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鼓励新能源车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对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作出部署。这是中国建设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表示,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掌握低碳、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先进的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和智能控制,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电动汽车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融合。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

以下是《中国制造2025》的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国发[2015]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属机构:

现在,《中国制造2025》已经发布给大家,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已被删除)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器,是强国之基。自18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开放以来,世界列强兴衰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斗争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立了独立完备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并支持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任务紧迫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通过三十年的努力,力争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将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及环境

(1) 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紧科技创新,推动三维打印、移动打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基于智能设备和网络物理系统中的智能工厂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法的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和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扩展到制造业的新领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了巨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相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了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加速了新一轮全球贸易和投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规划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配,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着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聚焦制造强国建设,固本培源,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B) 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的新装备需求、人民群众的新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民生需求、国防建设的新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迅速提高水平和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的供应,以及国防装备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要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3) 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建立全面、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百万千瓦发电设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不够;

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管理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上述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专项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奋发图强,更多依靠中国装备和中国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战略任务。

第二,战略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基本政策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跨学科、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质量第一。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研究,培育自主品牌。构建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量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之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以人才为导向。坚持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之路。

(2)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指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趋势,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性部署,夯实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取得关键突破。制造业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推动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深入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率先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领域,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形成自主发展能力。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高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第页]

(3) 战略目标。

我们将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努力通过“三步走”实现强国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在十年内跻身制造业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强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关键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增强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显著进展。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质量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百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已建成世界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对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作出部署。这是中国建设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表示,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掌握低碳、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先进的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和智能控制,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电动汽车品牌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

以下是《中国制造2025》的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国发[2015]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属机构:

现在,《中国制造2025》已经发布给大家,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已被删除)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器,是强国之基。自18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开放以来,世界列强兴衰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斗争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立了独立完备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并支持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任务紧迫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通过三十年的努力,力争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将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及环境

(1) 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紧科技创新,推动在三维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智能设备和网络物理系统中的智能工厂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法的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和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扩展到制造业的新领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了巨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相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了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加速了新一轮全球贸易和投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规划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配,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着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聚焦制造强国建设,固本培源,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B) 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的新装备需求、人民群众的新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民生需求、国防建设的新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迅速提高水平和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的供应,以及国防装备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要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3) 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建立全面、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百万千瓦发电设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不够;

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管理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上述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专项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奋发图强,更多依靠中国装备和中国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战略任务。

第二,战略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基本政策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跨学科、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质量第一。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研究,培育自主品牌。构建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量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之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以人才为导向。坚持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之路。

(2)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指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趋势,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性部署,夯实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取得关键突破。制造业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推动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深入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率先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领域,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形成自主发展能力。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高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第页]

(3) 战略目标。

我们将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努力通过“三步走”实现强国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在十年内跻身制造业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强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关键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增强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显著进展。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质量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百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已建成世界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标签: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超级电容备受瞩目 储能电站大会Maxwell大放异彩

5月10号,第四届中国国际储能电站大会在深圳拉开帷幕。与会嘉宾就如何应对电力行业的各种挑战展开富有卓见的讨论。大会还评选出了本年度在电力储能各个领域取得最瞩目成就的单位。

1900/1/1 0:00:00
马凯强调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适度超前建设 概念股有望被引爆

中共中央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近日在江苏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强调,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适度超前建设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有望被引爆要把充电设施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1900/1/1 0:00:00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将推动自主电动汽车品牌同国际接轨

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1900/1/1 0:00:00
杭州提前交卷 :已推广1.26万辆新能源汽车

在上牌不用摇号的情况下,杭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多少?5月18日召开的杭州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题会议上,通报了一组最新的数字:截至4月底,杭州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2587辆。

1900/1/1 0:00:00
北汽纯电动汽车助力冬奥 挑战530公里京张高速行

5月17日,“万众E行助力申奥”北汽电动汽车京张之旅完美落幕,由车主代表、媒体以及通过北汽新能源试驾体验日选拨出的卫蓝先锋代表共同组成的卫蓝车队,历时两天,

1900/1/1 0:00:00
全国11省市出台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标准 青岛最低(更新)

5月18日,南昌市物价局明确了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上限标准: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充电服务费上限标准暂定为每千瓦时180元(含电费),其中,电动公交车(客车)充电服务费上限标准暂定为每千瓦时1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