大试错的范围和强度,推动其初步商业模式尽快成熟。

在政府方面,各级政府应减少对汽车企业的行政干预,积极为其商业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汽车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领导者。只有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引领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当最初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时,政府应以促进关键资源的整合为目标,创造有利于关键资源流动的环境。

当汽车制造商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并开始试错时,政府应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小批量销售和小规模使用的政策措施,帮助汽车制造商和潜在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当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大量新产品时,政府应该放松对汽车企业生产准入的控制,在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方面对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新企业给予支持。这是因为,只有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具备准入资格,潜在消费者才能方便地购买和使用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当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成功创新商业模式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就可以实现。

第一电气网(www.d1ev.com)声明:以上消息转载自合作媒体,转载此消息是为了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此消息代表第一电气网的立场或同意其观点、立场或描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仍缺乏全面、充分的认识。一般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早期,技术创新是主要的,创业企业(即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工业化所需的新兴技术;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后期,商业模式创新是主体,初创企业继续利用新兴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新产品,从而实现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不难看出,技术研究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新兴产业工业化的关键,示范推广是新兴产业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过渡的需要。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在汽车技术方面,中国已经开发了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根据工信部《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截至2012年12月,共有749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登陆《公告》。其中,混合动力汽车26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79辆,纯电动汽车398辆,燃料电池汽车12辆。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我国已开发出镍氢、锂离子、超级电容器等动力电池产品,动力电池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并开发了永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掌握了电机控制系统、电机结构、转子磁路、冷却系统和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和推广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截至2013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和推广数量已达3.98万辆。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下简称“整车厂”),特别是专注于传统汽车的汽车制造商,仍然沿用原有的商业模式开发新能源汽车,没有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尽管一些车企已经开始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但其商业模式创新并没有取得突破。即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军企业江淮汽车,其纯电动汽车的累计销量也只有4000多辆。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由于它们采用的新兴技术是基于新的科学和工程原理,因此它们的产品通常与现有成熟产业的产品不同。因此,新兴行业的潜在消费者通常与现有成熟行业的消费者不同。因此,新兴产业往往需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工业化。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向消费者传递价值、自主获取价值的主导逻辑。根据美国学者Mark W Johnson等人的观点,商业模式包括消费者价值主张、利润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在新兴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初创企业首先基于潜在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下一步,创新企业将通过与新兴行业潜在消费者的价值互动,尝试和错误其最初的商业模式。在试错的过程中,初创企业最初的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完善。当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大量新产品时,表明其商业模式已经成熟,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已经完成。

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无法正确认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特点,把握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规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面临一系列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些问题分为以下两类:

在初始商业模式形成阶段,作为初创企业,车企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并不明确。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最大设计速度、续航里程等关键性能上与传统汽车存在差距,这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与当前传统汽车消费者并不完全一致。然而,许多创新商业模式的汽车公司仍然习惯于将传统汽车消费者作为其潜在消费者。

其次,未能形成有效的初始利润模型和初始关键流程。在初始盈利模式方面,由于传统汽车消费者与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在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上并不一致,如果汽车制造商将传统汽车消费者视为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其成本效益分析和资源周转效率将受到影响,最终将导致汽车制造商无法形成有效的初始盈利模式。然而,车企的消费者价值主张和初始利润模式的模糊性会导致其初始商业模式的关键流程的模糊性。例如,汽车制造商在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时,倾向于对传统的车身和底盘进行改装,而不是根据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配置要求重新设计底盘和车身。

第三,不可能有效整合关键资源并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价值主张中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汽车企业的初始利润模式和初始关键流程将导致汽车企业无法有效整合形成初始商业模式所需的关键资源。这主要表现在车企无法有效整合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小批量生产所需的资源。车企初始商业模式要素的不完善将导致要素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模式,从而无法形成小批量生产所需的初始商业模式。

在初始商业模式的试错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模式本身。在消费者价值主张不明确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仍可能依靠其原有的商业模式、原有的资源或政府行政权力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然而,由于消费者价值主张不明确,这类车企不仅商业模式要素不完善,商业模式要素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不完善,进而导致初始商业模式不完善。由于这种不完善,其最初的商业模式无法被潜在消费者接受,因此无法获得试错的机会来实现进一步的改进。

第二,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即使汽车企业已经形成了小批量生产所需的初步商业模式,其试错过程仍可能遇到障碍。一方面,由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类车企在试错过程中无法有效整合关键资源来改善其初始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即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在试错过程中有效整合关键资源,但由于现有制度对这些汽车制造商及其产品的生产准入的限制,潜在消费者无法获得他们的产品,这将导致试错过程的被迫停滞。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笔者向新能源汽车企和政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在企业方面,尚未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并形成初步商业模式的汽车企业,需要从了解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形成清晰的消费者价值主张和有效的盈利模式;在此基础上,汽车公司需要围绕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关键流程,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整合关键资源,从而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

已经形成初步商业模式的汽车公司需要进一步整合关键资源,积极开展试错,通过不断扩大试错的范围和强度,推动其初步商业模式尽快成熟。

在政府方面,各级政府应减少对汽车企业的行政干预,积极为其商业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汽车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领导者。只有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引领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当最初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时,政府应以促进关键资源的整合为目标,创造有利于关键资源流动的环境。

当汽车制造商形成初步的商业模式并开始试错时,政府应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小批量销售和小规模使用的政策措施,帮助汽车制造商和潜在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当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大量新产品时,政府应该放松对汽车企业生产准入的控制,在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方面对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新企业给予支持。这是因为,只有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具备准入资格,潜在消费者才能方便地购买和使用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当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成功创新商业模式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就可以实现。

第一电气网(www.d1ev.com)声明:以上消息转载自合作媒体,转载此消息是为了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此消息代表第一电气网的立场或同意其观点、立场或描述。

标签:江淮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绿色”法兰克福 电动车成欧洲车市新动力

第一电动网(编译杨晓红)两年一度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即将在9月12日正式开幕,宝马和大众电动车产品即将发布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在欧洲车市经历20年最冷”寒冬”,销售危机已经触底之后,

1900/1/1 0:00:00
宝马将在美扩大汽车共享 提升电动车销量

宝马近日表示希望在美国扩张”DriveNow汽车共享项目”,此项目的实施将促使宝马电动车的销量增长,同时,宝马电动车将在公共街道上为当地民众服务。

1900/1/1 0:00:00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准备配合东风E30投放计划

武汉市在2011年下半年投入的10台纯电动公交大巴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仅有2台纯电动车辆投入试运行,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1900/1/1 0:00:00
电动汽车是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

新能源已成大势所趋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就是混合动力企业开始大规模产业化;第二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

1900/1/1 0:00:00
比亚迪纯电动大巴“通电”智利

近日,比亚迪与马约大学及合作方Chilectra公司举行智利首条电动大巴线路运营仪式,这将减少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运输系统的碳排放。

1900/1/1 0:00:00
放电中国 特斯拉兵临城下掀电动汽车角逐

2013年8月22日,随着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微博宣布特斯拉中国已经启动,TESLAModelS在正式接受预定,标志着特斯拉进军中国市场的号角正式吹响。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