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新能源车年产销200万辆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了《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指出,在汽车行业,将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的汽车技术,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的合理产业格局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领域,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比能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系统比能达到350瓦时/千克,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产销的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将达到350千瓦时/公斤。

以下是公告的原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印发《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

《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7年4月6日

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社会资源的畅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跨越。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正加速与汽车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格局彻底重塑。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进汽车强国建设,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A) 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整车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品牌快速成长,国际发展能力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在商用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等细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约50%,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

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为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汽车相关行业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汽车销售多年来占全国零售额。

与此同时……

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链短板、创新体系亟待完善、国际品牌建设滞后、企业实力亟待提升、产能过剩风险出现,以及需要提高商用车的安全性能。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带来的能源、环境保护和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2) 汽车工业的发展形势正面临重大变化。

产品形式和生产方法的深度变化。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正朝着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汽车正在从汽车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乘客、车辆、货物、运营平台和基础设施正在智能互联和共享数据。汽车生产模式已经演变成完全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产业上下游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全球高效配置,研发制造效率大幅提高。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

新兴的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加速发展。互联网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了人们对安全驾驶、便捷出行、移动办公、本地服务、娱乐休闲的需求,用户体验成为影响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社交圈对消费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消费需求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共享出行和个性化服务成为主要方向。

产业结构和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调整。汽车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产业升级战略,加快产业创新和融合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布局,利用成本和市场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汽车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公司大举进入汽车行业。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竞争发展,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重塑。

(3) 建设汽车强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抓住机遇、追赶发展的突破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支持汽车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产业在世界上具有一定优势,信息通信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大幅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实现全球组网。

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上升空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外新兴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产量将继续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2025年将达到3500万辆左右。继维修、金融保险和二手车之后,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同时,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将推动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等多维度创新发展,抓住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

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倡议”的建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发展机遇。智能制造的普及和实施将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将逐步夯实共同技术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倡议”的建设将使海外开发渠道更加畅通,沿线市场开发更加便利,汽车产业与其他优势产业合作寻求全球布局和国际发展的机制将加快。

建设汽车强国,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创新驱动,促进跨界融合,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四、五、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节总量、优化结构、协调创新、转型升级。以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产业内外协同创新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契机,推动全球布局和产业体系国际化。控制总量、改善环境、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促进转型、提高效率,推动汽车产业从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率发展,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2)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和关键突破。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技术、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发展。

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加快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网络协同。创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合作模式,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信息通信、能源运输、材料环保等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完善法律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明确法律责任,规范产业发展秩序,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具有鲜明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

开放、包容和竞争的发展。优化投资和产品准入管理,深化开放合作,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优势企业牢固树立国际发展理念,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布局海外,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3) 规划目标。

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力争跻身世界汽车强国行列。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动力系统、高效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节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培育一批进入全球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整个产业链是安全可控的。突破汽车传感器、车载芯片等先进汽车电子以及轻量化新材料、高端制造设备等产业链的短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一批规模超过千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到2025年,将形成一批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中国品牌汽车的全面发展。中国品牌汽车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品牌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到2020年,打造一批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商用车安全性能大幅提升;

到2025年,部分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将进入全球前十。

-新的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完成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配送、营销和客户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实现人、车、环境设施的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形成汽车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能源和环境保护。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高,汽车后市场和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到2025年,重点领域实现全面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和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将达到55%以上。

-国际开发能力显著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形成从技术到资金、营销、品牌的多元化深度合作模式,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将逐步出口到发达国家;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和汽车回收率不断提高。到2020年,新车平均油耗将降至乘用车5.0升/100公里、节能车4.5升/100公里,商用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回收率将达到95%。到2025年,新车平均油耗将降至乘用车4.0升/100公里,商用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新能源汽车能耗达到国际先进程度,汽车实际回收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重点任务

(1) 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发展动力。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导向,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增强平台服务能力,增强自主发展动力。

1.完善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动态评估,建立健全协调联动、覆盖相关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矩阵式的研发能力布局和跨行业协同平台,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汽车产业联合基金,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端优势企业集聚流动。

2.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发布实施节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中短期目标。引导创新主体协同攻关车辆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核心芯片和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增加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支持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融合应用。

3.提高支撑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技术标准、检测评价、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等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完善整车及零部件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系统服务能力。提高认证检测能力,推动建立汽车开发数据库、工程数据中心和专利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重点支持基础好、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产业链服务型企业发展。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了《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指出,在汽车行业,将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的汽车技术,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的合理产业格局……

l作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领域,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比能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系统比能达到350瓦时/千克,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产销的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将达到350千瓦时/公斤。

以下是公告的原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印发《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

《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7年4月6日

汽车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社会资源的畅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跨越。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正加速与汽车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格局彻底重塑。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进汽车强国建设,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A) 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整车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品牌快速成长,国际发展能力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在商用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等细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约50%,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

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为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汽车相关行业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汽车销售多年来占全国零售额。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链短板、创新体系亟待完善、国际品牌建设滞后、企业实力亟待提升、产能过剩风险出现,以及需要提高商用车的安全性能。……带来的能源、环境保护和交通问题……

通用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突出。

(2) 汽车工业的发展形势正面临重大变化。

产品形式和生产方法的深度变化。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正朝着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汽车正在从汽车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乘客、车辆、货物、运营平台和基础设施正在智能互联和共享数据。汽车生产模式已经演变成完全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产业上下游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全球高效配置,研发制造效率大幅提高。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

新兴的需求和商业模式正在加速发展。互联网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了人们对安全驾驶、便捷出行、移动办公、本地服务、娱乐休闲的需求,用户体验成为影响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社交圈对消费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消费需求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共享出行和个性化服务成为主要方向。

产业结构和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调整。汽车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产业升级战略,加快产业创新和融合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布局,利用成本和市场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汽车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公司大举进入汽车行业。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竞争发展,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重塑。

(3) 建设汽车强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抓住机遇、追赶发展的突破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支持汽车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产业在世界上具有一定优势,信息通信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大幅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实现全球组网。

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上升空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外新兴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产量将继续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2025年将达到3500万辆左右。继维修、金融保险和二手车之后,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同时,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将推动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等多维度创新发展,抓住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

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发展机遇。智能制造的普及和实施将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将逐步夯实共同技术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将使海外开发渠道更加畅通,沿线市场开发更加便利,汽车产业与其他优势产业的合作机制……

es寻求全球布局和国际发展的步伐将加快。

建设汽车强国,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创新驱动,促进跨界融合,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四、五、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节总量、优化结构、协调创新、转型升级。以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产业内外协同创新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契机,推动全球布局和产业体系国际化。控制总量、改善环境、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促进转型、提高效率,推动汽车产业从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率发展,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2)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和关键突破。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技术、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发展。

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加快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网络协同。创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合作模式,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信息通信、能源运输、材料环保等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完善法律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明确法律责任,规范产业发展秩序,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具有鲜明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

开放、包容和竞争的发展。优化投资和产品准入管理,深化开放合作,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优势企业牢固树立国际发展理念,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布局海外,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3) 规划目标。

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力争跻身世界汽车强国行列。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动力系统、高效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节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培育一批进入全球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整个产业链是安全可控的。突破汽车传感器、车载芯片等先进汽车电子以及轻量化新材料、高端制造设备等产业链的短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一批规模超过千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到2025年,将形成一批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中国品牌汽车的全面发展。中国品牌汽车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品牌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到2020年,打造一批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商用车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到2025年,部分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将进入全球前十。

-新的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完成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配送、营销和客户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实现人、车、环境设施的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形成汽车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能源和环境保护。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高,汽车后市场和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到2025年,重点领域实现全面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和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将达到55%以上。

-国际开发能力显著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形成从技术到资金、营销、品牌的多元化深度合作模式,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将逐步出口到发达国家;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和汽车回收率不断提高。到2020年,新车平均油耗将降至乘用车5.0升/100公里、节能车4.5升/100公里,商用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回收率将达到95%。到2025年,新车平均油耗将降至乘用车4.0升/100公里,商用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新能源汽车能耗达到国际先进程度,汽车实际回收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重点任务

(1) 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发展动力。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导向,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增强平台服务能力,增强自主发展动力。

1.完善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动态评估,建立健全协调联动、覆盖相关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矩阵式的研发能力布局和跨行业协同平台,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汽车产业联合基金,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端优势企业集聚流动。

2.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发布实施节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中短期目标。引导创新主体协同攻关车辆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核心芯片和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增加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支持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融合应用。

3.提高支撑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技术标准、检测评价、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等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完善整车及零部件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系统服务能力。提高认证检测能力,推动建立汽车开发数据库、工程数据中心和专利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重点支持基础好、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产业链服务型企业发展。专栏1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制定节能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轻量化、汽车制造等技术路线图,引导汽车及相关行业自主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立合作研究和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增加研发投资,加入……

y开展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到2020年,完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运营;

到2025年,创新中心将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打通产业链体系。

工业基础和先进装备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夯实汽车零部件安全可控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装备,增强全产业链协同集成能力。

1.夯实备品备件支撑系统。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工程,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自动变速器、发动机电控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通用化、模块化等瓶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结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零部件平台的研发、先进制造和信息支撑能力。引导零部件企业高端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推动产品自愿认证,鼓励零部件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安全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2.开发先进的汽车材料和制造设备。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引导汽车行业加强与原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高强度钢、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半固态和粉末冶金成型件的产业化和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和稀土镁(铝)合金的应用,扩大高性能工程塑料件和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鼓励行业企业加强高强度、轻量化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力驱动系统的关键制造技术,开展整车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先进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动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快3D打印、虚拟与增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及其应用系统等智能制造支撑技术在汽车制造装备中的深化应用。

3.促进全产业链协调高效发展。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探索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合作机制,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支撑体系。推动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选择导向,建立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考核指标,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开展“四个基本”关键零部件和薄弱环节联合攻关,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专栏2关键部件的关键突破项目

支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零部件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龙头企业。针对行业短板,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联合研究,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载传感器、车载芯片、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鼓励发展模块化供应、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高端零部件等先进模式。

到2020年,形成一批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到2025年,将形成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产值进入全球前十。

(3) 突破重点领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汽车技术,形成合理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产业结构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1.新能源汽车

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利用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和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研究项目,重点部署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六个创新链城市,电机驱动和动力电子组件、电动汽车智能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动力系统。

实施动力电池升级项目。充分发挥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和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作用,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联合研究,加快推动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

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力度。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用于公共服务的比例,扩大新能源汽车在私营部门的应用规模。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便捷、高效、适度先进的充电网络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支持政策体系,从鼓励购买向便利使用转变,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比例。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提高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产品的准入门槛,加强出厂前安全性能测试,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监管,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分类登记、交通管理、税务保险等政策体系,车辆维护和二手车管理。逐步扩大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范围。

专栏3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应用项目

掌握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增程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支持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实现革命性突破,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建设便捷、高效、适度先进的充电网络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持政策体系。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比能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达到350瓦时/千克。该系统的比能量将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将降至1元/瓦时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产销的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将达到350千瓦时/公斤。

2.智能网联汽车

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力度。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联盟和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的作用,不断完善跨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攻克环境意识、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应用,车辆终端和操作系统。研究确定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频率,引入相关协议标准,规范车辆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和协议,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车载智能设备与车辆之间的接口以及车辆网络安全等rds。促进智能汽车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的泛在互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平台。

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和推广。引入测试评估体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示范区,将建设测试验证环境和相应的数据收集、分析、管理和监测平台,重点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性能验证进行示范和评估,建立智能网联车辆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机制,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安全责任主体界定、网络安全保障等法律要求。

专栏4智能网联汽车推进项目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聚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应用试点和示范,完善检测评价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到2020年,DA(驾驶员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和CA(条件自动驾驶)系统的新车装配率将超过50%,网络化驾驶员辅助系统的装配率将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的需要。到2025年,新型DA、PA和CA汽车的装配率将达到80%,其中新型PA和CA的装配率达到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将进入市场。

3.节能汽车

加大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先进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突破汽车轻量化、混合动力、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先进电子电器、空气动力学优化和废气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汽车油耗和环保标准要求,加强对中重型商用车节能减排的市场监管。完善节能汽车推广机制,通过汽车油耗限制、标签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轻型化、小型化乘用车的研发和消费。鼓励在天然气、生物质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允许汽车出厂时贴上油气两用标签,开展试点和推广应用,促进汽车能源多元化发展。

专栏5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升级项目

依托现有资金渠道,将按规定建立联合研究平台,重点研究先进发动机、混合动力、先进电子电器等乘用车节能环保技术,以及商用车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经济高效的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废气处理装置。通过节能汽车税收优惠和汽车消费税,引导和鼓励小排量节能乘用车消费。

到2020年,新型乘用车平均油耗将达到5升/100公里,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应用率将超过50%……

到2025年,新型乘用车平均油耗将比2020年下降20%,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4) 加快跨境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

坚持跨界融合、开放发展,以互联网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加快智能制造,促进出行服务多元化,促进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构建泛在互联、协同高效的新型智能生态系统,动态感知和智能决策。

1.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进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整合原材料供应链、整车制造生产链、汽车销售服务链,实现批量定制生产。指导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配送、营销、售后服务和企业管理等领域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聚焦汽车专用制造设备、技术、软件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可广泛推广应用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推动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体系,促进设计可视化,制造和远程服务数字化,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2.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和服务业。引导汽车企业积极与信息、通信、电子、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挖掘用户在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拓展包括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互动和信息利用在内的网络生态系统。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转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发展,支持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租车等后市场服务,推动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房车营地等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

3.促进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促进企业、园区、行业之间的链接共生、原材料互供、资源共享。制定出台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汽车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标识体系。依托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为了促进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建设,生产企业在设计和生产阶段应采用环保的设计方案,以确保产品具有良好的可拆卸性和可回收性。逐步扩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范围,提高回收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促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方框6“汽车+”跨境一体化项目

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物流仓储、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全面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跨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型服务转型。加快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到20……

,智力水平将大大提高;到2025年,重点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化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10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将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5) 提升品质品牌,打造国际领先企业。

坚持把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严把质量关,加强品牌培育,推进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1.提高质量控制能力。推动汽车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成本控制和营销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专栏1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制定节能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轻量化、汽车制造等技术路线图,引导汽车及相关行业自主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立协同研究和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到2020年,完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运营;

到2025年,创新中心将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打通产业链体系。

工业基础和先进装备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夯实汽车零部件安全可控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装备,增强全产业链协同集成能力。

1.夯实备品备件支撑系统。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工程,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自动变速器、发动机电控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通用化、模块化等瓶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结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零部件平台的研发、先进制造和信息支撑能力。引导零部件企业高端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推动产品自愿认证,鼓励零部件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安全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2.开发先进的汽车材料和制造设备。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引导汽车行业加强与原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高强度钢、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半固态和粉末冶金成型件的产业化和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和稀土镁(铝)合金的应用,扩大高性能工程塑料件和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鼓励行业企业加强高强度、轻量化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力驱动系统的关键制造技术,开展整车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先进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动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快3D打印、虚拟与增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及其应用系统等智能制造支撑技术在汽车制造装备中的深化应用。

3.促进全产业链协调高效发展。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探索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合作机制,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支撑体系。推动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选择导向,建立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考核指标,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开展“四个基本”关键零部件和薄弱环节联合攻关,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专栏2关键部件的关键突破项目

支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零部件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龙头企业。针对行业短板,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联合研究,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载传感器、车载芯片、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鼓励发展模块化供应、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高端零部件等先进模式。

到2020年,形成一批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到2025年,将形成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产值进入全球前十。

(3) 突破重点领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汽车技术,形成合理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产业结构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1.新能源汽车

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利用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和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研究项目,重点部署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六个创新链城市,电机驱动和动力电子组件、电动汽车智能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动力系统。

实施动力电池升级项目。充分发挥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和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作用,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联合研究,加快推动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

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力度。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用于公共服务的比例,扩大新能源汽车在私营部门的应用规模。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便捷、高效、适度先进的充电网络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支持政策体系,从鼓励购买向便利使用转变,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比例。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提高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产品的准入门槛,加强出厂前安全性能测试,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监管,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分类登记、交通管理、税务保险等政策体系,车辆维护和二手车管理。逐步扩大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范围。

专栏3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应用项目

掌握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增程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支持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实现革命性突破,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建设便捷、高效、适度先进的充电网络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持政策体系。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比能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达到350瓦时/千克。该系统的比能量将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将降至1元/瓦时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产销的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将达到350千瓦时/公斤。

2.智能网联汽车

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力度。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联盟和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的作用,不断完善跨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攻克环境意识、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应用,车辆终端和操作系统。研究确定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频率,引入相关协议标准,规范车辆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和协议,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车载智能设备与车辆之间的接口以及车辆网络安全等rds。促进智能汽车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的泛在互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平台。

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和推广。引入测试评估体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示范区,将建设测试验证环境和相应的数据收集、分析、管理和监测平台,重点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性能验证进行示范和评估,建立智能网联车辆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机制,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安全责任主体界定、网络安全保障等法律要求。

专栏4智能网联汽车推进项目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聚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应用试点和示范,完善检测评价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到2020年,DA(驾驶员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和CA(条件自动驾驶)系统的新车装配率将超过50%,网络化驾驶员辅助系统的装配率将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的需要。到2025年,新型DA、PA和CA汽车的装配率将达到80%,其中新型PA和CA的装配率达到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将进入市场。

3.节能汽车

加大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先进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突破汽车轻量化、混合动力、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先进电子电器、空气动力学优化和废气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汽车油耗和环保标准要求,加强对中重型商用车节能减排的市场监管。完善节能汽车推广机制,通过汽车油耗限制、标签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轻型化、小型化乘用车的研发和消费。鼓励在天然气、生物质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允许汽车出厂时贴上油气两用标签,开展试点和推广应用,促进汽车能源多元化发展。

专栏5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升级项目

依托现有资金渠道,将按规定建立联合研究平台,重点研究先进发动机、混合动力、先进电子电器等乘用车节能环保技术,以及商用车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经济高效的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废气处理装置。通过节能汽车税收优惠和汽车消费税,引导和鼓励小排量节能乘用车消费。

到2020年,新型乘用车平均油耗将达到5升/100公里,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应用率将超过50%……

到2025年,新型乘用车平均油耗将比2020年下降20%,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4) 加快跨境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

坚持跨界融合、开放发展,以互联网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加快智能制造,促进出行服务多元化,促进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构建泛在互联、协同高效的新型智能生态系统,动态感知和智能决策。

1.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进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整合原材料供应链、整车制造生产链、汽车销售服务链,实现批量定制生产。指导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配送、营销、售后服务和企业管理等领域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聚焦汽车专用制造设备、技术、软件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可广泛推广应用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推动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体系,促进设计可视化,制造和远程服务数字化,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2.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和服务业。引导汽车企业积极与信息、通信、电子、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挖掘用户在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拓展包括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互动和信息利用在内的网络生态系统。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转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发展,支持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租车等后市场服务,推动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房车营地等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

3.促进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促进企业、园区、行业之间的链接共生、原材料互供、资源共享。制定出台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汽车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标识体系。依托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为了促进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建设,生产企业在设计和生产阶段应采用环保的设计方案,以确保产品具有良好的可拆卸性和可回收性。逐步扩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范围,提高回收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促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方框6“汽车+”跨境一体化项目

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物流仓储、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全面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跨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型服务转型。加快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到20……

,智力水平将大大提高;

到2025年,重点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化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10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将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5) 提升品质品牌,打造国际领先企业。

坚持把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严把质量关,加强品牌培育,推进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1.提高质量控制能力。推动汽车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成本控制和营销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指导汽车企业加强可靠性设计、测试和验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包括事前规划、中间监督和售后反馈在内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责任保障机制,发挥认证、检验检测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作用,完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指导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以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排放标准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汽车质量动态评价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2.加强品牌培育。提高品牌培育意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夯实中国品牌汽车的竞争基础,加强中国品牌文化内涵的设计和推广,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建立中国汽车品牌建设促进组织和机制,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合作、重大活动等机遇,促进中国汽车品牌发展。指导行业组织研究建立适合中国汽车行业特点的质量品牌评价体系,积极推动构建汽车品牌评价国际新秩序。改造升级现有汽车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紧密的生产和整合,支持优势企业收购和管理国际知名品牌。

3.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决策、选人用人、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国有企业考核,按比例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利润。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多种模式,实现国有企业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在产能、渠道、投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制作用,落实政府投资责任制,引导民间资本和新兴技术企业依法依规进入汽车领域。

4、打造龙头企业。支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连锁维修企业和汽车咨询服务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支持企业有序开展国内外重组整合、企业并购和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汽车产业链内、跨行业的资金、技术、产能、品牌等合作模式,支持优势企业通过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强大联盟,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7列Au……

移动优质品牌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中国汽车质量品牌培育发展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建立和推广中国汽车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汽车品牌价值专业化评价,引导行业企业加强品牌培育;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和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的跨越式发展。

到2020年,骨干车企的研发支出将占营业收入的4%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5年下降30%,形成一批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的研发支出将占营业收入的6%左右,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将达到与国际一线品牌持平的水平,部分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将进入全球前十。

(6) 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

坚持把国际发展作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国际经营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全球市场。

1.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引导汽车企业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理念,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多双边合作和高层对话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合作总体框架和支持政策协议。深化海外投资管理改革,构建“汽车产业国际合作绿色通道”。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优势企业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步从外向型贸易转向投资、技术、管理等深度合作模式,协同实现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合作,选择重点发展区域建设汽车产业园,形成布局科学、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中国品牌汽车与国际工程项目“携手出海”。

2.完善国际服务体系。鼓励行业组织推动建立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联盟,重点培养包括政策法规、知识产权和认证在内的系统服务能力。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行业企业自主设立汽车产业海外发展基金,联合相关国家和地区政府及社会资本,打造多维度、市场化的资金保障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可持续商业发展为原则,建立适应汽车企业海外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估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汽车产业海外投资担保体系。推动国内金融保险机构跨境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在海外发展汽车融资租赁及相关保险业务。加强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标准、认证、检验和监督体系的研究,有效打击国际贸易壁垒。整合国内资源,促进中外政府在汽车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平行进口等多种贸易方式汽车的监督管理。

3.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合作从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营销、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促进企业品牌国际化,鼓励多方投资者建设和共享国际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打造自主分销品牌。加强与汽车行业相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行业中介机构积极组织重点企业、高校等国际组织申请全球环境基金等绿色发展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示范区,探索深度集成的商业化推广模式……

n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协调发展,形成可在全球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和样本。

4.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利用外资,引进相关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强与外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水平。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共同发展,共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鼓励合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本地化开发模式的比重。鼓励合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

方框8海外开发项目

以多双边高级别合作机制为基础,推动达成汽车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鼓励重点企业深化国际合作,在重点国家布局汽车产业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品牌商用车和国际工程项目“共同出海”。引导形成汽车行业对外合作联盟,提升汽车企业海外开发服务能力。

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向发达市场的批量出口;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大幅提高,实现全球发展布局。

第四,保障措施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汽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法制化、集约化、国际化管理体系。研究制定机动车生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产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责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企业退出机制。完善汽车产品随机抽样检验制度,大力查处违法生产和销售行为。逐步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实行机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预审批制度、事中环保信息披露、合规监管和车辆维修信息披露、生产一致性验证制度,缺陷产品召回与环保召回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简化事前审批,加强事后和事后监管。优化改革汽车产品公告管理,强化车企产能要求,实行委托改装制度。依托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加快汽车行业企业信用体系和售后服务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建设,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完善国内外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份比例限制。加强汽车产能监测预警,动态跟踪行业产能变化,定期发布产能信息,引导行业和社会资本合理投资。

(2) 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力度。

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等8个重大项目实施。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创新和绿色节能为导向,鼓励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实施营地改革试点,实施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各自优势,加大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

(3)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推动政府主导、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调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汽车标准体系。完善汽车安全、节能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标准,完善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重点抓好车辆安全性能评价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聚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聚焦轻量化、智能制造、典型试验条件和先进节能技术,完善节能汽车标准体系。注重车辆本质安全、节能高效、严格遵守标准,加强商用车标准建设和实施。开展重点领域标准综合体研究,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p……

推动汽车相关标准和法规与国际标准的整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挥标准化组织作用,推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

(4) 加强人才队伍的保障。

加强对汽车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汽车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专题研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加强汽车专业建设,改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流动通道,重点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复合型人才等人才短缺问题,扩大对能工巧匠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训与产业需求的精准结合。建立汽车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工匠表彰制度。为汽车行业人才搭建供需对接、互动交流、成长服务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平台,建设完善各类人才数据库,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和定向培养。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国际人才培养。

(5)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努力提高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化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深入的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研究机制,并依法追究生产改装企业对事故车辆质量问题的责任。加快研究制定规范低速电动车管理的指导意见,从源头上解决违法生产和销售问题。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和车辆燃料标准,建立并实施汽车尾气检测和维护制度,鼓励使用清洁汽车能源,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通过市场手段推动老旧高排放汽车淘汰升级。提高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合理建设和布局城市道路、停车场、加油站、充电站(桩)等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服务体系。促进汽车共享经济发展,全方位提高汽车使用效率。

(6)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行业组织优势,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行业组织应加强数据统计、成果评估、检验检测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水平。行业组织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充分发挥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作用。鼓励行业组织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协调建立行业交流和跨境合作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究,普及先进管理模式,培养汽车科技人才。贸易组织应该……

完善工作制度,提高素质,加强自律,抵制无序恶性竞争。

五、规划与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制定工作计划,细化政策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后续分析和监督指导,开展年度检查和效果评价,及时对目标任务做出必要调整。研究建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智库,开展产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研究,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评估。指导汽车企业加强可靠性设计、测试和验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包括事前规划、中间监督和售后反馈在内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责任保障机制,发挥认证、检验检测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作用,完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指导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以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排放标准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汽车质量动态评价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2.加强品牌培育。提高品牌培育意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夯实中国品牌汽车的竞争基础,加强中国品牌文化内涵的设计和推广,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建立中国汽车品牌建设促进组织和机制,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合作、重大活动等机遇,促进中国汽车品牌发展。指导行业组织研究建立适合中国汽车行业特点的质量品牌评价体系,积极推动构建汽车品牌评价国际新秩序。改造升级现有汽车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紧密的生产和整合,支持优势企业收购和管理国际知名品牌。

3.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决策、选人用人、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国有企业考核,按比例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利润。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多种模式,实现国有企业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在产能、渠道、投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制作用,落实政府投资责任制,引导民间资本和新兴技术企业依法依规进入汽车领域。

4、打造龙头企业。支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连锁维修企业和汽车咨询服务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支持企业有序开展国内外重组整合、企业并购和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合作模式……

如汽车产业链内和跨行业的资金、技术、产能和品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相互持股和战略联盟形成强大联盟,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专栏7汽车品质品牌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中国汽车质量品牌培育发展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建立和推广中国汽车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汽车品牌价值专业化评价,引导行业企业加强品牌培育;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和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的跨越式发展。

到2020年,骨干车企的研发支出将占营业收入的4%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5年下降30%,形成一批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的研发支出将占营业收入的6%左右,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将达到与国际一线品牌持平的水平,部分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将进入全球前十。

(6) 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

坚持把国际发展作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国际经营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全球市场。

1.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引导汽车企业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理念,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多双边合作和高层对话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合作总体框架和支持政策协议。深化海外投资管理改革,构建“汽车产业国际合作绿色通道”。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优势企业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步从外向型贸易转向投资、技术、管理等深度合作模式,协同实现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合作,选择重点发展区域建设汽车产业园,形成布局科学、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中国品牌汽车与国际工程项目“携手出海”。

2.完善国际服务体系。鼓励行业组织推动建立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联盟,重点培养包括政策法规、知识产权和认证在内的系统服务能力。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行业企业自主设立汽车产业海外发展基金,联合相关国家和地区政府及社会资本,打造多维度、市场化的资金保障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可持续商业发展为原则,建立适应汽车企业海外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估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汽车产业海外投资担保体系。推动国内金融保险机构跨境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在海外发展汽车融资租赁及相关保险业务。加强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标准、认证、检验和监督体系的研究,有效打击国际贸易壁垒。整合国内资源,促进中外政府在汽车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平行进口等多种贸易方式汽车的监督管理。

3.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合作从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营销、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促进企业品牌国际化,鼓励多方投资者建设和共享国际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打造自主分销品牌。加强与汽车行业相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行业中介机构积极组织重点企业、高校等国际组织申请全球环境基金等绿色发展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示范区,探索深度集成的商业化推广模式……

n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协调发展,形成可在全球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和样本。

4.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利用外资,引进相关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强与外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水平。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共同发展,共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鼓励合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本地化开发模式的比重。鼓励合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

方框8海外开发项目

以多双边高级别合作机制为基础,推动达成汽车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鼓励重点企业深化国际合作,在重点国家布局汽车产业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品牌商用车和国际工程项目“共同出海”。引导形成汽车行业对外合作联盟,提升汽车企业海外开发服务能力。

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向发达市场的批量出口;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大幅提高,实现全球发展布局。

第四,保障措施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汽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法制化、集约化、国际化管理体系。研究制定机动车生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产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责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企业退出机制。完善汽车产品随机抽样检验制度,大力查处违法生产和销售行为。逐步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实行机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预审批制度、事中环保信息披露、合规监管和车辆维修信息披露、生产一致性验证制度,缺陷产品召回与环保召回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简化事前审批,加强事后和事后监管。优化改革汽车产品公告管理,强化车企产能要求,实行委托改装制度。依托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加快汽车行业企业信用体系和售后服务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建设,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完善国内外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份比例限制。加强汽车产能监测预警,动态跟踪行业产能变化,定期发布产能信息,引导行业和社会资本合理投资。

(2) 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力度。

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等8个重大项目实施。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创新和绿色节能为导向,鼓励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实施营地改革试点,实施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各自优势,加大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

(3)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推动政府主导、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调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汽车标准体系。完善汽车安全、节能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标准,完善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重点抓好车辆安全性能评价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聚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聚焦轻量化、智能制造、典型试验条件和先进节能技术,完善节能汽车标准体系。注重车辆本质安全、节能高效、严格遵守标准,加强商用车标准建设和实施。开展重点领域标准综合体研究,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p……

推动汽车相关标准和法规与国际标准的整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挥标准化组织作用,推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

(4) 加强人才队伍的保障。

加强对汽车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汽车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专题研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加强汽车专业建设,改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流动通道,重点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复合型人才等人才短缺问题,扩大对能工巧匠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训与产业需求的精准结合。建立汽车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工匠表彰制度。为汽车行业人才搭建供需对接、互动交流、成长服务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平台,建设完善各类人才数据库,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和定向培养。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国际人才培养。

(5)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努力提高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化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深入的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研究机制,并依法追究生产改装企业对事故车辆质量问题的责任。加快研究制定规范低速电动车管理的指导意见,从源头上解决违法生产和销售问题。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和车辆燃料标准,建立并实施汽车尾气检测和维护制度,鼓励使用清洁汽车能源,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通过市场手段推动老旧高排放汽车淘汰升级。提高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合理建设和布局城市道路、停车场、加油站、充电站(桩)等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服务体系。促进汽车共享经济发展,全方位提高汽车使用效率。

(6)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行业组织优势,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行业组织应加强数据统计、成果评估、检验检测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水平。行业组织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充分发挥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作用。鼓励行业组织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协调建立行业交流和跨境合作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究,普及先进管理模式,培养汽车科技人才。贸易组织应该……

完善工作制度,提高素质,加强自律,抵制无序恶性竞争。

五、规划与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制定工作计划,细化政策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后续分析和监督指导,开展年度检查和效果评价,及时对目标任务做出必要调整。研究建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智库,开展产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研究,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评估。

标签:理念大众现代世纪好运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北京第二批新能源汽车备案目录,江淮iEV6E等9款车型或将进入

4月24日,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新一批申报本市备案材料齐全的企业及产品信息,

1900/1/1 0:00:00
实地探访乐视北美汽车工厂:只剩一片荒凉

如今,乐视CEO贾跃亭可能是中国商人中最焦虑的人之一。在国内,乐视各生态子系统的不利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在海外,乐视的摊子似乎也不能让他省心。

1900/1/1 0:00:00
探访杭州基地 揭秘比亚迪纯电动客车制胜之道

“早在7年前,比亚迪就推出了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提出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优先采用低碳环保的电动车,减少城市尾气污染。现在,这一解决方案明确上升为国家战略。

1900/1/1 0:00:00
不用谦虚,中国车企已经是全球产业创新的希望

不管承认或不承认,今年上海车展上最爆的展台都毫无疑问是蔚来和领克。蔚来需要刷二维码注册进场,领克干脆直接要限流,即便如此,那里的人仍然是最多的。

1900/1/1 0:00:00
中国车市变革前夜 谁在画饼? 谁在播种?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如约而至。然而越来越大的场馆似乎已无法承载车企们愈发庞大的野心。

1900/1/1 0:00:00
魏建军:长城自动驾驶技术储备可达L4级别

在本次上海车展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接受采访时表示,长城目前储备的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发布最高的标准L4级。这是长城多年一直在做技术开发迭代工作的结果。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