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锂电盛宴背后价格战危局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特斯拉”热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热门关键词,“锂电池”一下子成为了大家的盛宴。

然而,这场盛宴背后的真相是残酷的。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锂电池企业陷入了一场停不下来的价格战。面对行业“血腥”的无序竞争,锂电池龙头企业有意通过G20寻求自律合作。

热门行业前景,企业“流血”降价

3月26日,围绕新能源汽车,在广东东莞举行的锂电池产业峰会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吸引来参观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有300多家。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特斯拉引爆的热潮方兴未艾。

据统计,2014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PHEV和HEV)产量为3190辆,比上年增长16%。2月份,产量为1837辆,与前一年持平。预计3月份产量将达到3000辆,同比增长12%;

预计全年增长30%。高科技产业研究所预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将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增长。动力电池市场将推动锂电池材料的增长。随着电池的增长,材料企业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到2020年,四种关键材料的市场规模将是2013年的四倍左右。

不过,对于国内锂电池企业来说,这场看似热闹的盛宴可能暂时只是“水中的月亮”。“虽然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但大多集中在低端市场,技术门槛较低。大量投资来自其他领域,技术积累很少或根本没有。”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梦涛表示。,一家国内领先的阴极材料公司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阴极材料制造商多达171家。一方面,3C消费、移动电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需求市场催生了数字电池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利好政策也让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

尽管市场需求前景看好,但国内大量锂电池企业仍处于“流血时代”。锂电池材料中的阳极材料技术相对成熟。随着中外制造商的扩大生产,阳极材料的价格不可避免。据锂电池产业研究院统计,阳极材料的平均价格已从2010年的79500元/吨下降到2013年的65000元/吨,年均下降6.5%。价格战使大多数企业的毛利率降至25%-30%,净利润基本在5%-10%,利润空间所剩无几。

“面对国外实力企业的竞争,一些国内企业显得束手无策。客户长期拖欠货款,经营压力大,三角债极为普遍。”东莞杉杉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丁向环介绍。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采取低价配送、延长付款周期的营销策略,有些企业甚至占应收账款的60%以上。在已公布2013年年报的锂电池上市公司中,多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其中德赛公司的应收帐款较2012年底增长了80%以上。一位锂电池行业分析师表示,高比例的应收账款不仅增加了流动资金的占用,不利于运营效率的提高,也让企业埋下了资金链断裂的隐忧。

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晓飞博士指出,下游电池工厂受到价格下跌的影响,为了提高利润率,材料价格被迫上涨。尤其是电池制造商对材料的需求量大,议价能力更强。电池制造商的付款周期也比去年平均延长了一个月,账期为60-90天是普遍现象。与此同时,来自国际材料制造商的竞争也在挤压国内制造商的生存空间。

有业内人士预测,同质化竞争只会带来恶性竞争,降低行业利润。未来,锂电池的整体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市场将两极分化,即只生产常规产品和低端产品的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而随着下游应用行业的大规模采用,一些生产高端性能产品的企业可能在价格和利润空间上相对更好。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

没有关键技术是关键。

行业政策在改善,市场前景广阔,但相关锂电池企业为何赚不到钱?缺乏核心技术仍然是关键。

新洲邦首席技术官石桥在G20峰会上介绍,负极成膜添加剂的应用……

s相当成熟,正极保护添加剂的应用越来越少,抗过充电添加剂的应用也很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高。核心添加剂的专利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而中国企业的专利相对较少。

张晓飞指出,我国锂电池行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缺乏、整体自动化水平低、同质化竞争等老问题尚未解决,但现在又增加了资金紧张、负债率上升、库存增加、毛利率下降等新问题。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了优秀企业的健康成长。目前,锂电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尤其是动力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低于30%。

“从锂电池的关键零部件来看,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领域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张晓飞举例说,锂电池材料普遍产能过剩,导致供需不平衡,下游议价能力提高,无序的价格竞争已成为常态,其中磷酸亚铁锂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总产能利用率低于10%。

天津八墨的吴梦涛以用作阴极材料的钴酸锂材料为例说,“目前国内市场价格比韩国本土企业每吨低四五千美元,国内正极材料行业在技术竞争中完全失去了原有的薄弱竞争力,完全成为韩国电池公司的廉价材料批发市场。”

被称为锂电池“血液”的电解质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东莞杉杉的丁向环表示,目前中国约有45家电解液制造商,年总产能超过15万吨,严重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否则至少会持续2-3年。

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隔膜行业也未能幸免。深圳兴源材料副总经理杨家富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2013年全球隔膜市场需求约7.5亿平方米。高端市场被美国、日本和韩国垄断,80%的中端市场被外国占据。低端市场只有许多国内企业竞争激烈。中国有46家制造商进入整个隔膜领域,设计产能超过18亿平方米,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国内隔膜企业的计划产能远大于全球实际产能,但实际出货量很少。”锂电池隔膜材料供应商沧州明珠副总经理顾传明表示,在中国涉及锂电池隔膜的40多家企业中,实际拥有产品的不到20个,得到用户认可的不到10个。国内分离器产量和收入都很低,近一年国内分离器降价幅度超过30%,且大多处于干法双拉的低端市场,符合国际标准的干法单拉和湿法分离器企业较少。绝大多数隔膜企业都存在价格战问题,只有少数企业进入了质量体系的竞争。

为了生存,没有关键技术的中国锂电池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价格战,这是一种“杀敌一万,损失八千”的战术。张晓飞感叹,价格竞争导致材料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减弱。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型制造商不断扩大产能,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二十国集团发布产业链、互补合作和自救。

行业混乱的危机迫使国内企业寻求自律与合作。3月26日,在由高科技锂电池组织的首届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锂电池成员出席……

参加会议的有比亚迪(报价、咨询)、东莞杉杉、天赐材料(报价、协商)、新洲邦、沧州明珠等20家各产业链环节的大型企业。

“在锂电池行业,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在没有标准的同一水平上单打独斗,继续在价格上与同行较量;另一种选择则是结合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力量,突出各细分领域的整合优势。“张晓飞表示,对于国内锂电池行业的许多企业来说,无论是要引入国际供应链,还是整合全产业链,技术一直是引领行业的动力,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最终用途市场才能崛起。

作者《中国证券报》获悉,二十国集团峰会达成四项建议,即:起草二十国集团核心材料和电池产品市场规范——锂电池产业链;起草二十国集团核心材料技术产业化路线图——锂电池产业链;成立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产品规范应用开发团队;成立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技术共享中心。

张晓飞介绍,起草锂电池产品市场规范,推动峰会企业进入市场,将对市场产生示范效应;起草锂电池产业链技术产业化路线图,如3-5年技术指标路线图,开发具有市场导向的产品,推动锂电池产业化进程;成立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产品规范应用开发团队,让产业链上的企业从上下游相互选择,相互形成合作体,共同做好应用产品;

峰会成员签署了技术保密协议,建立技术共享中心,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技术。

“G20峰会完全是由民间发起的,显示出企业对行业规范的迫切需求。”业内人士表示,这个协会的成立本应由政府主导,但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许多企业对行业的快速拐点已经等不及了。由锂电池行业第三方平台高工锂电池发起,有利于缓解当前行业乱象,促进行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行业。

正业科技CTO范斌表示,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支持政策的出台,锂电池行业肯定会快速增长,并将向卫星和航空航天发展。国内对锂电池的需求肯定会快速增长,国内锂电池企业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但我国锂电池企业的份额并不大,锂电池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通过形成这个产业链“联盟”,可以加深行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善行业的供应链。

一些参与公司介绍,尽管包括电解质、隔膜、正负级在内的大多数锂电池关键材料制造商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型锂电池测试线,但行业缺乏上下游协同研发平台。技术共享中心有望建立新的技术研发模式,更加市场化的研发组合将促进技术的加速发展。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整体优势非常重要。如果G20模式成功,将形成以大型电动汽车制造商为核心,每个关键材料和设备制造商有2-3家主流供应商的国内供应链格局。”上述人士表示。

一些G20峰会企业对《中国证券报》表示,G20产业链的纵向合作不如产业链的横向合作难。但无论如何,锂电池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互助合作和技术研发,对行业规范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特斯拉”热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热门关键词,“锂电池”一下子成为了大家的盛宴。

然而,这场盛宴背后的真相是残酷的。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锂电池企业陷入了一场停不下来的价格战。面对行业“血腥”的无序竞争,锂电池龙头企业有意通过G20寻求自律合作。

热门行业前景,企业“流血”降价

3月26日,围绕新能源汽车,在广东东莞举行的锂电池产业峰会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吸引来参观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有300多家。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特斯拉引爆的热潮方兴未艾。

据统计,2014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PHEV和HEV)产量为3190辆,比上年增长16%。2月份,产量为1837辆,与前一年持平。预计3月份产量将达到3000辆,同比增长12%;

预计全年增长30%。高科技产业研究所预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将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增长。动力电池市场将推动锂电池材料的增长。随着电池的增长,材料企业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到2020年,四种关键材料的市场规模将是2013年的四倍左右。

不过,对于国内锂电池企业来说,这场看似热闹的盛宴可能暂时只是“水中的月亮”。“虽然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但大多集中在低端市场,技术门槛较低。大量投资来自其他领域,技术积累很少或根本没有。”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梦涛表示。,一家国内领先的阴极材料公司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阴极材料制造商多达171家。一方面,3C消费、移动电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需求市场催生了数字电池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利好政策也让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

尽管市场需求前景看好,但国内大量锂电池企业仍处于“流血时代”。锂电池材料中的阳极材料技术相对成熟。随着中外制造商的扩大生产,阳极材料的价格不可避免。据锂电池产业研究院统计,阳极材料的平均价格已从2010年的79500元/吨下降到2013年的65000元/吨,年均下降6.5%。价格战使大多数企业的毛利率降至25%-30%,净利润基本在5%-10%,利润空间所剩无几。

“面对国外实力企业的竞争,一些国内企业显得束手无策。客户长期拖欠货款,经营压力大,三角债极为普遍。”东莞杉杉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丁向环介绍。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采取低价配送、延长付款周期的营销策略,有些企业甚至占应收账款的60%以上。在已公布2013年年报的锂电池上市公司中,多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其中德赛公司的应收帐款较2012年底增长了80%以上。一位锂电池行业分析师表示,高比例的应收账款不仅增加了流动资金的占用,不利于运营效率的提高,也让企业埋下了资金链断裂的隐忧。

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晓飞博士指出,下游电池工厂受到价格下跌的影响,为了提高利润率,材料价格被迫上涨。尤其是电池制造商对材料的需求量大,议价能力更强。电池制造商的付款周期也比去年平均延长了一个月,账期为60-90天是普遍现象。与此同时,来自国际材料制造商的竞争也在挤压国内制造商的生存空间。

有业内人士预测,同质化竞争只会带来恶性竞争,降低行业利润。未来,锂电池的整体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市场将两极分化,即只生产常规产品和低端产品的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而随着下游应用行业的大规模采用,一些生产高端性能产品的企业可能在价格和利润空间上相对更好。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

没有关键技术是关键。

行业政策在改善,市场前景广阔,但相关锂电池企业为何赚不到钱?缺乏核心技术仍然是关键。

新洲邦首席技术官石桥在G20峰会上介绍,负极成膜添加剂的应用……

s相当成熟,正极保护添加剂的应用越来越少,抗过充电添加剂的应用也很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高。核心添加剂的专利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而中国企业的专利相对较少。

张晓飞指出,我国锂电池行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缺乏、整体自动化水平低、同质化竞争等老问题尚未解决,但现在又增加了资金紧张、负债率上升、库存增加、毛利率下降等新问题。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了优秀企业的健康成长。目前,锂电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尤其是动力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低于30%。

“从锂电池的关键零部件来看,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领域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张晓飞举例说,锂电池材料普遍产能过剩,导致供需不平衡,下游议价能力提高,无序的价格竞争已成为常态,其中磷酸亚铁锂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总产能利用率低于10%。

天津八墨的吴梦涛以用作阴极材料的钴酸锂材料为例说,“目前国内市场价格比韩国本土企业每吨低四五千美元,国内正极材料行业在技术竞争中完全失去了原有的薄弱竞争力,完全成为韩国电池公司的廉价材料批发市场。”

被称为锂电池“血液”的电解质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东莞杉杉的丁向环表示,目前中国约有45家电解液制造商,年总产能超过15万吨,严重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否则至少会持续2-3年。

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隔膜行业也未能幸免。深圳兴源材料副总经理杨家富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2013年全球隔膜市场需求约7.5亿平方米。高端市场被美国、日本和韩国垄断,80%的中端市场被外国占据。低端市场只有许多国内企业竞争激烈。中国有46家制造商进入整个隔膜领域,设计产能超过18亿平方米,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国内隔膜企业的计划产能远大于全球实际产能,但实际出货量很少。”锂电池隔膜材料供应商沧州明珠副总经理顾传明表示,在中国涉及锂电池隔膜的40多家企业中,实际拥有产品的不到20个,得到用户认可的不到10个。国内分离器产量和收入都很低,近一年国内分离器降价幅度超过30%,且大多处于干法双拉的低端市场,符合国际标准的干法单拉和湿法分离器企业较少。绝大多数隔膜企业都存在价格战问题,只有少数企业进入了质量体系的竞争。

为了生存,没有关键技术的中国锂电池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价格战,这是一种“杀敌一万,损失八千”的战术。张晓飞感叹,价格竞争导致材料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减弱。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型制造商不断扩大产能,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二十国集团发布产业链、互补合作和自救。

行业混乱的危机迫使国内企业寻求自律与合作。3月26日,在由高科技锂电池组织的首届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锂电池成员出席……

参加会议的有比亚迪(报价、咨询)、东莞杉杉、天赐材料(报价、协商)、新洲邦、沧州明珠等20家各产业链环节的大型企业。

“在锂电池行业,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在没有标准的同一水平上单打独斗,继续在价格上与同行较量;另一种选择则是结合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力量,突出各细分领域的整合优势。“张晓飞表示,对于国内锂电池行业的许多企业来说,无论是要引入国际供应链,还是整合全产业链,技术一直是引领行业的动力,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最终用途市场才能崛起。

作者《中国证券报》获悉,二十国集团峰会达成四项建议,即:起草二十国集团核心材料和电池产品市场规范——锂电池产业链;起草二十国集团核心材料技术产业化路线图——锂电池产业链;成立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产品规范应用开发团队;成立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技术共享中心。

张晓飞介绍,起草锂电池产品市场规范,推动峰会企业进入市场,将对市场产生示范效应;起草锂电池产业链技术产业化路线图,如3-5年技术指标路线图,开发具有市场导向的产品,推动锂电池产业化进程;成立二十国集团锂电池峰会产品规范应用开发团队,让产业链上的企业从上下游相互选择,相互形成合作体,共同做好应用产品;峰会成员签署了技术保密协议,建立技术共享中心,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技术。

“G20峰会完全是由民间发起的,显示出企业对行业规范的迫切需求。”业内人士表示,这个协会的成立本应由政府主导,但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许多企业对行业的快速拐点已经等不及了。由锂电池行业第三方平台高工锂电池发起,有利于缓解当前行业乱象,促进行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行业。

正业科技CTO范斌表示,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支持政策的出台,锂电池行业肯定会快速增长,并将向卫星和航空航天发展。国内对锂电池的需求肯定会快速增长,国内锂电池企业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但我国锂电池企业的份额并不大,锂电池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通过形成这个产业链“联盟”,可以加深行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善行业的供应链。

一些参与公司介绍,尽管包括电解质、隔膜、正负级在内的大多数锂电池关键材料制造商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型锂电池测试线,但行业缺乏上下游协同研发平台。技术共享中心有望建立新的技术研发模式,更加市场化的研发组合将促进技术的加速发展。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整体优势非常重要。如果G20模式成功,将形成以大型电动汽车制造商为核心,每个关键材料和设备制造商有2-3家主流供应商的国内供应链格局。”上述人士表示。

一些G20峰会企业对《中国证券报》表示,G20产业链的纵向合作不如产业链的横向合作难。但无论如何,锂电池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互助合作和技术研发,对行业规范的发展大有裨益。

标签:特斯拉比亚迪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20余家锂电龙头企业联手定行标 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在特斯拉效应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受到资本追捧,然而在普通消费者市场上仍是“叫好不叫座”。

1900/1/1 0:00:00
20余家锂电龙头企业联手定行标 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在特斯拉效应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受到资本追捧,然而在普通消费者市场上仍是“叫好不叫座”。

1900/1/1 0:00:00
黑龙江2016年前纯电动公交车销售量达到2000辆

作者近日从齐齐哈尔市有关部门获悉,立凯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地处齐齐哈尔的黑龙江龙华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1900/1/1 0:00:00
欧洲“汽车行” 4天见证4次签约

在短短的4天行程中,国家主席访欧之行四次见证中外车企合作项目签字,这对于中国车企和欧洲合作车企来说,无疑是一次加深合作、增进互信、共享喜悦的机会,

1900/1/1 0:00:00
寻找创新动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媒体联盟走进唐骏

4月11日,“创新之旅走进唐骏,中国新能源汽车创新媒体联盟走进企业”活动将在山东淄博唐骏汽车集团举行,搜狐汽车、财新传媒、中国汽车报等近20多家媒体走进唐骏汽车集团,

1900/1/1 0:00:00
全球首辆“三位一体”新能源有轨电车通过技术鉴定

全球第一辆综合利用太阳能、制动回收能和城市电网低谷电能“三位一体”绿色新能源的现代有轨电车,在江苏沭阳顺利通过了专家技术评审,预计将于4月中旬正式下线。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