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的前一天,历时7年、历经35轮谈判的BIT(又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蔡)终于尘埃落定。这无疑让中国前进了一步。
但谈判现在才成功,实际协议预计2022年正式签署。为什么是2022年?除了必要程序需要的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像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样重要的议题,只有德法这样的大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才能推进。2022年上半年,法国正式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根据《中欧投资全面协定》的规定,中国将向欧洲企业开放新能源汽车、飞机制造、云计算服务、金融、电信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并取消欧盟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障碍,如合资要求和部分行业的外资比例限制。其中,中国汽车工业不得不承受风口浪尖的冲击,做出诸多战略让步。因为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一直将达成投资协议作为重中之重,这对德国汽车制造商和其他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制造商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基于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事实。到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4800亿欧元。
正如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于尔根·马特斯(Jürgen Matthes)对德国之声所说:“双方的起跑位置是不平等的。中国市场更加封闭,每个人都可以在欧洲自由投资。所以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中国会比欧盟做出更多的让步,这不是特别值得他们庆祝的。”如前所述,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2019年,欧盟对华出口总值约1980亿欧元(2420亿美元),进口商品总值约3620亿欧元,双边贸易额达6500亿美元(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然而,根据东吴证券的研究,从总量来看,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金额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投资规模几乎停滞。2019年,欧盟对华投资73.1亿美元,同比下降29.9%,双边投资扩张乏力。结构上,双方投资集中在制造业、租赁贸易、科技服务、批发零售和金融业,制造业占比超过50%。因此,作为制造业的重要领域,汽车工业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在中国市场,德系占据超过25%的份额。法制可以先不管。
现在,根据协议,“中国将逐步取消汽车领域的合资要求,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新的市场开放承诺。”中欧协议中“逐步取消汽车领域合资要求”的细则,因为没有协议文本可查,需要跟进。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中国已经逐步取消了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截至目前,已经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车、商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此外,根据2020版负面清单,汽车行业唯一保留的外资特别管理措施是:“除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外,整车制造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外国投资者可在中国境内设立两家及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2022年,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和同一外国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建立两家或两家以下合资企业生产类似车辆产品的限制将被取消。)根据协议,在中国汽车……bile市场,德国汽车制造商将不再受股比限制,可以成立合资车企,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制造商可以持有100%的股份。在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德国可以突破75%的股权上限。江淮大众就是最近的例子。
限制取消后,SAIC大众、一汽大众、北京奔驰等车企很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股权结构,甚至直接成立全资合资企业。这种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汽车行业受到怎样的影响?具体来说,协议签署后,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首先,从“公平竞争环境”的角度来看,中欧协议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产业投资市场,即欧盟希望中国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更加透明,而中国不希望国有企业被所谓的“公平竞争环境”一刀切,因为我们的国有企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方面,地方国企和央企肯定会有很大的压力,但短期是负面,长期是正面。短期内,欧洲企业可以更自由地在中国投资设厂,而无需转让技术。同时,在知识产权方面,中欧协议还旨在建立一个国际认可的、预先确定的仲裁员名单,使中国汽车品牌在这方面受到更多限制,并将被迫改革。但长期来看,会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BAIC、一汽和SAIC等国有企业来说,它们长期依赖于合资汽车销售带来的利润。比如2019年,北京奔驰营收1551.2亿元,而BAIC自主品牌,北京品牌营收只有196.1亿元,毛利-47.3亿元。一旦增加在奔驰的股份比例,甚至全资控股,北汽集团的净利润将大幅减少,甚至亏损。因此,在“狼来了”之后,这些国企将被迫离开“舒适区”。像最近华晨的破产重组,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毕竟德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积累不如在燃油车领域深厚。第二,根据中欧协议,中国同意并承诺逐步向欧盟投资者开放更多的金融服务。这对于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国内汽车金融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汽车消费信贷领域的传统强项欧美发达国家,如何守住阵地,能否走出国门在欧盟打开局面,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另一个是新能源补贴问题。2022年是新能源补贴的最后一个红利期。随着在中欧投资的加速,中国汽车品牌将失去一条“护城河”。与此相关,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规定,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降低20%,新能源补贴持续至2022年底。之后就是真刀真了。
然而,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准备好了。一条大鲶鱼泰斯拉进来了。目前,特斯拉超级工厂(Dreadnought)已经进入第三期建设,集R&D、制造和销售功能于一体。而且特斯拉项目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外资制造项目,让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斯拉速度》让我们知道,2019年1月开工,9月11日竣工,10月15日进入调试阶段,2020年大规模交付。国产Model 3一再降价,让传统的燃油马力变得非常便宜。Y型比……便宜15万元e预售价,全国各地的特斯拉专卖店人满为患...但压力的另一面是变革的动力,就像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许多人惊呼的那样。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也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提供了新的机遇。网友“永远爱赵oK”对欧洲车企的威胁持乐观态度。“那倒不一定!南北大众如果离开SAIC和一汽,不但不会强大反而会加速衰落!因为,虽然SAIC和一汽的车型和技术背靠大众,但销售渠道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再强大的产品技术,失去了销售渠道也会死!大众和丰田都不例外!如果大众单飞,就失去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甚至国家都不会支持你。你认为它会在中国持续多久?“这对中国企业有好处。中欧协议的实施对中国汽车品牌并非没有好处。总的来说,这个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是一个很大的好处,至少保证了欧洲在未来中美经济对抗中保持中立。
再比如,中欧协议旨在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更加完善,更加信任,更加稳定。中国汽车品牌也可以利用这个公平的渠道投资欧洲。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一直很高。以2019年为例,为4278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制造业年增加值),但直接投资仅占2.5%。现在,根据协议,中国企业也可以享受互惠的自由,在欧洲自由投资。然后像自主品牌中的优秀企业一样,走出国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前中国汽车出口基本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设厂只能扎根发展中国家,比如吉利的埃及工厂,奇瑞的伊朗工厂,长城的俄罗斯工厂等等。中欧协议实施后,协议国将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保护和安全义务,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设厂的障碍将更少,包括我们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在电动化方面,我们知道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和并购的案例很多。大众汽车入股郭萱高科,戴姆勒入股福能科技,让大家警惕了欧洲资本的进入。但是,我们也在利用中国的电池行业来拓展市场。
2019年底,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图林根州开始建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预计2022年电池容量达到14GWh,2026年达到100GWh。另一家动力电池巨头比亚迪已经宣布了在英国和德国本地化生产的计划,并将在英国建立其在欧洲的第一家电池工厂。此外,富能科技和蜂巢能源的欧洲工厂也位于德国。福能科技已投资约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计划于2022年底建成投产,计划产能10GWh。蜂巢能源将投资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5亿元),计划年产30-50万块电动车电池,2023年建成投产,年产能24GWh。有了协议,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将更加顺利。除了新能源汽车,中国的智能汽车也可以影响欧洲。这方面不仅仅是智能驾驶舱,还有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工厂。目前智能驾驶舱和智能工厂最强的厂商是欧洲和中国的车企,发展潜力很大。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可能通过利用华为的5G和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来影响欧洲汽车产业。当然,随着协议的实施,汽车人才的交流会更加频繁。欧洲汽车品牌将深入挖掘中国市场,欧洲公司将在中国拥有更多员工。欧洲公司可以用更好的薪资福利来挖走相当一部分中国汽车人才;如果中国汽车品牌落户欧洲,会有更多汽车领域的专业人士去欧洲,中国企业可以高效率地获得一定优势。
在出行方面,中欧公司之间会有相互渗透。在国内,除了滴滴,还有各大车企推出的出行平台,比如吉利的曹操之旅,一汽的大熊猫开开之旅,长安的长安之旅,SAIC的享道之旅等等。在欧洲,法国BlaBlaCar成立于2009年,大众集团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MOIA,宝马集团和戴姆勒集团在2019年2月成立了旅行集团,FCA在2020年底敲定了与Engie EPS成立移动旅行合资公司的初稿。这些旅游公司在连横的整合将是未来的重要内容。时机刚刚好。最后说一下这个协议谈判成功的背景。从国运来看,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白宫也反对中欧投资全面协定,但在欧洲国家阻止该协定达成的影响力不大。这个特朗普政府几个月来一直试图孤立中国和中国的企业,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2020年底的前一天,历时7年、历经35轮谈判的BIT(又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蔡)终于尘埃落定。这无疑让中国前进了一步。
但谈判现在才成功,实际协议预计2022年正式签署。为什么是2022年?除了必要程序需要的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像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样重要的议题,只有德法这样的大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才能推进。2022年上半年,法国正式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根据《中欧投资全面协定》的规定,中国将向欧洲企业开放新能源汽车、飞机制造、云计算服务、金融、电信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并取消欧盟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障碍,如合资要求和部分行业的外资比例限制。其中,中国汽车工业不得不承受风口浪尖的冲击,做出诸多战略让步。因为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一直将达成投资协议作为重中之重,这对德国汽车制造商和其他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制造商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基于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事实。到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4800亿欧元。
正如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于尔根·马特斯(Jürgen Matthes)对德国之声所说:“双方的起跑位置是不平等的。中国市场更加封闭,每个人都可以在欧洲自由投资。所以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中国会比欧盟做出更多的让步,这不是特别值得他们庆祝的。”如前所述,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2019年,欧盟对华出口总值约1980亿欧元(2420亿美元),进口商品总值约3620亿欧元,双边贸易额达6500亿美元(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然而,根据东吴证券的研究,从总量来看,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金额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投资规模几乎停滞。2019年,欧盟对华投资73.1亿美元,同比下降29.9%,双边投资扩张乏力。结构上,双方投资集中在制造业、租赁贸易、科技服务、批发零售和金融业,制造业占比超过50%。因此,作为制造业的重要领域,汽车工业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在中国市场,德系占据超过25%的份额。法律制度……先被忽略。
现在,根据协议,“中国将逐步取消汽车领域的合资要求,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新的市场开放承诺。”中欧协议中“逐步取消汽车领域合资要求”的细则,因为没有协议文本可查,需要跟进。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中国已经逐步取消了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截至目前,已经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车、商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此外,根据2020版负面清单,汽车行业唯一保留的外资特别管理措施是:“除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外,整车制造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外国投资者可在中国境内设立两家及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2022年,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和同一外国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建立两家或两家以下合资企业生产类似车辆产品的限制将被取消。)根据协议,在中国汽车市场,德国汽车制造商将不再受股比限制,可以成立合资汽车公司,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制造商可以持有100%的股份。在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德国可以突破75%的股权上限。江淮大众就是最近的例子。
限制取消后,SAIC大众、一汽大众、北京奔驰等车企很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股权结构,甚至直接成立全资合资企业。这种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汽车行业受到怎样的影响?具体来说,协议签署后,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首先,从“公平竞争环境”的角度来看,中欧协议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产业投资市场,即欧盟希望中国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更加透明,而中国不希望国有企业被所谓的“公平竞争环境”一刀切,因为我们的国有企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方面,地方国企和央企肯定会有很大的压力,但短期是负面,长期是正面。短期内,欧洲企业可以更自由地在中国投资设厂,而无需转让技术。同时,在知识产权方面,中欧协议还旨在建立一个国际认可的、预先确定的仲裁员名单,使中国汽车品牌在这方面受到更多限制,并将被迫改革。但长期来看,会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BAIC、一汽和SAIC等国有企业来说,它们长期依赖于合资汽车销售带来的利润。比如2019年,北京奔驰营收1551.2亿元,而BAIC自主品牌,北京品牌营收只有196.1亿元,毛利-47.3亿元。一旦增加在奔驰的股份比例,甚至全资控股,北汽集团的净利润将大幅减少,甚至亏损。因此,在“狼来了”之后,这些国企将被迫离开“舒适区”。像最近华晨的破产重组,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毕竟德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积累不如在燃油车领域深厚。第二,根据中欧协议,中国同意并承诺逐步向欧盟投资者开放更多的金融服务。这对于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国内汽车金融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汽车消费信贷领域的传统强手欧美发达国家,如何坚守阵地,能否走出国门……在欧盟打开局面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另一个是新能源补贴问题。2022年是新能源补贴的最后一个红利期。随着在中欧投资的加速,中国汽车品牌将失去一条“护城河”。与此相关,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规定,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降低20%,新能源补贴持续至2022年底。之后就是真刀真了。
然而,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准备好了。一条大鲶鱼泰斯拉进来了。目前,特斯拉超级工厂(Dreadnought)已经进入第三期建设,集R&D、制造和销售功能于一体。而且特斯拉项目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外资制造项目,让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斯拉速度》让我们知道,2019年1月开工,9月11日竣工,10月15日进入调试阶段,2020年大规模交付。国产Model 3一再降价,让传统的燃油马力变得非常便宜。Model Y比预售价少了15万元,全国各地的特斯拉门店人满为患...但压力的另一面是变革的动力,就像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许多人惊呼的那样。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也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提供了新的机遇。网友“永远爱赵oK”对欧洲车企的威胁持乐观态度。“那倒不一定!南北大众如果离开SAIC和一汽,不但不会强大反而会加速衰落!因为,虽然SAIC和一汽的车型和技术背靠大众,但销售渠道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再强大的产品技术,失去了销售渠道也会死!大众和丰田都不例外!如果大众单飞,就失去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甚至国家都不会支持你。你认为它会在中国持续多久?“这对中国企业有好处。中欧协议的实施对中国汽车品牌并非没有好处。总的来说,这个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是一个很大的好处,至少保证了欧洲在未来中美经济对抗中保持中立。
再比如,中欧协议旨在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更加完善,更加信任,更加稳定。中国汽车品牌也可以利用这个公平的渠道投资欧洲。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一直很高。以2019年为例,为4278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制造业年增加值),但直接投资仅占2.5%。现在,根据协议,中国企业也可以享受互惠的自由,在欧洲自由投资。然后像自主品牌中的优秀企业一样,走出国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前中国汽车出口基本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设厂只能扎根发展中国家,比如吉利的埃及工厂,奇瑞的伊朗工厂,长城的俄罗斯工厂等等。中欧协议实施后,协议国将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保护和安全义务,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设厂的障碍将更少,包括我们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在电动化方面,我们知道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和并购的案例很多。大众汽车入股郭萱高科,戴姆勒入股福能科技,让大家警惕了欧洲资本的进入。但是,我们也在利用中国的电池行业来拓展市场。
2019年底,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图林根州开始建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预计2022年电池容量达到14GWh,2026年达到100GWh。另一家动力电池巨头比亚迪已经宣布了在英国和德国本地化生产的计划,并将在英国建立其在欧洲的第一家电池工厂。此外,富能科技和蜂巢能源的欧洲工厂也位于德国。福能科技已投资约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计划于2022年底建成投产,计划产能10GWh。蜂巢能源将投资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5亿元),计划年产30-50万块电动车电池,2023年建成投产,年产能24GWh。有了协议,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将更加顺利。除了新能源汽车,中国的智能汽车也可以影响欧洲。这方面不仅仅是智能驾驶舱,还有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工厂。目前智能驾驶舱和智能工厂最强的厂商是欧洲和中国的车企,发展潜力很大。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可能通过利用华为的5G和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来影响欧洲汽车产业。当然,随着协议的实施,汽车人才的交流会更加频繁。欧洲汽车品牌将深入挖掘中国市场,欧洲公司将在中国拥有更多员工。欧洲公司可以用更好的薪资福利来挖走相当一部分中国汽车人才;如果中国汽车品牌落户欧洲,会有更多汽车领域的专业人士去欧洲,中国企业可以高效率地获得一定优势。
在出行方面,中欧公司之间会有相互渗透。在国内,除了滴滴,还有各大车企推出的出行平台,比如吉利的曹操之旅,一汽的大熊猫开开之旅,长安的长安之旅,SAIC的享道之旅等等。在欧洲,法国BlaBlaCar成立于2009年,大众集团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MOIA,宝马集团和戴姆勒集团在2019年2月成立了旅行集团,FCA在2020年底敲定了与Engie EPS成立移动旅行合资公司的初稿。这些旅游公司在连横的整合将是未来的重要内容。时机刚刚好。最后说一下这个协议谈判成功的背景。从国运来看,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白宫也反对中欧投资全面协定,但在欧洲国家阻止该协定达成的影响力不大。这个特朗普政府几个月来一直试图孤立中国和中国的企业,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欧洲无视拜登阵营反对的决定和特朗普总统“在与长期盟友的关系上烧掉桥梁”的嗜好,促使欧洲绕过美国,直接寻求与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贸易协定。因此,在中国和欧盟的谈判代表为达成这一协议而努力了7年之后,在拜登和特朗普的大选斗争中,中欧谈判的进度突然加快了。根据美国法律,在新总统1月20日宣誓就职之前,新政府成员不得与外国官员直接接触。毫无疑问,中欧双方都充分利用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8
与此同时,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成功前一个多月,RCEP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在汽车领域对日做出重大让步。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包括传统燃油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和钢铁产品)近90%将很快实现零关税。作为德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汽车公司将依靠RCEP进一步扩张。因此,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经济类报纸《商报》(Business Daily)曾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中国是德国汽车制造商最重要的销售市场,而现在,受疫情重创的德国汽车业视其为救命稻草。如果这根救命稻草被日本人抢走,德国车企就活不下去了。这也是中欧投资全面协定谈判成功的重要背景。但随着中欧协议的实施,欧洲汽车品牌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新能源领域,还体现在传统汽车的“三大件”领域。毕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由传统燃油汽车主导。因此,中欧双边投资增加后,车企之间的竞争会加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优胜劣汰下,会有更多的汽车品牌被淘汰。我们需要练好内功,到底是狼还是羊,我们就看了。欧洲无视拜登阵营反对的决定和特朗普总统“在与长期盟友的关系上烧掉桥梁”的嗜好,促使欧洲绕过美国,直接寻求与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贸易协定。因此,在中国和欧盟的谈判代表为达成这一协议而努力了7年之后,在拜登和特朗普的大选斗争中,中欧谈判的进度突然加快了。根据美国法律,在新总统1月20日宣誓就职之前,新政府成员不得与外国官员直接接触。毫无疑问,两个Ch……美国和欧盟充分利用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8
与此同时,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成功前一个多月,RCEP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在汽车领域对日做出重大让步。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包括传统燃油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和钢铁产品)近90%将很快实现零关税。作为德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汽车公司将依靠RCEP进一步扩张。因此,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经济类报纸《商报》(Business Daily)曾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中国是德国汽车制造商最重要的销售市场,而现在,受疫情重创的德国汽车业视其为救命稻草。如果这根救命稻草被日本人抢走,德国车企就活不下去了。这也是中欧投资全面协定谈判成功的重要背景。但随着中欧协议的实施,欧洲汽车品牌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新能源领域,还体现在传统汽车的“三大件”领域。毕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由传统燃油汽车主导。因此,中欧双边投资增加后,车企之间的竞争会加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优胜劣汰下,会有更多的汽车品牌被淘汰。我们需要练好内功,到底是狼还是羊,我们就看了。
如果说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止跌、复苏、向上的过程,那么进入2021年仅18天的时间,该细分板块已经开始变得“疯狂”。
1900/1/1 0:00:001月15日17日,以“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在北京召开。
1900/1/1 0:00:001月15日17日,以“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在北京召开。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大众集团正与爱驰汽车、伦敦电动车公司(LEVC)和NextEGoMobile三家电动车制造商组建排放池,以帮助其满足欧盟严格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1900/1/1 0:00:00在非比寻常的2020年,北京奔驰以“防疫情、稳经营”为主基调,在保证全体员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在年产量、平台建设、产品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的高品质发展。
1900/1/1 0:00:00对于制造业来说,专利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一样。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