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经过一年的紧张忙碌,2013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整体形势已经确定。今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986万辆,增长13.53%。考虑到12月是传统汽车销售旺季,预计汽车市场最终将同比增长15%,销量达到2200万辆。
经过连续两年的“微增长”,2013年国内汽车市场表现如虹,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由此可见,国内汽车市场终于摆脱了上一轮刺激消费政策的影响。
尽管如此,业内对201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走势并不乐观。
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将在5%到15%之间。
2013年汽车市场的总体形势已经确定。2014年汽车市场将走向何方?围绕这一话题,南都汽车和格仕汽车网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业内人士相信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
在5%-15%之间,其中5%-10%被认为是主流(占57%);然而,很少有选民认为这一比例低于5%,超过15%。这表明行业对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有很强的信心,但预计与今年相比,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
从宏观角度来看,行业普遍乐观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内经济稳增长预期带来的消费者信心;
第二,国内汽车消费刚性需求依然强劲,许多人仍然渴望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车。
竞争带来的新车选择的增加和汽车价格的下降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需求的释放。
然而,更多的城市将采取限购、交通拥堵和停车位短缺的措施,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汽车市场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限购预期的提高,可能会导致更多消费者提前购车,这也是促成今年汽车市场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该市的限购措施出台缓慢,许多消费者需求仍将在明年初得到释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近日表示,未来5-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增长8%-10%甚至更高,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由此可见,董扬的观点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行业的观点。
自主品牌限购影响较大
自主品牌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尽管业界对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充满信心,但自主品牌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61%的参与者认为本地车企将继续失去市场份额。随着合资车企对产品和渠道的探索,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数据显示,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继9月和10月之后,自主品牌11月的销量增速再次低于乘用车市场的整体水平。今年11月,包括合资自主品牌在内,自主品牌销量达到56.44万辆,同比增长18.7%,但增速不及整体市场的21.3%。
此外,通过对北上广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以来的汽车销售数据分析发现,自主品牌的限购影响很大。最近,天津、大连等地都传出汽车限购政策即将实施的消息,这些城市的自主品牌前景更加黯淡。通常情况下,限购后,一些自主品牌的潜在客户在艰难上号后,会选择一步购买合资中高端汽车,这将加剧本土车企的份额损失。
然而,一些参与者(19%)不同意上述结论。在他们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土车企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下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中高端市场的突破。长城、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已经具备赶超合资品牌的实力,未来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小型汽车和环保汽车有很好的前景。
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2014年,业内人士更看好哪些细分市场?调查显示,小型车、节能环保车型和SUV更为乐观。
根据政府计划,2015年和2020年,中国乘用车产品的平均油耗需要分别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对于实现2015年的目标而言,明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去年的平均水平为7.38升/100公里。
目前看来,汽车企业要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似乎并不容易。目前,似乎有两条最适合的道路:一条是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另一条是发展小型汽车和升级发动机技术。基于此,预计明年混合动力汽车和小型汽车都将受到汽车公司的更多关注。
目前,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正在大力推进混合动力系统的国产化。像本田、大众这样的外国车企,甚至比亚迪、上汽这样的独立车企都是ac……
积极布局自己的混合产业链。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这些混合动力产品有望加速发展。
此外,SUV的前景仍然普遍乐观。今年SUV市场的增长率接近50%,远高于汽车市场的整体水平。调查显示,明年SUV可能会继续大卖,42%的业内人士对SUV明年的表现持乐观态度。明天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经过一年的紧张忙碌,2013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整体形势已经确定。今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986万辆,增长13.53%。考虑到12月是传统汽车销售旺季,预计汽车市场最终将同比增长15%,销量达到2200万辆。
经过连续两年的“微增长”,2013年国内汽车市场表现如虹,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由此可见,国内汽车市场终于摆脱了上一轮刺激消费政策的影响。
尽管如此,业内对201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走势并不乐观。
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将在5%到15%之间。
2013年汽车市场的总体形势已经确定。2014年汽车市场将走向何方?围绕这一话题,南都汽车和格仕汽车网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业内人士相信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
在5%-15%之间,其中5%-10%被认为是主流(占57%);然而,很少有选民认为这一比例低于5%,超过15%。这表明行业对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有很强的信心,但预计与今年相比,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
从宏观角度来看,行业普遍乐观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内经济稳增长预期带来的消费者信心;
第二,国内汽车消费刚性需求依然强劲,许多人仍然渴望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车。
竞争带来的新车选择的增加和汽车价格的下降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需求的释放。
然而,更多的城市将采取限购、交通拥堵和停车位短缺的措施,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汽车市场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限购预期的提高,可能会导致更多消费者提前购车,这也是促成今年汽车市场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该市的限购措施出台缓慢,许多消费者需求仍将在明年初得到释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近日表示,未来5-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增长8%-10%甚至更高,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由此可见,董扬的观点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行业的观点。
自主品牌限购影响较大
自主品牌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尽管业界对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长充满信心,但自主品牌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61%的参与者认为本地车企将继续失去市场份额。随着合资车企对产品和渠道的探索,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数据显示,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继9月和10月之后,自主品牌11月的销量增速再次低于乘用车市场的整体水平。今年11月,包括合资自主品牌在内,自主品牌销量达到56.44万辆,同比增长18.7%,但增速不及整体市场的21.3%。
此外,通过对北上广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以来的汽车销售数据分析发现,自主品牌的限购影响很大。最近,天津、大连等地都传出汽车限购政策即将实施的消息,这些城市的自主品牌前景更加黯淡。通常情况下,限购后,一些自主品牌的潜在客户在艰难上号后,会选择一步购买合资中高端汽车,这将加剧本土车企的份额损失。
然而,一些参与者(19%)不同意上述结论。在他们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土车企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下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中高端市场的突破。长城、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已经具备赶超合资品牌的实力,未来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小型汽车和环保汽车有很好的前景。
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2014年,业内人士更看好哪些细分市场?调查显示,小型车、节能环保车型和SUV更为乐观。
根据政府计划,2015年和2020年,中国乘用车产品的平均油耗需要分别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对于实现2015年的目标而言,明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去年的平均水平为7.38升/100公里。
目前看来,汽车企业要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似乎并不容易。目前,似乎有两条最适合的道路:一条是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另一条是发展小型汽车和升级发动机技术。基于此,预计明年混合动力汽车和小型汽车都将受到汽车公司的更多关注。
目前,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正在大力推进混合动力系统的国产化。像本田、大众这样的外国车企,甚至比亚迪、上汽这样的独立车企都是ac……
积极布局自己的混合产业链。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这些混合动力产品有望加速发展。
此外,SUV的前景仍然普遍乐观。今年SUV市场的增长率接近50%,远高于汽车市场的整体水平。调查显示,明年SUV可能会继续大卖,42%的业内人士对SUV明年的表现持乐观态度。
作者近日从郑州公交公司获悉,2013年全年郑州公交乘坐人数达1009亿人次,首次突破十亿,2014年将新增1100台新型公交车。
1900/1/1 0:00:00低速电动汽车以其适合人群广泛、性价比高等特性,迅速打入到二三线城市及乡镇各大小型市场。但是低速电动汽车一直受制于”身份”问题,未能在全国得以大面积普及。
1900/1/1 0:00:00明天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经过一年的紧张忙碌,2013年国内车市大局已然确定。
1900/1/1 0:00:002013年可以说是电动车之年。这个夏天关于电动汽车的话题像天气一样火热,上半年的明星是特斯拉,现在,轮到宝马了。
1900/1/1 0:00:00”上海”牌汽车或将复活,担当起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等前瞻技术的推广品牌角色。但车型与荣威的重叠,反映出上汽集团对其品牌定位的犹豫。诞生于1958年的上海牌轿车,是一个里程碑式产品。
1900/1/1 0:00:00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多年来的发展与积淀让消费者在购车时变得日趋理性和成熟。如何在新车频出、竞争激烈的终端市场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摆在国内车企面前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