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湖北武汉:2022年新能源车达4万辆,建7万根以上充电桩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1月3日,湖北省武汉市发布《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指出新能源汽车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网络是下一步低碳发展的重点。提出到2022年,武汉将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和“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以上。同时,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达到4万辆,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50多座、充电桩7万多个。

Chinese, modern, ideal, remote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炭排峰行动计划》(2017-202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武汉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23日《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为加快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推动全市碳排放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计划。一、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武汉。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工业(不含能源)、建筑、交通和能源领域以及全市14个区(开发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附全市碳排放主要目标分解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和交通体系将基本建立,具有示范效应的“武汉模式”将基本形成,低碳生产和生活将得到发展。二是主要任务(一)实施工业低碳项目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到2022年,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将分别达到8000亿元、4000亿元和4000亿元,上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0%以上。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现代物流、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会展业等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现代商业、旅游、房地产、公共服务等四大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工程设计产业、汽车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五大特色和新兴服务业。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2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以上。3.提高低碳农业水平。推广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和清洁农业模式,提高“两型”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到2022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减少1-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户户可及率达到80%以上。4.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禁止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属等行业新建高污染项目。除在建项目外,严禁在长江、汉江武汉段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园区。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推行企业能效标准等……

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推动钢铁、水泥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支持企业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工业副产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2) 实施低碳能源项目1。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能源效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湖北龙源黄陂刘家山风电场项目和国电黄陂云雾山风电场工程。全市已布局一批光伏发电项目,新建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以上。推进生物质和垃圾规模化利用,建设10-15个大中型沼气项目和150多个小型沼气项目。全市沼气工程总量将达到10万立方米以上。3.提高天然气利用比例。到2022年,全市将建成高压管道700多公里,中压主管3200多公里,天然气站270多座。力争在2020年底前建成白虎山大型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一期。鼓励发展城市燃气供暖,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生产使用管道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推动三环外锅炉逐步推行煤(油)改气,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4.提高用电比例。实施“近城特高压、进城特高压”工程,推进1000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和±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建设。完善220kV城乡骨干网。到2022年,新建(扩建)220kV输变电工程17个,新增变电站容量641万千伏安,总容量2027万千伏安。。完善110kV城乡配电网系统。到2022年,新建(扩建)110kV输变电工程73个,新增变电站容量585万kVA,总容量1943万kVA。。推进中心城市配电网改造、新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向城乡一体化电网过渡。5、严格控制煤耗。加强源头管理,原则上不批准新建项目新建燃煤锅炉;

对于完全没有条件使用清洁能源,但由于工业发展确实需要新建燃煤锅炉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其新(改、扩)用煤项目必须以同等数量的煤耗或减量替代。严格执行本市关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相关规定。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950万吨标准煤以内,力争控制在1600万吨标准煤炭以内。6.促进热电联产。以热电联产为主,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和工业余热为补充,以地源热泵、河水源热泵和生物质燃料锅炉为补充,推进集中供暖(制冷)。到2022年,全市主城区和开发区将建成生产生活供热设施,可满足4300吨/小时的工业生产负荷,供热面积4200万平方米,年供热量6.5×107吉焦。(3) 实施低碳生活项目1。促进低碳建筑。严格执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到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面积的50%,建设绿色建筑45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5个低碳生态示范区、10个集中绿色建筑示范区和50个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累计应用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

新型墙体材料的普及应用率达到100%,建材行业无废渣、无废水排放。促进建筑业现代化。自2018年以来,建筑业现代化建设项目在当年起步区的比重不低于20%,此后每年增长不低于5%。2.促进低碳交通。优化绿色公共交通发展,建设“地铁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和“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以上。构建以国家铁路枢纽为节点、城市轨道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基础、轮渡为补充、慢行为连接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到2022年,公共交通将占机动出行的60%以上,并将适时增加公交专用道。推进共享交通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和客运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港口通航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实施“新能源公交车置换工程”,在港口装卸机械和运输设备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万辆,建成150多个集中充换电站和7万多个充电桩。3.促进低碳公共机构。推广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我们将实施精简高效的会议组织模式,并继续完善远程会议系统。开展“低碳办公周”活动。全面推行低碳公务用车,2018年底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务用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政府采购政策,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4.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启动“低碳生活方式+”行动计划,搭建“碳宝袋”低碳生活模式平台,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加强节能产品和环保标识产品的认证。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完善垃圾综合利用设施。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和领域。开展低碳主题校园宣传活动,不定期开展学生集体参与的低碳实践活动。(4) 实施生态减碳工程1。优化城市生态格局。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多点成网”的绿色骨架,构建“绿峰为屏、绿楔画风、蓝绿网、大珠小珠嵌江”的绿色空间结构。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4.0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2.实施“绿色骨架”主体工程。建设百里东湖绿道,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湖泊典范。完成景观十字轴绿化建设,围绕主城长江段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文明景观带。建设陈家集、留香等地区全长15.4公里的长江滩公园,建设横轴5公里的汉江滩公园,将“两江四岸”的绿色海岸线延伸至三环城市生态带。实施“两江四岸”绿化推进工程和桂山风景区改造工程,打通长春寺红山珞珈山绿化走廊。拓宽三环路城市生态带,新增绿化面积19公顷以上。完成146公里四环两侧50米宽的公益林带建设。推进绿色楔形体进城示范工程建设。3.暗示……

“绿化长江,绽放三镇”项目。到2022年,新增林地12万亩,确保全市公益林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已建成23个公园,连续建设7个公园,增加公园绿化面积810公顷。推进200个街道公园建设。实施空中花园、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的特殊空间和屋顶绿化等项目。4.实施生态蓝网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到2022年,将建成20多个湖泊公园或湖泊绿地,沿河滩建设20多公里生态绿洲。推进沈湖、射湖、张渡湖、芜湖、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建设1处国际重要湿地、3处省级及以上保护区、2处市级保护区。加快建设蔡甸区侯官湖、江夏区鞍山、隐龙岛、东西湖区儒艮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蔡甸区锁子厂河、通湖、江霞区朱阳海、黄陂区木兰溪等省级湿地公园,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建设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4个省级湿地公园。5.实施山地修复和山地公园建设项目。推进黄陂区鲁家山、蔡甸区恒山、青山区矶头山等12座总面积3980亩的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建设唐家山、国顶山、仙女山、珠山、将军山、矶头山等山上公园。(五) 实施低碳基础能力提升项目1。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将温室气体排放基本统计指标纳入城市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林业碳汇、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统计体系,满足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政府目标评估要求。规范市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2018年底前启动市级温室气体目录编制工作。2.构建低碳节能的智能管理体系。到2022年,低碳节能智能管理系统将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用能单位,实现对全市主要用电单位能耗和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3.制定低碳相关标准。研究制定武汉市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限额的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实施,促进企业碳减排和能效提升。(六) 实施低碳发展示范项目1。在接近零碳排放地区实施示范项目。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华山生态新城为载体,以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国家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发展,并形成可复制的示范项目。2.实施“500”低碳示范工程。试点低碳企业、低碳机构、低碳校园、低碳医院等低碳单位,建立低碳单位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到2022年,全市将建成5个低碳示范城市(园区)、10个低碳社区和100多个低碳试点单位。3.开展低碳科技创新示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低碳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搭建低碳科研平台。鼓励在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等低碳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并优先将其作为各类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lans。(七) 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1。加强项目准入机制。围绕节能和碳排放控制“双控”目标,严格项目能源评估碳评估制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在评估过程中加强事后监督。2.推进低碳市场化机制建设。争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登记制度落户武汉。1月3日,湖北省武汉市发布《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指出新能源汽车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网络是下一步低碳发展的重点。提出到2022年,武汉将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和“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以上。同时,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达到4万辆,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50多座、充电桩7万多个。

Chinese, modern, ideal, remote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炭排峰行动计划》(2017-202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武汉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23日《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为加快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推动全市碳排放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计划。一、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武汉。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工业(不含能源)、建筑、交通和能源领域以及全市14个区(开发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附全市碳排放主要目标分解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和交通体系将基本建立,具有示范效应的“武汉模式”将基本形成,低碳生产和生活将得到发展。二是主要任务(一)实施工业低碳项目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到2022年,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将分别达到8000亿元、4000亿元和4000亿元,上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0%以上。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现代物流、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会展业等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现代商业、旅游、房地产、公共服务等四大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工程设计产业、汽车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五大特色和新兴服务业。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2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以上。3.提高低碳农业水平。推广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和清洁农业模式,提高“两型”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到2022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年均减少1-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超过……

5%,农村家庭清洁能源使用率将达到80%以上。4.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禁止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属等行业新建高污染项目。除在建项目外,严禁在长江、汉江武汉段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园区。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推行企业能效标准,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定额标准。推动钢铁、水泥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支持企业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工业副产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2) 实施低碳能源项目1。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能源效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湖北龙源黄陂刘家山风电场项目和国电黄陂云雾山风电场工程。全市已布局一批光伏发电项目,新建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以上。推进生物质和垃圾规模化利用,建设10-15个大中型沼气项目和150多个小型沼气项目。全市沼气工程总量将达到10万立方米以上。3.提高天然气利用比例。到2022年,全市将建成高压管道700多公里,中压主管3200多公里,天然气站270多座。力争在2020年底前建成白虎山大型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一期。鼓励发展城市燃气供暖,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生产使用管道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推动三环外锅炉逐步推行煤(油)改气,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4.提高用电比例。实施“近城特高压、进城特高压”工程,推进1000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和±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建设。完善220kV城乡骨干网。到2022年,新建(扩建)220kV输变电工程17个,新增变电站容量641万千伏安,总容量2027万千伏安。。完善110kV城乡配电网系统。到2022年,新建(扩建)110kV输变电工程73个,新增变电站容量585万kVA,总容量1943万kVA。。推进中心城市配电网改造、新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向城乡一体化电网过渡。5、严格控制煤耗。加强源头管理,原则上不批准新建项目新建燃煤锅炉;

对于完全没有条件使用清洁能源,但由于工业发展确实需要新建燃煤锅炉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其新(改、扩)用煤项目必须以同等数量的煤耗或减量替代。严格执行本市关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相关规定。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950万吨标准煤以内,力争控制在1600万吨标准煤炭以内。6.促进热电联产。以热电联产为主,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和工业余热为补充,以地源热泵、河水源热泵和生物质燃料锅炉为补充,推进集中供暖(制冷)。到2022年,全市主城区和开发区将建成生产生活供热设施,可满足4300吨/小时的工业生产负荷,供热面积4200万平方米,年供热量6.5×107吉焦。(3) 实施低碳生活项目1。促进低碳建筑。严格执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到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面积的50%,建设绿色建筑45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5个低碳生态示范区、10个集中绿色建筑示范区和50个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累计应用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

新型墙体材料的普及应用率达到100%,建材行业无废渣、无废水排放。促进建筑业现代化。自2018年以来,建筑业现代化建设项目在当年起步区的比重不低于20%,此后每年增长不低于5%。2.促进低碳交通。优化绿色公共交通发展,建设“地铁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和“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以上。构建以国家铁路枢纽为节点、城市轨道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基础、轮渡为补充、慢行为连接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到2022年,公共交通将占机动出行的60%以上,并将适时增加公交专用道。推进共享交通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和客运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港口通航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实施“新能源公交车置换工程”,在港口装卸机械和运输设备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万辆,建成150多个集中充换电站和7万多个充电桩。3.促进低碳公共机构。推广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我们将实施精简高效的会议组织模式,并继续完善远程会议系统。开展“低碳办公周”活动。全面推行低碳公务用车,2018年底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务用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政府采购政策,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4.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启动“低碳生活方式+”行动计划,搭建“碳宝袋”低碳生活模式平台,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加强节能产品和环保标识产品的认证。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完善垃圾综合利用设施。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和领域。开展低碳主题校园宣传活动,不定期开展学生集体参与的低碳实践活动。(4) 实施生态减碳工程1。优化城市生态格局。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多点成网”的绿色骨架,构建“绿峰为屏、绿楔画风、蓝绿网、大珠小珠嵌江”的绿色空间结构。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4.0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2.实施“绿色骨架”主体工程。建设百里东湖绿道,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湖泊典范。完成景观十字轴绿化建设,围绕主城长江段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文明景观带。建设陈家集、留香等地区全长15.4公里的长江滩公园,建设横轴5公里的汉江滩公园,将“两江四岸”的绿色海岸线延伸至三环城市生态带。实施“两江四岸”绿化推进工程和桂山风景区改造工程,打通长春寺红山珞珈山绿化走廊。拓宽三环路城市生态带,新增绿化面积19公顷以上。完成146公里四环两侧50米宽的公益林带建设。推进绿色楔形体进城示范工程建设。3.暗示……

“绿化长江,绽放三镇”项目。到2022年,新增林地12万亩,确保全市公益林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已建成23个公园,连续建设7个公园,增加公园绿化面积810公顷。推进200个街道公园建设。实施空中花园、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的特殊空间和屋顶绿化等项目。4.实施生态蓝网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到2022年,将建成20多个湖泊公园或湖泊绿地,沿河滩建设20多公里生态绿洲。推进沈湖、射湖、张渡湖、芜湖、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建设1处国际重要湿地、3处省级及以上保护区、2处市级保护区。加快建设蔡甸区侯官湖、江夏区鞍山、隐龙岛、东西湖区儒艮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蔡甸区锁子厂河、通湖、江霞区朱阳海、黄陂区木兰溪等省级湿地公园,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建设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4个省级湿地公园。5.实施山地修复和山地公园建设项目。推进黄陂区鲁家山、蔡甸区恒山、青山区矶头山等12座总面积3980亩的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建设唐家山、国顶山、仙女山、珠山、将军山、矶头山等山上公园。(五) 实施低碳基础能力提升项目1。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将温室气体排放基本统计指标纳入城市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林业碳汇、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统计体系,满足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政府目标评估要求。规范市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2018年底前启动市级温室气体目录编制工作。2.构建低碳节能的智能管理体系。到2022年,低碳节能智能管理系统将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用能单位,实现对全市主要用电单位能耗和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3.制定低碳相关标准。研究制定武汉市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限额的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实施,促进企业碳减排和能效提升。(六) 实施低碳发展示范项目1。在接近零碳排放地区实施示范项目。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华山生态新城为载体,以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国家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发展,并形成可复制的示范项目。2.实施“500”低碳示范工程。试点低碳企业、低碳机构、低碳校园、低碳医院等低碳单位,建立低碳单位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到2022年,全市将建成5个低碳示范城市(园区)、10个低碳社区和100多个低碳试点单位。3.开展低碳科技创新示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低碳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搭建低碳科研平台。鼓励在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等低碳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并优先将其作为各类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lans。(七) 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1。加强项目准入机制。围绕节能和碳排放控制“双控”目标,严格项目能源评估碳评估制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在评估过程中加强事后监督。2.推进低碳市场化机制建设。争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登记制度落户武汉。在将7个行业1万吨及以上中年综合能耗企业纳入省级碳排放配额管理企业范围的基础上,力争将范围扩大到5000吨及以上标准煤企业。进行区域能源使用权交易。支持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建设,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机制,推动落实能效带头人和水效带头人制度。3.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建立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以及绿色金融工具和政策创新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绿色企业通过上市、股权转让和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低碳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风险投资进入低碳经济和生态建设领域,进一步扩大包括碳信贷、碳资本市场和碳保险交易在内的更加完善的交易体系,逐步探索建立国内领先的碳金融市场。4.完善财税激励机制。落实节能低碳财税支持政策,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能力建设和公益宣传。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特种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能源管理承包项目所得税优惠等政策。5.完善节能监测机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督。加强节能监管与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商务、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探索在本市碳交易市场引入第四方机制,对碳核查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核查,并对排放单位的绩效进行监测。加强区级节能监管机构建设,2020年底前实现区级节能监督机构全覆盖,依法开展节能监管。(8) 加强低碳国际合作,深化中美中气候合作机制,继续办好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参加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促进国际合作。充分利用C40城市气候领袖小组平台,宣传武汉低碳发展。第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全市碳排放达峰工作。各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资、财税、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领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得到安排、监督、落实和实现。(2) 加强评估。全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每两年对各单位碳排放达峰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督促目标任务滞后的单位……

o限期整改;

本计划末(2022年),将考核各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区、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3) 加强政策保障。市、区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金投向低碳减排项目。加快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引导、鼓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低碳发展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资金,开展低碳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将7个行业1万吨及以上中年综合能耗企业纳入省级碳排放配额管理企业范围的基础上,力争将范围扩大到5000吨及以上标准煤企业。进行区域能源使用权交易。支持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建设,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机制,推动落实能效带头人和水效带头人制度。3.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建立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以及绿色金融工具和政策创新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绿色企业通过上市、股权转让和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低碳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风险投资进入低碳经济和生态建设领域,进一步扩大包括碳信贷、碳资本市场和碳保险交易在内的更加完善的交易体系,逐步探索建立国内领先的碳金融市场。4.完善财税激励机制。落实节能低碳财税支持政策,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能力建设和公益宣传。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特种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能源管理承包项目所得税优惠等政策。5.完善节能监测机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督。加强节能监管与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商务、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探索在本市碳交易市场引入第四方机制,对碳核查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核查,并对排放单位的绩效进行监测。加强区级节能监管机构建设,2020年底前实现区级节能监督机构全覆盖,依法开展节能监管。(8) 加强低碳国际合作,深化中美中气候合作机制,继续办好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参加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促进国际合作。充分利用C40城市气候领袖小组平台,宣传武汉低碳发展。第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全市碳排放达峰工作。各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资、财税、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领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确保……

安排、监督、执行和实现任务。(2) 加强评估。本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每两年对各单位碳排放达峰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督促目标任务滞后的单位限期整改;本计划末(2022年),将考核各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区、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3) 加强政策保障。市、区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金投向低碳减排项目。加快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引导、鼓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低碳发展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资金,开展低碳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标签:现代理念远程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一文了解2017年全球8大车企的轻量化技术工艺

随着排放法规的愈发严苛及提升燃油经济性的迫切需求,全球多家知名车企纷纷研发新工艺及新材料,旨在实现轻量化,为车企节省成本。

1900/1/1 0:00:00
解决纯电汽车续航焦虑,电池速换真比整体充电更好实现吗?

纯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续航里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目前全世界的纯电动汽车中,最大的续航里程也就是特斯拉的500公里了,

1900/1/1 0:00:00
江西昌河铃木股权变更项目获发改委通过

近日,第一电动从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核监管平台获悉,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更项目获得发改委审批通过。

1900/1/1 0:00:00
刚拿了 B 轮融资,这家创业公司还要和上汽做个大系统

日前,彩虹无线宣布获得B轮融资,具体融资金额未透露,投资方为东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远毅资本。

1900/1/1 0:00:00
调查:有钱买不到车!新能源车冰火两重天真相

临近年关,车市又将进入传统销售旺季。11月,国内汽车销量达到247万辆,比10月增长99,新能源车销量更是陡然上涨83至119万辆。

1900/1/1 0:00:00
开车时要用的驾驶模式,这款应用有更棒的体验

Drivemode是一款专门为开车人群设计的Android手机应用。它为用户的每一步操作提供清晰明确的语音和震动反馈,还支持语音搜索。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