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政策降温:L5级完全自动驾驶应用推迟10年实施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在1.0版本发布近四年后,11月11日,在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2.0版本修改了多项内容,其中,对自动驾驶最关键的生产和应用目标进行了调整。在2.0版本中,中国将在2025年将搭载L2和L3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市场份额从25%提高到50%,但L5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时间将从2025年推迟到2035年。

具体来说,技术路线图2.0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PA(L2)和CA(L3)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HA(L4)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在特定场景和有限区域实现商用;到2030年,L2和L3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L4汽车占比20%;到2035年,各类网联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将广泛应用于中国广大地区;2035年后,开始使用L5自动驾驶乘用车。

“L2级的自动驾驶主要是ADAS,普及速度很快。现在L2的新车上座率差不多20%,所以目标已经提高了。”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鲁文亮告诉经济观察报,但他并未提及L3自动驾驶应用,因为L3从车到人的过渡时间目前很难成立,在业界的地位还比较尴尬。“L2和L3的定义不明确,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不好区分,所以表述为L2和L3在一起。”鲁文亮说。

鲁文亮认为,L5级自动驾驶迟迟不能进入市场,是因为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场景划分、监督管理,技术进步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快。“之前的评估太激进,后来的调整偏保守。”其分析称。当时技术路线图1.0版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L4/L5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汽车市场;到2030年,L4/L5自动驾驶新车组装率达到10%。

此外,2.0版本更加注重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首次提出了C-V2X的推广应用要求,提出到2025年C-V2X终端新车组装率达到50%;到2030年,基本普及C-V2X终端新车组装,具备车辆和陆云一体化协同决策与控制功能的车辆进入市场。“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发展路线。确定了C-V2X的技术标准和方向,给出了以下目标。近年来,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侧重于路边基础设施,并推广C-V2X。”鲁文亮说。

此外,在技术路线图2.0中,首次出现了“中国方案”这一术语。这意味着,在顶层设计的考虑中,将通过智能互联形成中国汽车的第三个突破方案。这个规划将包括2025年形成产业发展战略、法规、监管等完整的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国际汽车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希望在未来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中国标准将转化为世界标准."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研究所教授李克强表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长期目标是。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很强的地域和社会属性,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通信、地图、数据平台等社会属性的支持和管理。所以发展这个行业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规范,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既定的道路可以借鉴。所以,中国必须立足国情,构建中国方案。

此外,2.0版本将整车研究范围细化为乘用车、货运车和乘用车三部分,并设定了不同时期的市场应用目标,被认为有助于加速商业化。比如乘用车,到2025年左右,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将大规模应用;到2030年左右,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将大规模应用;2035年后,开始使用L5自动驾驶乘用车。乘用车方面,到2025年左右,实现有限场景客车L3级自动驾驶技术商用化,有限场景客车L4级自动驾驶技术商用化。

在关键技术支撑上,在高精度传感器、高性能中央处理芯片、计算平台、开发测试工具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卡住的技术。技术路线图2.0延续了1.0版本“三横两纵”的技术架构,其中“三横”是指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和基础支撑,“两纵”是指支持智能网联发展的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但架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修订,如在车辆关键技术中增加了系统设计技术,在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中增加了安全技术。

在1.0版本发布近四年后,11月11日,在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2.0版本修改了多项内容,其中,对自动驾驶最关键的生产和应用目标进行了调整。在2.0版本中,中国将在2025年将搭载L2和L3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市场份额从25%提高到50%,但L5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时间将从2025年推迟到2035年。

具体来看,技术路线图2.0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PA(L2)和CA(L3)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HA(L4)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在特定场景和有限区域实现商用;到2030年,L2和L3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L4汽车占比20%;到2035年,各类网联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将广泛应用于中国广大地区;2035年后,开始使用L5自动驾驶乘用车。

“L2级的自动驾驶主要是ADAS,普及速度很快。现在L2的新车上座率差不多20%,所以目标已经提高了。”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鲁文亮告诉经济观察报,但他并未提及L3自动驾驶应用,因为L3从车到人的过渡时间目前很难成立,在业界的地位还比较尴尬。“L2和L3的定义不明确,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不好区分,所以表述为L2和L3在一起。”鲁文亮说。

鲁文亮认为,L5级自动驾驶迟迟不能进入市场,是因为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场景划分、监督管理,技术进步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快。“之前的评估太激进,后来的调整偏保守。”其分析称。当时技术路线图1.0版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L4/L5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汽车市场;到2030年,L4/L5自动驾驶新车组装率达到10%。

此外,2.0版本更加注重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首次提出了C-V2X的推广应用要求,提出到2025年C-V2X终端新车组装率达到50%;到2030年,基本普及C-V2X终端新车组装,具备车辆和陆云一体化协同决策与控制功能的车辆进入市场。“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发展路线。确定了C-V2X的技术标准和方向,给出了以下目标。近年来,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侧重于路边基础设施,并推广C-V2X。”鲁文亮说。

此外,在技术路线图2.0中,首次出现了“中国方案”这一术语。这意味着,在顶层设计的考虑中,将通过智能互联形成中国汽车的第三个突破方案。这个规划将包括2025年形成产业发展战略、法规、监管等完整的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国际汽车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希望在未来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中国标准将转化为世界标准."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研究所教授李克强表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长期目标是。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很强的地域和社会属性,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通信、地图、数据平台等社会属性的支持和管理。所以发展这个行业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规范,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既定的道路可以借鉴。所以,中国必须立足国情,构建中国方案。

此外,2.0版本将整车研究范围细化为乘用车、货运车和乘用车三部分,并设定了不同时期的市场应用目标,被认为有助于加速商业化。比如乘用车,到2025年左右,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将大规模应用;到2030年左右,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将大规模应用;2035年后,开始使用L5自动驾驶乘用车。乘用车方面,到2025年左右,实现有限场景客车L3级自动驾驶技术商用化,有限场景客车L4级自动驾驶技术商用化。

在关键技术支撑上,在高精度传感器、高性能中央处理芯片、计算平台、开发测试工具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卡住的技术。技术路线图2.0延续了1.0版本“三横两纵”的技术架构,其中“三横”是指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和基础支撑,“两纵”是指支持智能网联发展的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但架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修订,如在车辆关键技术中增加了系统设计技术,在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中增加了安全技术。

标签: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无差别补贴"新能源车 下乡真的优惠到老乡了吗?

“自从厂家给了新能源汽车下乡补贴之后,我们简直是太忙了,现在展厅就剩一台高配车,低配车只要车一到就卖断货,因为加上补贴可太划算了。

1900/1/1 0:00:00
蔚来遭香橼做空 国内造车新势力集体“跳水”

TechWeb11月14日消息,近段时间,国内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可谓是非常喜人,不断创下新高。不过,在周五,却被做空机构香橼研究公司泼了冷水。

1900/1/1 0:00:00
丰田拟不再生产“皇冠”轿车 70年历史或将落幕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丰田汽车公司或不再生产其主力高端品牌“皇冠(参数丨图片)”。作为轿车,“皇冠”约70年的历史很可能将落下帷幕。

1900/1/1 0:00:00
比亚迪发布1.5L高效发动机 热效率达到43%

近日,比亚迪发布了旗下最新发动机技术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

1900/1/1 0:00:00
奔驰4s店销售人员涉嫌虚假宣传 E级车主山路抛锚无备胎可换

中国网汽车11月13讯奔驰车和面包车相比,您更喜欢哪款?想必很多人都选择前者,但对一位刚刚经历因为轮胎抛锚,凌晨趴窝在山路上的奔驰车主来说,面包车完胜奔驰。

1900/1/1 0:00:00
RCEP有利于日本的汽车零部件出口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正式签署,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