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大军正在涌入新的进入者。3月2日,知豆电动车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第11个张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与此同时,博郡汽车和桑顿新能源等公司正计划制造汽车。纵观上市公司,此类投资令人眼花缭乱。一个直接的问题是:新型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批的大门将打开多久?还有多少公司会进入这扇门?“据我所知,目前大约有三四十家公司在排队。”3月15日,南京博郡汽车副总裁张天告诉笔者,他们也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资格。事实上,早在2015年11月,与国家发改委共同负责纯电动汽车资质审批的工信部就透露,已有数十家非汽车企业申请了电动汽车生产资质。
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资质被视为非汽车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生证明。它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有兴趣获得出生证明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这让行业出乎意料。“目前,中国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少于200家。”张天说,“所以说只有10家并不准确。发改委在这方面的标准是扶优扶强,而不仅仅是限制数量。”
笔者梳理了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现其整体产能规划已达60万辆,计划投资超过150亿元。这一产能数据已经超过了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万辆。
如果按照200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数量计算,其整体规模是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的20倍,即总产能将超过1000万辆,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这只是“造车新势力”的规模。如果算上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低速电动车以及更多的新能源改装车和物流车,那么目前国内的新能源造车规模是引人注目的。
自从新能源汽车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民众造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在资本、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一大批新势力正在涌动。在动力电池领域,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的现象已经上演,现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将出现这种场景。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能否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走在世界前列?从目前在售纯电动汽车的实力和市场销量来看,这一迹象尚未出现。
投资热正在升温。
新能源投资热潮始于几年前。作者在以前的报告中做了不完全的统计。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约30辆,整体产能规划达到300万辆之多,其中公交公司和汽车产业园项目吸引了各地投资。
单是传统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数量就非常庞大。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9家自主汽车公司宣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接近400万辆,总投资约800亿元。在公交车领域,仅宇通、中通和金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总投资就超过100亿元。
如今,造车新势力给新能源投资又添了一把火。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为非汽车投资者造车打开了大门。一年后,该领域的新能源投资规模开始显现。
从2016年初到2017年3月,国家发展……
国家发改委先后向11家企业发放了造车“许可证”。它们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长城卡罗拉、奇瑞新能源、民生汽车、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汽车和知豆电动汽车。
在这11家公司中,除了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和知豆之外,其他公司在业内并不知名。梳理上述企业的产能规划,大多是国家发改委要求的5万辆车,总产能60万辆,总投资150亿元。
事实上,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越来越多,大量公司正在“排队”。从2015年开始申请资质到现在,排队的企业数量一直保持在几十家,这可能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资质“突破10家”的重要因素。
“仅上海一地就有几十家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全国不下200家。”博郡汽车副总裁张天告诉经济观察报作者。根据这一说法,计划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规模约为符合条件企业的20倍,因此预计其背后的总产能可达1200万辆,投资高达3000亿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互联网制造的汽车大军也宣布投资建厂。其中,乐视网宣布将投资200亿元在浙江湖州莫干山建立汽车产业园,总产能50万辆;车和家在江苏常州投资50亿元,建设30万个汽车基地;
FCM还宣布将投资116亿元在南京建设3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运动正在中国上演。
资格认证未能遏制产能扩张。
生产资质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市。身处围城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17年1月获得第10个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云度汽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该企业低调经营,但在获得批准一个月后立即展开了大力宣传,向外界讲述了其未来的全面发展战略。
鉴于资质稀缺,一些传统车企的子公司在取得资质后一度被业内指责,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等,都被业内认为是占用资质。不过,这些公司表示,申请资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新能源汽车,为未来融资提供便利。
当《新建纯电动汽车乘用车管理规定》仍处于公众咨询阶段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协调司机械设备处处长吴伟表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型车的技术要求是检验企业研发能力的一个指标,准入标准会有些困难,因为想要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格的企业太多了。如果能达到60分并通过生产线的企业都投入,就不会有那么多地方了。”e制定更高标准的目的是选择更合格的标准。
换言之,监管本身就是对过热投资的一种筛选,符合要求的企业显然是合格的,尽管此前在业内鲜为人知。
相反,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头部更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过资质等级,因此暂时无法真正进入造车领域。其中,采用“代工模式”的蔚来汽车已经与江淮汽车进行了合作,但截至目前,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取得具体进展,蔚来仍然只发布了一款概念车。
资格热就像国考一样,网上甚至有一篇关于“核准资格突袭者”的文章。这种策略认为,要想获得资格,必须拥有5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和不低于10亿元的资金实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增加。
一位近期参加国家发改委相关座谈会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作者透露:“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也在会议上表示,目前产能太多了,他们想对申请资质的企业进行一些指导,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是一家重视资产的公司,但这不太可能,因为企业设厂和分离是不现实的e模型的设计和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家发改委的资质外,新能源汽车还必须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据《经济观察报》作者了解,在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中,只有北汽新能源和知豆两家公司正在申请该目录。
高标准原本是为了解决新能源生产分散性差的问题,但并没有抑制造车的冲动。这引起了业内专家的警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曾公开表示;
“产量和市场规模的超越并不是技术的超越。电动汽车技术的积累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所有资源都用于产能扩张,前景不会太好。”
“真正的鲶鱼”还没有出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主要来自传统汽车企业。一年内,没有合格的新企业销售过纯电动汽车。例如,较早获得资格的长江汽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具体的销量数字,尤其是纯电动SUV车型易酷EV的销量。目前,该企业仍专注于电动小型客车。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在比亚迪、众泰、北汽新能源等低端车型。中高端地区的本土企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已经被国外的特斯拉和腾讯等中外合资品牌占据。
此前,多位电动汽车资质申请者表示,将从中高端市场入手新能源。例如,长城卡罗拉、万向集团和云度汽车。“技术领域的突破是关键。现在电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三电技术,但在市场端,有竞争力的产品还没有出来。”王炳刚,国家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作者。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国家鼓励新能源政策的初衷是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新趋势,而方式是引入新势力造车,“放几条鲶鱼进去”。
但真正的鲶鱼还没有出现。“我认为‘真正的鲶鱼’是那些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真正的造车技术、对中国汽车市场有深入了解的企业。”博郡汽车总裁黄锡明表示,在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之前,资格申请的大门不会关上。
事实上,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目前,北美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并不稳定,而日本主要专注于混合动力技术,而德国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等车企正在采取与中国类似的开发模式。尤其是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企纷纷发布新能源汽车自主子品牌,试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无形中给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压力。
“这些企业在技术和产业链控制方面更有优势。如果我们把市场搞上去,但最终在产品上输给了别人,那就得不偿失了。”上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笔者。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造车热潮仍在持续,资质仍在审批中,产能和投资也将不断涌入。然而,在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之后,有多少新能源汽车企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也许是最值得考虑的。新能源汽车大军正在涌入新的进入者。3月2日,知豆电动车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第11个张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与此同时,博郡汽车和桑顿新能源等公司正计划制造汽车。纵观上市公司,此类投资令人眼花缭乱。一个直接的问题是:新型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批的大门将打开多久?还有多少公司会进入这扇门?“据我所知,目前大约有三四十家公司在排队。”3月15日,南京博郡汽车副总裁张天告诉笔者,他们也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资格。事实上,早在2015年11月,联合负责纯电动汽车资质审批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已有数十家非汽车企业申请了电动汽车生产资格。
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资质被视为非汽车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生证明。它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有兴趣获得出生证明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这让行业出乎意料。“目前,中国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少于200家。”张天说,“所以说只有10家并不准确。发改委在这方面的标准是扶优扶强,而不仅仅是限制数量。”
笔者梳理了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现其整体产能规划已达60万辆,计划投资超过150亿元。这一产能数据已经超过了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万辆。
如果按照200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数量计算,其整体规模是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的20倍,即总产能将超过1000万辆,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这只是“造车新势力”的规模。如果算上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低速电动车以及更多的新能源改装车和物流车,那么目前国内的新能源造车规模是引人注目的。
自从新能源汽车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民众造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在资本、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一大批新势力正在涌动。在动力电池领域,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的现象已经上演,现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将出现这种场景。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能否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走在世界前列?从目前在售纯电动汽车的实力和市场销量来看,这一迹象尚未出现。
投资热正在升温。
新能源投资热潮始于几年前。作者在以前的报告中做了不完全的统计。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约30辆,整体产能规划达到300万辆之多,其中公交公司和汽车产业园项目吸引了各地投资。
单是传统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数量就非常庞大。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9家自主汽车公司宣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接近400万辆,总投资约800亿元。在公交车领域,仅宇通、中通和金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总投资就超过100亿元。
如今,造车新势力给新能源投资又添了一把火。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为非汽车投资者造车打开了大门。一年后,该领域的新能源投资规模开始显现。
从2016年初到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向11家企业发放了造车“许可证”。它们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长城卡罗拉、奇瑞新能源、民生汽车、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汽车和知豆电动汽车。
在这11家公司中,除了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和知豆之外,其他公司在业内并不知名。梳理上述企业的产能规划,大多是国家发改委要求的5万辆车,总产能60万辆,总投资150亿元。
事实上,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越来越多,大量公司正在“排队”。从2015年开始申请资质到现在,排队的企业数量一直保持在几十家,这可能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资质“突破10家”的重要因素。
“有……
仅在上海,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zens就不少于200家。”博郡汽车副总裁张天告诉《经济观察报》作者,根据这一说法,计划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规模约为符合条件企业的20倍,因此预计其背后的总产能可达1200万辆,投资高达3000亿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互联网制造的汽车大军也宣布投资建厂。其中,乐视网宣布将投资200亿元在浙江湖州莫干山建立汽车产业园,总产能50万辆;车和家在江苏常州投资50亿元,建设30万个汽车基地;
FCM还宣布将投资116亿元在南京建设3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运动正在中国上演。
资格认证未能遏制产能扩张。
生产资质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市。身处围城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17年1月获得第10个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云度汽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该企业低调经营,但在获得批准一个月后立即展开了大力宣传,向外界讲述了其未来的全面发展战略。
鉴于资质稀缺,一些传统车企的子公司在取得资质后一度被业内指责,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等,都被业内认为是占用资质。不过,这些公司表示,申请资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新能源汽车,为未来融资提供便利。
当《新建纯电动汽车乘用车管理规定》仍处于公众咨询阶段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协调司机械设备处处长吴伟表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型车的技术要求是检验企业研发能力的一个指标,准入标准会有些困难,因为想要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格的企业太多了。如果能达到60分并通过生产线的企业都投入,就不会有那么多地方了。”e制定更高标准的目的是选择更合格的标准。
换言之,监管本身就是对过热投资的一种筛选,符合要求的企业显然是合格的,尽管此前在业内鲜为人知。
相反,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头部更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过资质等级,因此暂时无法真正进入造车领域。其中,采用“代工模式”的蔚来汽车已经与江淮汽车进行了合作,但截至目前,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取得具体进展,蔚来仍然只发布了一款概念车。
资格热就像国考一样,网上甚至有一篇关于“核准资格突袭者”的文章。这种策略认为,要想获得资格,必须拥有5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和不低于10亿元的资金实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增加。
一位近期参加国家发改委相关座谈会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作者透露:“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也在会议上表示,目前产能太多了,他们想对申请资质的企业进行一些指导,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是一家重视资产的公司,但这不太可能,因为企业设厂和分离是不现实的e模型的设计和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家发改委的资质外,新能源汽车还必须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据《经济观察报》作者了解,在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中,只有北汽新能源和知豆两家公司正在申请该目录。
高标准原本是为了解决新能源生产分散性差的问题,但并没有抑制造车的冲动。这引起了业内专家的警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曾公开表示;
“产量和市场规模的超越并不是技术的超越。电动汽车技术的积累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所有资源都用于产能扩张,前景不会太好。”
“真正的鲶鱼”还没有出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主要来自传统汽车企业。一年内,没有合格的新企业销售过纯电动汽车。例如,较早获得资格的长江汽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具体的销量数字,尤其是纯电动SUV车型易酷EV的销量。目前,该企业仍专注于电动小型客车。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在比亚迪、众泰、北汽新能源等低端车型。中高端地区的本土企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已经被国外的特斯拉和腾讯等中外合资品牌占据。
此前,多位电动汽车资质申请者表示,将从中高端市场入手新能源。例如,长城卡罗拉、万向集团和云度汽车。“技术领域的突破是关键。现在电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三电技术,但在市场端,有竞争力的产品还没有出来。”王炳刚,国家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作者。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国家鼓励新能源政策的初衷是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新趋势,而方式是引入新势力造车,“放几条鲶鱼进去”。
但真正的鲶鱼还没有出现。“我认为‘真正的鲶鱼’是那些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真正的造车技术、对中国汽车市场有深入了解的企业。”博郡汽车总裁黄锡明表示,在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之前,资格申请的大门不会关上。
事实上,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目前,北美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并不稳定,而日本主要专注于混合动力技术,而德国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等车企正在采取与中国类似的开发模式。尤其是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企纷纷发布新能源汽车自主子品牌,试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无形中给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压力。
“这些企业在技术和产业链控制方面更有优势。如果我们把市场搞上去,但最终在产品上输给了别人,那就得不偿失了。”上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笔者。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造车热潮仍在持续,资质仍在审批中,产能和投资也将不断涌入。然而,在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之后,有多少新能源汽车企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也许是最值得考虑的。
据外媒报道,沃尔沃将为旗下新款XC60及沃尔沃90系列现有版本和新款升级其紧急道路救援服务应用程序OnCallapp及Sensus车载用户界面,进而提升车辆的智能网联服务功能。
1900/1/1 0:00:003月20日,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中国区CEO丁磊发微博表示,不再担任乐视汽车相关职务。
1900/1/1 0:00:003月20日,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中国区CEO丁磊发微博表示,不再担任乐视汽车相关职务。
1900/1/1 0:00:003月19日,深圳新沃运力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沃运力”与广东省物流龙头企业林安物流集团以下简称“林安集团”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900/1/1 0:00:00四轮低速电动车是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这个事关老百姓短途出行需求以及交通、环境协和发展的产业,由于行业标准尚未建立,使得整个产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1900/1/1 0:00:00自2016年12月1日起,深圳市率先试点启用了新能源汽车号牌,为确保新能源汽车号牌顺利使用,深圳市要求各停车场管理单位及时对停车场车辆自动识别、收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