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IGBT供应商,英飞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英飞凌宣布将在中国投资,扩建无锡工厂的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模块生产线。扩建后的无锡工厂将成为英飞凌最大的IGBT生产基地之一。
英飞凌科技CMO约亨·哈尼贝克(Jochen Hanebeck)在现场对媒体表示:“无锡工厂的升级和扩建将有助于英飞凌巩固其在全球IGBT业务中的领先地位。”言下之意是,这将巩固英飞凌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从而增加国内投资以应对中国公司的挑战。
因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公司也在迅速崛起,并在株州CRRC、比亚迪半导体、兰斯微电子、华为微电子、华润微等之间展开竞争。变得激烈了。
巨人之路
英飞凌是一家德国公司,在汽车半导体行业排名第二,下设四个部门:汽车IGBT、电源管理PMM、工业IGC和智能芯片DSS。英飞凌的主要业务是IGBT。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其汽车级IGBT产品的销售份额约占44%,工业级产品约占18%。
营收方面,英飞凌今年第四财季(7-9月)较上一季度增长14.5%,达到24.9亿欧元(约合29.4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0.6亿欧元。但其净利润同比减少32.3%,至1.09亿欧元(约合1.29亿美元)。总的来说,它的业务发展很快。
说到IGBT,据IHS Markit统计,IGBT占驱动电机成本的一半,占整车成本的7%-10%,可以说是影响车辆扭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的关键部件。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一辆智能电动汽车的电子元件成本将占到整车成本的50%。2025年,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15%。可以说IGBT潜力无限。
但由于IGBT生产技术要求高,过去几年一直被欧美和日本的厂商垄断,如德国的英飞凌和半导体,日本的富士和三菱。直到近几年,国内的比亚迪和斯达半导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突破。
英飞凌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采用IDM(集成器件制造)模式的垂直整合制造商,包括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对消费市场的投资。英飞凌有自己的晶圆厂、封装厂和测试厂。
今年4月16日,英飞凌以90亿欧元成功收购美国同行赛普拉斯。由此,英飞凌一举超越老对手恩智浦,成为全球最全、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巨头。未来,“新英凌飞”将聚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舒适性配置三大领域。
目前英飞凌的工厂布局是:德国的两个工厂,德累斯顿晶圆厂和沃尔斯坦封装厂。匈牙利有封装厂,菲拉赫的12英寸晶圆厂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初投产。马来西亚是晶圆和封装厂,分两期建设。新加坡有一家密封厂。
英飞凌在中国有三家工厂,其中英飞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是早在1995年就在无锡高新区成立的第一家企业。2015年,英飞凌在无锡增资,成立英飞凌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生产IGBT模组。2017年,英飞凌还成立了英飞凌无锡能力创新中心。此外,英飞凌还有苏州存储器厂和北京斯塔克套件风电变流器组装厂。
在研发方面,英飞凌今年在上海成立了全新的工业功率半导体产品开发团队,开发定制……光伏、充电桩、电动公交车等本地客户的半导体模块。定制的半导体模块未来也将在无锡工厂投产。英飞凌还在深圳建设了新的能力中心,瞄准智慧城市、物联网等行业。
英飞凌的狂想
从技术上来说,英飞凌的IGBT芯片在3代和4代,7代产品何时发布还没有确切消息。
科普一下,英飞凌的3、4代芯片与日本的6、7代芯片不同,其4代芯片相当于日本的6、7代芯片。英飞凌第三代芯片产品用了15到20年,第四代产品在国内销售10年以上,技术成熟。
业内人士表示,3代、4代、7代芯片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温和工艺的变化。3代芯片最高结温150摄氏度,4代芯片最高结温175摄氏度,7代芯片最高结温可达200摄氏度。结温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芯片工艺的升级和键合线的变化,而7代芯片的工艺得到了优化升级。
目前英飞凌车辆规格较高的产品有HP1和HP2。HP1是老产品,HP2是近四五年推出的升级产品,主要是电流和功率方面。2019年12月,无锡工厂HP Drive正式获批投产,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据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曹介绍,目前英飞凌正在推广一项名为EDT2(电动动力总成)的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相关产品中。例如,英飞凌将在无锡工厂的IGBT模块生产线上生产的hybrid pack双面散热模块就采用了EDT2技术。该技术可以在10~150 kW的功率范围内将逆变器的效率提高到98%以上。
此外,英飞凌还将扩大其在无锡的IGBT模块生产线,生产用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许多工业应用的easy pack 1A/2A模块和1B/2B模块,以及用于家用电器和工业的功率模块设备,如CIPOS微型智能功率模块(IPM)。
从技术层面来说,以工业IGBT为例,与国内IGBT相比,英飞凌的IGBT一年不良率在5‰左右,国内IGBT在3%左右。这是国产IGBT和英飞凌这样的进口IGBT的重要区别,即“进口IGBT更注重品质,国产IGBT更有成本优势。”但车标IGBT的功率循环次数、热循环次数、抗冲击性能比工业级IGBT高5~10倍,其成本和技术也比工业级模块高。
从开发周期来看,进口汽车级IGBT从设计理念到产品上市一般需要三年左右(其中可靠性测试需要一年半),而国产汽车级IGBT产品上线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据媒体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汽车IGBT产品跳过了实验室的可靠性实验阶段,直接进行整车测试,遇到问题当场改进。但是,事实是否如此,还需要考证。
目前,据相关统计,IGBT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大约是英飞凌70%左右,其次是比亚迪15%,富士6%,三菱有一定份额,大约3%,其他厂商6%。可以说英飞凌的优势是垄断性的。
?
另外,根据相关统计,目前车用级IGBT的应用从电机功率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285V以上的大功率如336V、360V属于A00或A0级,约占80%。那么,如果电控部分使用20kW的IGBT模块,大约需要1~3个IGBT模块。
目前,IGBT材料是硅半导体,它已被用于更多的测试n 20年,它的潜力基本上最大化了。最大耐受电压6500伏,最大电流3600安,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所以未来SiC碳化硅半导体会在某些领域和行业取代硅半导体,包括电动汽车。记者在相关文章《比亚迪的IGBT真的很牛逼吗?它在”中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说,英飞凌扩建无锡工厂,一方面加速了国产化,迅速降低了产品成本,但另一方面也给竞争对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未来,IGBT将会有另一场精彩的对决。
文/王晓曦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登陆《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作为全球最大的IGBT供应商,英飞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英飞凌宣布将在中国投资,扩建无锡工厂的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模块生产线。扩建后的无锡工厂将成为英飞凌最大的IGBT生产基地之一。
英飞凌科技CMO约亨·哈尼贝克(Jochen Hanebeck)在现场对媒体表示:“无锡工厂的升级和扩建将有助于英飞凌巩固其在全球IGBT业务中的领先地位。”言下之意是,这将巩固英飞凌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从而增加国内投资以应对中国公司的挑战。
因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公司也在迅速崛起,并在株州CRRC、比亚迪半导体、兰斯微电子、华为微电子、华润微等之间展开竞争。变得激烈了。
巨人之路
英飞凌是一家德国公司,在汽车半导体行业排名第二,下设四个部门:汽车IGBT、电源管理PMM、工业IGC和智能芯片DSS。英飞凌的主要业务是IGBT。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其汽车级IGBT产品的销售份额约占44%,工业级产品约占18%。
营收方面,英飞凌今年第四财季(7-9月)较上一季度增长14.5%,达到24.9亿欧元(约合29.4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0.6亿欧元。但其净利润同比减少32.3%,至1.09亿欧元(约合1.29亿美元)。总的来说,它的业务发展很快。
说到IGBT,据IHS Markit统计,IGBT占驱动电机成本的一半,占整车成本的7%-10%,可以说是影响车辆扭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的关键部件。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一辆智能电动汽车的电子元件成本将占到整车成本的50%。2025年,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15%。可以说IGBT潜力无限。
但由于IGBT生产技术要求高,过去几年一直被欧美和日本的厂商垄断,如德国的英飞凌和半导体,日本的富士和三菱。直到近几年,国内的比亚迪和斯达半导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突破。
英飞凌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采用IDM(集成器件制造)模式的垂直整合制造商,包括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对消费市场的投资。英飞凌有自己的晶圆厂、封装厂和测试厂。
今年4月16日,英飞凌以90亿欧元成功收购美国同行赛普拉斯。由此,英飞凌一举超越老对手恩智浦,成为全球最全、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巨头。未来,“新英凌飞”将聚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舒适性配置三大领域。
目前,英飞凌的工厂……yout是:德国的两家工厂,德累斯顿晶圆厂和沃尔斯坦包装厂。匈牙利有封装厂,菲拉赫的12英寸晶圆厂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初投产。马来西亚是晶圆和封装厂,分两期建设。新加坡有一家密封厂。
英飞凌在中国有三家工厂,其中英飞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是早在1995年就在无锡高新区成立的第一家企业。2015年,英飞凌在无锡增资,成立英飞凌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生产IGBT模组。2017年,英飞凌还成立了英飞凌无锡能力创新中心。此外,英飞凌还有苏州存储器厂和北京斯塔克套件风电变流器组装厂。
在研发方面,英飞凌今年在上海成立了全新的工业功率半导体产品开发团队,为当地客户开发光伏、充电桩、电动公交车等定制半导体模块。定制的半导体模块未来也将在无锡工厂投产。英飞凌还在深圳建设了新的能力中心,瞄准智慧城市、物联网等行业。
英飞凌的狂想
从技术上来说,英飞凌的IGBT芯片在3代和4代,7代产品何时发布还没有确切消息。
科普一下,英飞凌的3、4代芯片与日本的6、7代芯片不同,其4代芯片相当于日本的6、7代芯片。英飞凌第三代芯片产品用了15到20年,第四代产品在国内销售10年以上,技术成熟。
业内人士表示,3代、4代、7代芯片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温和工艺的变化。3代芯片最高结温150摄氏度,4代芯片最高结温175摄氏度,7代芯片最高结温可达200摄氏度。结温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芯片工艺的升级和键合线的变化,而7代芯片的工艺得到了优化升级。
目前英飞凌车辆规格较高的产品有HP1和HP2。HP1是老产品,HP2是近四五年推出的升级产品,主要是电流和功率方面。2019年12月,无锡工厂HP Drive正式获批投产,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据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曹介绍,目前英飞凌正在推广一项名为EDT2(电动动力总成)的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相关产品中。例如,英飞凌将在无锡工厂的IGBT模块生产线上生产的hybrid pack双面散热模块就采用了EDT2技术。该技术可以在10~150 kW的功率范围内将逆变器的效率提高到98%以上。
此外,英飞凌还将扩大其在无锡的IGBT模块生产线,生产用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许多工业应用的easy pack 1A/2A模块和1B/2B模块,以及用于家用电器和工业的功率模块设备,如CIPOS微型智能功率模块(IPM)。
从技术层面来说,以工业IGBT为例,与国内IGBT相比,英飞凌的IGBT一年不良率在5‰左右,国内IGBT在3%左右。这是国产IGBT和英飞凌这样的进口IGBT的重要区别,即“进口IGBT更注重品质,国产IGBT更有成本优势。”但车标IGBT的功率循环次数、热循环次数、抗冲击性能比工业级IGBT高5~10倍,其成本和技术也比工业级模块高。
从开发周期来看,进口汽车级IGBT从设计理念到产品上市一般需要三年左右(其中可靠性测试需要一年半),而国产汽车级IGBT产品上线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据媒体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汽车IGBT产品在分娩时跳过了可靠性实验阶段……ory,并且直接进行了整车测试,遇到问题当场改进。但是,事实是否如此,还需要考证。
目前,据相关统计,IGBT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大约是英飞凌70%左右,其次是比亚迪15%,富士6%,三菱有一定份额,大约3%,其他厂商6%。可以说英飞凌的优势是垄断性的。
?
另外,根据相关统计,目前车用级IGBT的应用从电机功率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285V以上的大功率如336V、360V属于A00或A0级,约占80%。那么,如果电控部分使用20kW的IGBT模块,大约需要1~3个IGBT模块。
目前IGBT材料是硅半导体,已经用了20多年,潜力基本发挥到极致。最大耐受电压6500伏,最大电流3600安,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所以未来SiC碳化硅半导体会在某些领域和行业取代硅半导体,包括电动汽车。记者在相关文章《比亚迪的IGBT真的很牛逼吗?它在”中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说,英飞凌扩建无锡工厂,一方面加速了国产化,迅速降低了产品成本,但另一方面也给竞争对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未来,IGBT将会有另一场精彩的对决。
文/王晓曦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登陆《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11月12日13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宝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知识产权年会”隆重召开。
1900/1/1 0:00:00亚洲消费电子行业盛会第二十届亚洲国际消费电子展(简称:CEEASIA2021)将于2021年6月2628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1900/1/1 0:00:00与日俱增的关停并转,无疑是4S店遭遇“中年危机”的现实写照。近日,记者走访山东济南市汽车经销商时,偶然在济南市槐荫区经十西路边看到了广汇星顺奔驰4S店。
1900/1/1 0:00:00瞿国春强调,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强国的战略选择,在互联网革命和智能革命的影响下,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
1900/1/1 0:00:00据报道,周三,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宝马发布了一款名为BMWiX的电动SUV,该车预计将于2022年初在美国正式上市,将与特斯拉等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车型展开竞争。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奇瑞捷豹路虎官方作者苏鹏编辑周游捷豹路虎终于将中国市场复杂的组织架构整合到一起。11月11日,捷豹路虎调整了在中国市场的管理模式。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