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百人会2021云论坛|秦力洪: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在自己的车位上装一个加充桩,电动汽车的普及就不远了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1月16日,被誉为“产业发展政策窗口和风向标”的第二届高层“云论坛”相继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焦点,多位政产学研用领导和专家将于16日下午两点围绕“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未来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驱动,科学规划,开创“十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格局》的讲话。

idea, co-creation, century, mass and future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图片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万钢表示,从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的创新新阶段。从市场来看,1-9月份我们出现了漂亮的V型增长,这与国务院出台新政策密切相关。6月份以后,已经形成了持续的上涨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关注,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值快速增长,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跨界投资。

从政策驱动来看,财政补贴税收政策已经实施。人们更关心的是“双积分”、碳交易和长期税收政策支持。从应用环境看,仍需加快多样化、便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12月,累计充电站达到6.36万个,换电站达到555个,公共充电桩达到80.7万个,私人充电桩达到87.4万个。

万钢指出,进入新阶段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团队建设,都将受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高度关注。希望企业把握发展趋势,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学预测需求,创新市场管理模式,特别是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万钢强调,跨界融合是发展的新趋势,行业要基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车、路、网、云”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行业的融合发展。

其次,汽车与能源的双向融合也成为大势所趋,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的双向互动。

第三,要抓住创新能力,前瞻性部署。

以下是演讲摘录:

尊敬的陈清泰主任,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论坛。本次百人会论坛的主题是“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与变革”,我们都深有感触。

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驱动,科学规划,全面打造“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格局。我的看法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双轮驱动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二是跨界融合,抓住转型升级新机遇;三是前瞻性部署,构建科技创新新动能;四是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绿色发展的新概念。

新能源汽车起步于本世纪初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重大专项。从2001年到2020年,确实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我刚刚拿到今年的数字,加上这些年的积累,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你,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已经超过500万辆,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国务院在疫情防控阶段统筹防控和复产,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产业新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新规划。

回过头来看,这条路真的不简单。从全世界来看,到11月份,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10.9万辆,占新车销量的5%。今年12月的数字也出来了。在世界范围内,欧盟新注册的电动汽车数量已经接近108.5万辆,占新车销量的10%左右,德国和意大利的发展都超过了200%。新能源汽车全球累计销量将达到1100万辆,其中中国超过530万辆已成定局。

2020年1-11月,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243万辆,同比增长34.15%。从去年的政策导向来看,尽管新冠肺炎出现疫情,但主要国家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如欧洲制定了“绿色复苏计划”,实施绿色复苏政策。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和范围,同时提出更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因此,产品加速推向市场,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从我们国家来看,发布了新一轮鼓励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中长期规划,延长了补贴、政策和免征购置税的政策,推出了“双积分”交易。我们加大了对充电和氢能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第一批复工复产的新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据我所知有近20万辆,同时打开了高端和大众市场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相应的监管部门创新了新能源汽车的监管方式,但同时也加强了对汽车产品一致性、可靠性、耐久性的监管,让老百姓的消费更加放心。

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市场和政策驱动的创新新阶段。从市场来看,1-9月份我们看到了一个漂亮的V型增长,这与国务院出台的新政策密切相关,6月份以后形成了持续的上涨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商品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另一个关注点是资本市场的关注,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值快速增长,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跨界投资。从政策驱动来看,财政补贴税收政策已经实施。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双积分”、碳交易和长期税收政策支持。从应用环境看,仍需加快多样化、便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12月,累计充电站达到6.36万个,换电站达到555个,公共充电桩达到80.7万个,私人充电桩达到87.4万个。

在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团队建设,将受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关注。因此,希望企业更加谨慎地前进,把握发展趋势,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学预测需求,创新市场管理模式,特别是要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

跨界融合是发展的新趋势。去年我们提出了电驱动、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将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它将涉及能源和电力,R&D和制造企业。因此,在产业规划中,特别提出构建新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系统、信息通信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联合攻关,交叉关键技术,整体提升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力。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车、路、网、云”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智能联网是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融合的抓手,构建数字通信信号感知系统,打通客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与城市、交通充电设施的信息互联。融合发展将为5G、智能道路、智慧城市数据、大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多个行业提供产业融合的平台。,共同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汽车与能源的双向融合也成为大势所趋,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的双向互动。新能源不仅是用电者,也是储电者。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节能互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提高电网调峰效率和安全应对能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合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进行“蓄光充放电”,即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多功能集成,充放电。因为我们都知道DC快充电压越高,就会对电网产生影响。现在特别用光伏和槽电储能,电池重复使用,减轻高压DC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汽车与交通跨界融合、共享出行的目标是提高汽车和道路交通运行质量和通勤效率,使有限的交通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和物流需求。因此,首先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连接,优化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中的使用环境,形成一体化的智能出行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对安全、绿色、便捷、舒适的希望。同时,随着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建设绿色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和创新智能物流形式,也可以创造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新服务业态。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抓住我们的创新能力,做前瞻性的部署。

按照去年的技术趋势,动力电池单次能量密度已经达到或超过300wh/kg,成本在下降。大家关心的动力电池低温适配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扁平超长结构层压工艺、叶片电池,以及动力电池与整车电动底盘一体化设计的创新,如CTP电池系统等。,所有这些都通过工业制造和设计的升级,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能量密度。

近期仍需解决单体电池正极由低钴向无钴发展,负极加硅的问题。同时,各种功能性电解质和功能性隔膜的开发以及正负极的干法制备工艺,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质量。从电池系统上,利用智能技术优化热管理系统,主要解决冬季预热制热的安全隐患,解决低温问题,充电和Wally后的降温散热。

中长期来看,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大数据安全预警技术等热失控和热扩散的防控,以及……系统地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面向未来,加强正负极材料和固体电解质,特别是固体电池,解决正负极与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和导电问题,系统推进固体电池的原始创新。

我们的电驱动技术也有了很好的进步,在门口看到了一个小展览。首先,电传动正朝着高效率、高速度、高密度、低振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各大汽车公司开发了三合一的电力驱动和装配系统。另一方面,高效大功率IGBT功能芯片、电机控制产业链、碳化硅器件和控制器也取得了较好的突破。我们将继续完成IGBT芯片的关键工艺和芯片模块的寿命认证,真正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电压的提高,我们将加强高速高精度齿轮、低摩擦轴承、编织线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比如国外大量使用16000转以上的电机,我们还是有点落后。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需要长时期的部署和实施。科技部从“十三五”开始部署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器件,同时要研究外延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模块封装的R&D和制造,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同时,虽然我们是需求大国,但要重视轻稀土、无稀土永磁、纳米非晶等高磁性材料的研发和制造,系统安排驱动系统的设计和软件的研发,构建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软件体系。

在电子控制领域,我们认为智能控制迫切需要重构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因为传统的汽车电子系统是在近30年的逐步发展中形成的,现在很难满足未来智能网联、电驱动、共享出行的需求。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控制,需要系统规划,构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形成集中式的整体架构,满足智能网联的高计算能力、大数据量和软件更新的需求。

一个朋友跟我说,我想拿手机和电动车比一比。你们都说这是未来,这是移动终端,但是手机每天都可以下载新的应用不断扩大范围。未来的汽车能否做到这一点,让我们越来越觉得。虽然这个问题来自于外部,但我认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015年,我们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车辆的轻量化。近年来,我们看到高强度钢的应用已经广泛展开,高性能铝合金的应用也开始起步,尤其是高真空压铸减震器悬置和全铝车身。我们也乐见碳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铝车身也是未来轻量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如何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的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制定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行动计划,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峰值。1月16日,被誉为“产业发展政策窗口和风向标”的第二届高层“云论坛”相继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焦点,来自政产学研用的多位领导和专家将围绕“新发展格局与汽车……行业改革”16日下午两点,旨在探讨未来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驱动,科学规划,开创“十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格局》的讲话。

idea, co-creation, century, mass and future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图片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万钢表示,从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的创新新阶段。从市场来看,1-9月份我们出现了漂亮的V型增长,这与国务院出台新政策密切相关。6月份以后,已经形成了持续的上涨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关注,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值快速增长,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跨界投资。

从政策驱动来看,财政补贴税收政策已经实施。人们更关心的是“双积分”、碳交易和长期税收政策支持。从应用环境看,仍需加快多样化、便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12月,累计充电站达到6.36万个,换电站达到555个,公共充电桩达到80.7万个,私人充电桩达到87.4万个。

万钢指出,进入新阶段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团队建设,都将受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高度关注。希望企业把握发展趋势,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学预测需求,创新市场管理模式,特别是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万钢强调,跨界融合是发展的新趋势,行业要基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车、路、网、云”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行业的融合发展。

其次,汽车与能源的双向融合也成为大势所趋,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的双向互动。

第三,要抓住创新能力,前瞻性部署。

以下是演讲摘录:

尊敬的陈清泰主任,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论坛。本次百人会论坛的主题是“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与变革”,我们都深有感触。

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驱动,科学规划,全面打造“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格局。我的看法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双轮驱动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二是跨界融合,抓住转型升级新机遇;三是前瞻性部署,构建科技创新新动能;四是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绿色发展的新概念。

新能源汽车起步于本世纪初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重大专项。从2001年到2020年,确实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我刚刚拿到今年的数字,加上这些年的积累,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你,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已经超过500万辆,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国务院在疫情防控阶段统筹防控和复产,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产业新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新规划。

回过头来看,这条路真的不简单。从全世界来看,到11月份,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10.9万辆,占新车销量的5%。今年12月的数字也出来了。在世界范围内,欧盟新注册的电动汽车数量已经接近108.5万辆,占新车销量的10%左右,德国和意大利的发展都超过了200%。新能源汽车全球累计销量将达到1100万辆,其中中国超过530万辆已成定局。

2020年1-11月,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243万辆,同比增长34.15%。从去年的政策导向来看,尽管新冠肺炎出现疫情,但主要国家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如欧洲制定了“绿色复苏计划”,实施绿色复苏政策。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和范围,同时提出更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因此,产品加速推向市场,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从我们国家来看,发布了新一轮鼓励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中长期规划,延长了补贴、政策和免征购置税的政策,推出了“双积分”交易。我们加大了对充电和氢能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第一批复工复产的新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据我所知有近20万辆,同时打开了高端和大众市场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相应的监管部门创新了新能源汽车的监管方式,但同时也加强了对汽车产品一致性、可靠性、耐久性的监管,让老百姓的消费更加放心。

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市场和政策驱动的创新新阶段。从市场来看,1-9月份我们看到了一个漂亮的V型增长,这与国务院出台的新政策密切相关,6月份以后形成了持续的上涨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商品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另一个关注点是资本市场的关注,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值快速增长,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跨界投资。从政策驱动来看,财政补贴税收政策已经实施。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双积分”、碳交易和长期税收政策支持。从应用环境看,仍需加快多样化、便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12月,累计充电站达到6.36万个,换电站达到555个,公共充电桩达到80.7万个,私人充电桩达到87.4万个。

在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团队建设,将受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关注。因此,希望企业更加谨慎地前进,把握发展趋势,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学预测需求,创新市场管理模式,特别是要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

跨界融合是发展的新趋势。去年我们提出了电驱动、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将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它将涉及能源和电力,R&D和制造企业。因此,在产业规划中,特别提出构建新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系统、信息通信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联合攻关,交叉关键技术,整体提升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力。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车、路、网、云”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智能联网是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融合的抓手,构建数字通信信号感知系统,打通客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与城市、交通充电设施的信息互联。融合发展将为5G、智能道路、智慧城市数据、大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多个行业提供产业融合的平台。,共同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汽车与能源的双向融合也成为大势所趋,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的双向互动。新能源不仅是用电者,也是储电者。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节能互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提高电网调峰效率和安全应对能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合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进行“蓄光充放电”,即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多功能集成,充放电。因为我们都知道DC快充电压越高,就会对电网产生影响。现在特别用光伏和槽电储能,电池重复使用,减轻高压DC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汽车与交通跨界融合、共享出行的目标是提高汽车和道路交通运行质量和通勤效率,使有限的交通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和物流需求。因此,首先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连接,优化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中的使用环境,形成一体化的智能出行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对安全、绿色、便捷、舒适的希望。同时,随着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建设绿色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和创新智能物流形式,也可以创造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新服务业态。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抓住我们的创新能力,做前瞻性的部署。

按照去年的技术趋势,动力电池单次能量密度已经达到或超过300wh/kg,成本在下降。大家关心的动力电池低温适配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扁平超长结构层压工艺、叶片电池,以及动力电池与整车电动底盘一体化设计的创新,如CTP电池系统等。,所有这些都通过工业制造和设计的升级,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能量密度。

近期仍需解决单体电池正极由低钴向无钴发展,负极加硅的问题。同时,各种功能性电解质和功能性隔膜的开发以及正负极的干法制备工艺,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质量。从电池系统上,利用智能技术优化热管理系统,主要解决冬季预热制热的安全隐患,解决低温问题,充电和Wally后的降温散热。

中长期来看,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大数据安全预警技术等热失控和热扩散的防控,以及……系统地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面向未来,加强正负极材料和固体电解质,特别是固体电池,解决正负极与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和导电问题,系统推进固体电池的原始创新。

我们的电驱动技术也有了很好的进步,在门口看到了一个小展览。首先,电传动正朝着高效率、高速度、高密度、低振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各大汽车公司开发了三合一的电力驱动和装配系统。另一方面,高效大功率IGBT功能芯片、电机控制产业链、碳化硅器件和控制器也取得了较好的突破。我们将继续完成IGBT芯片的关键工艺和芯片模块的寿命认证,真正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电压的提高,我们将加强高速高精度齿轮、低摩擦轴承、编织线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比如国外大量使用16000转以上的电机,我们还是有点落后。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需要长时期的部署和实施。科技部从“十三五”开始部署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器件,同时要研究外延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模块封装的R&D和制造,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同时,虽然我们是需求大国,但要重视轻稀土、无稀土永磁、纳米非晶等高磁性材料的研发和制造,系统安排驱动系统的设计和软件的研发,构建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软件体系。

在电子控制领域,我们认为智能控制迫切需要重构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因为传统的汽车电子系统是在近30年的逐步发展中形成的,现在很难满足未来智能网联、电驱动、共享出行的需求。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控制,需要系统规划,构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形成集中式的整体架构,满足智能网联的高计算能力、大数据量和软件更新的需求。

一个朋友跟我说,我想拿手机和电动车比一比。你们都说这是未来,这是移动终端,但是手机每天都可以下载新的应用不断扩大范围。未来的汽车能否做到这一点,让我们越来越觉得。虽然这个问题来自于外部,但我认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015年,我们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车辆的轻量化。近年来,我们看到高强度钢的应用已经广泛展开,高性能铝合金的应用也开始起步,尤其是高真空压铸减震器悬置和全铝车身。我们也乐见碳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铝车身也是未来轻量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如何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的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制定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行动计划,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峰值。

标签:蔚来奥迪奔驰宝马保时捷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深耕英国 比亚迪披露欧洲市场更多计划

在日前开幕的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欧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一鹏向大家介绍了比亚迪在欧洲推出的“全交通行业方案”,

1900/1/1 0:00:00
上海汽车集团总裁王晓秋:车企需要“升维思考” 打造“极致”体验

1月16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晓秋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参加此次论坛,并发表以““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为题的主题演讲。

1900/1/1 0:00:00
2021百人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和政策双驱动的创新新阶段

1月16日,被誉为“产业发展政策窗口及风向标”的第2场高层“云论坛”相继召开。

1900/1/1 0:00:00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三大挑战和五个建议

2021年1月16日下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1)高层论坛上,来自政、产、学、研的多位领导及专家,将围绕“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的关系,展开多角度论述。

1900/1/1 0:00:00
李想五年总结:我所理解的品牌发展和组织建设

编辑:庞义成品牌不是一种手段,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终极目的,品牌等于我们是谁。像星巴克、苹果、耐克、任天堂这样的品牌,普遍诞生或成功于70年代,那时美国、日本、德国相继达到人均1万美金GDP。

1900/1/1 0:00:00
宁德时代登顶 2020动力电池装机量出炉

日前,据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公布的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机量达137GWh,同比增长17。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