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小米不愿造车才有问题 | C次元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小米要造车了。2021年2月下旬,“Reebs”再次被“造车丑闻”所困扰。

为什么说“再一次”?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从2014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小米造车”的新闻就会传遍网络。或许业内忘记了,2020年底,有传言称小米和比亚迪将联手打造84999元的清悦S1电动车,但很快被两家公司否认。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2020年6月28日,这张发布在小米商城微博官方号上的海报也引起了热议。很快证明,那次“造”的其实是一辆遥控吉姆尼玩具车...

每次“小米造车”横行,自媒体都有上千人,但这次威胁特别大。各种文章逐字逐句分析小米官方声明,就像刘看红楼梦一样。甚至还有人模仿小米手机的语气打广告:“只要19999元,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小米必须造车——而且不只是小米。即使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国内任何一个有点上进心,现金流相对充裕的信息、电子、新能源行业的头部企业不去琢磨造车,都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但即使是门槛相对较低的入门级电动车,在造车2.0新浪潮的时代,也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雷军进化成“雷布斯”已经成功了一半,但要想再次成为“雷斯克”,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手机瓶颈,汽车野心

本来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更接近前沿的ICT技术,而汽车作为机械钢铁制造的代表,早已在“底特律破产”的阴云中向硅谷低头。

不过三星集团早就有雷诺三星的盘子了。华为和苹果找到了合作伙伴,以不同的形式造车。现在小米虽然表态暂时不造车,但别忘了说一句“等等看”。手机巨头们纷纷转向“造车”这个看似古老的“蛋糕”——难道是经过多年发酵的味道更加迷人?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苹果什么时候推出iCar?也是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长期跨界的话题。

背后一言难尽,横跨手机和汽车两大行业。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12年前的2009年,大家都在用什么手机?是索尼爱立信、诺基亚、三星还是HTC(多普达)?

2009年iPhone才出到第三代,小米公司成立还要一年。当时华为还在集群通信业务上深耕,还没有在智能手机终端上发力。多普达还没有和HTC合并,依然时不时出一个顶级的“机王”。

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742亿部。

但是12年后的今天呢?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逝去的爱情——学生时代给无数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知名手机厂商中,苹果说王,三星还是很强的,但是他们呢?诺基亚消失了,HTC和破产没多大区别。至于索尼爱立信这个给很多同学留下美好印象的品牌,也早已逝去。

12年无线网络从3G发展到5G,智能手机淘汰了功能机。借着这股强劲的东风,的智能移动设备提供商纷纷崛起。但是这种上涨的势头似乎太猛了,以至于在大家都还没缓过来的时候,市场就“突然”饱和了。

自2016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五年下降。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65亿部,2017年为4.4亿部,2018年为3.96亿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3.72亿部和3.08亿部。中国不是唯一倒下的国家。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如果说2020年的巨幅下降是受疫情影响,持续萎缩的趋势摆在眼前。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包括平板电脑的出现……美国等占据手机份额的智能穿戴设备,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产能过剩。因为回到2009年,智能设备需求爆发的时候,全球手机终端包括功能机的总销量是16亿。2019年这个数字是14.86亿,功能机的份额几乎看不到了。市场没有根本性的扩张,只是智能机取代了功能机。

虽然目前大部分智能移动设备都面临5G换代的问题,每年的设备更新需求依然存在,但相比功能机到智能机的世界差异,4G到5G的换代并没有那么迫切。智能移动设备的黄金期已经过去,国内设备商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几年。

单纯依靠和技术上不弱于自己的朋友逛街抢市场份额,或者试图开拓新业务第二春,有问题吗?

那么为什么要选车呢?首先,自然要从行业的市场潜力入手。

中国目前汽车保有量居世界第一。中国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约为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根据美国交通部2019年底的数据,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64亿辆。换句话说,现在中国的汽车比美国多1700万辆,美国有“车轮上的国家”的绰号。

但从“人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汽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仅仅在十年前,拥有一辆私家车似乎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现在...没车好像是问题?

世界银行去年初发布的《全球20个主要国家汽车保有量数据(2019)》显示,根据2018年底的数据,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0.837辆,德国为0.589辆,日本为0.591辆[注: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小排量微型车“轻型自动挡车”]。至于经济规模远不及上述发达国家的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人均汽车保有量也达到了0.433辆和0.373辆。

中国呢?这个表上的数据是0.173(2020年底交管局数据为0.191),排名第17,仅高于印尼(0.087)、尼日利亚(0.064)、印度(0.022)。

尼古拉斯·凯奇在电影《战争之王》的片头,有这样一段有趣的独白: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另外11个人也有?”-尼古拉斯·凯奇的战争之王

世界上有5.5亿支武器,这意味着每12个人就有一支。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让另外11个人有?

环顾中国的主要城市,普通人看到的是没完没了的交通堵塞。但是在企业的盈利预测中,1000个人中还是有820个人需要买车!诚然,“人人有车”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目前,中国有2亿多辆私家车。如果期待“让每个家庭都有车”的合理目标,那么按照目前中国家庭总数4.52亿(2017年底数据)计算,未来私人乘用车市场的增长空间至少在2.5亿。随着中国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汽车正在成为新的生活用品类别。

拥堵的道路,难以找到停车位等。,实际上反映的只是中国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不足,这的确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但按照中国的惯例,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刺激政府加大投入,解决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有多少人会因为堵车而放弃买车?

小米入“军”,造“雷”车

汽车作为一个百年产业,从来都不是容易跨过去的。

虽然汽车和智能手机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工业产品,但是汽车是很多系统和子系统的集成。一辆民用燃油车通常集成2万个零部件,甚至车上一个总成的产业链长度比整个手机还长。世界上能存活至今的传统车企,都是积累了几十年发展,手握数百项专利技术的巨头。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汽车绝对是现代工业社会迄今为止最复杂精密的大众消费品,而且对制造也非常抵触。单就这一点,除了已经死了的诺基亚功能机,大部分手机都比不上汽车。

当然,新能源+车联网的出现,让整个汽车行业处于百年不遇的变革期。电动车的门槛无形中被拉低了,而这也导致了门口野蛮人的出现——“造车新势力”。

很多人认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和政策的鼓励将为小米造车扫除障碍,而电子通讯和消费电子企业在智能领域的优势更有可能让小米在汽车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那我们不妨做一个SWOT分析。

是的,2020年,电动汽车安装的动力电池数量将达到137GWh,各种EV电机也已形成体系,是任何企业都可以轻松采购的货架产品。更重要的是,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了巨额补贴,使得基本建成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此外,由于电动汽车的特殊性,它可以直接绕过离合器、变速箱等传统汽车的技术壁垒,其开发难度其实比燃油车更低。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度自动化动力电池生产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工厂”现在还有一个优势,恰逢5G网络全面部署,车联网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这给了通信和电子行业企业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们擅长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很多传统汽车巨头所不具备的。

但是,在谈完优势和机遇之后,劣势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产业地位短板。

在大众、通用、丰田、戴姆勒等传统车企长期占据旧位,特斯拉、蔚来等新生力量抢占改革新跑道的背景下,连苹果都难以“破土而出”,更别说小米了。苹果在真正的底层技术(如5G、基带R&D、集成)上不如华为,小米在2015年之前几乎没有技术专利。此外,在造车经验等方面也有明显劣势,甚至OEM可能n……能够保证智能电动车这个新物种将无可挑剔——毕竟特斯拉车辆的诸多事故和隐患足以让新能源迷们头疼。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虽然品牌知名度很高,但连续的严重事故也是特斯拉的诸多“特色”之一。

其次,汽车技术和制造与消费电子有很大不同。私家车的寿命通常达到十年以上,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整个生命周期内驾乘人员的安全。它是一种受欢迎的消费产品,对可靠性和工作条件稳定性的要求最高。

仅以所需芯片为例。2008年9月1日,在Micro Device主办的第五届信任论坛上,电装发布了汽车用半导体和消费电子用半导体的比较标准,该标准至今仍然适用。从该标准可以看出,汽车级半导体的质量需要在以下工作条件下保证20年:温度-40~175(200)度,湿度95%,剧烈振动50G,静电15 ~ 25kV,不良率仅为1ppm(百万分之一)。相比之下,消费电子半导体的不良率只放宽到200ppm,比如防震标准只要求5 g,以此类推,包括车身制造技术、车载电子等各个方面,手机巨头们会发现,自己产品的耐热、抗震等诉求远非自家好的消费电子可比,“隔行如隔山”的冰冷现实可能会让手机巨头们束手无策。小米要造车了。2021年2月下旬,“Reebs”再次被“造车丑闻”所困扰。

为什么说“再一次”?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从2014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小米造车”的新闻就会传遍网络。或许业内忘记了,2020年底,有传言称小米和比亚迪将联手打造84999元的清悦S1电动车,但很快被两家公司否认。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2020年6月28日,这张发布在小米商城微博官方号上的海报也引起了热议。很快证明,那次“造”的其实是一辆遥控吉姆尼玩具车...

每次“小米造车”横行,自媒体都有上千人,但这次威胁特别大。各种文章逐字逐句分析小米官方声明,就像刘看红楼梦一样。甚至还有人模仿小米手机的语气打广告:“只要19999元,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小米必须造车——而且不只是小米。即使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国内任何一个有点上进心,现金流相对充裕的信息、电子、新能源行业的头部企业不去琢磨造车,都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但即使是门槛相对较低的入门级电动车,在造车2.0新浪潮的时代,也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雷军进化成“雷布斯”已经成功了一半,但要想再次成为“雷斯克”,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手机瓶颈,汽车野心

本来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更接近前沿的ICT技术,而汽车作为机械钢铁制造的代表,早已在“底特律破产”的阴云中向硅谷低头。

不过三星集团早就有雷诺三星的盘子了。华为和苹果找到了合作伙伴,以不同的形式造车。现在小米虽然表态暂时不造车,但别忘了说一句“等等看”。手机巨头们纷纷转向“造车”这个看似古老的“蛋糕”——难道是经过多年发酵的味道更加迷人?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苹果什么时候推出iCar?也是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长期跨界的话题。

背后一言难尽,横跨手机和汽车两大行业。

你可能想回忆一下,12年前的2009年,什么手机p……大家都在用吗?是索尼爱立信、诺基亚、三星还是HTC(多普达)?

2009年iPhone才出到第三代,小米公司成立还要一年。当时华为还在集群通信业务上深耕,还没有在智能手机终端上发力。多普达还没有和HTC合并,依然时不时出一个顶级的“机王”。

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742亿部。

但是12年后的今天呢?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逝去的爱情——学生时代给无数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知名手机厂商中,苹果说王,三星还是很强的,但是他们呢?诺基亚消失了,HTC和破产没多大区别。至于索尼爱立信这个给很多同学留下美好印象的品牌,也早已逝去。

12年无线网络从3G发展到5G,智能手机淘汰了功能机。借着这股强劲的东风,的智能移动设备提供商纷纷崛起。但是这种上涨的势头似乎太猛了,以至于在大家都还没缓过来的时候,市场就“突然”饱和了。

自2016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五年下降。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65亿部,2017年为4.4亿部,2018年为3.96亿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3.72亿部和3.08亿部。中国不是唯一倒下的国家。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如果说2020年的巨幅下降是受疫情影响,持续萎缩的趋势摆在眼前。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包括平板电脑等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占据了手机的份额,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产能过剩。因为回到2009年,智能设备需求爆发的时候,全球手机终端包括功能机的总销量是16亿。2019年这个数字是14.86亿,功能机的份额几乎看不到了。市场没有根本性的扩张,只是智能机取代了功能机。

虽然目前大部分智能移动设备都面临5G换代的问题,每年的设备更新需求依然存在,但相比功能机到智能机的世界差异,4G到5G的换代并没有那么迫切。智能移动设备的黄金期已经过去,国内设备商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几年。

单纯依靠和技术上不弱于自己的朋友逛街抢市场份额,或者试图开拓新业务第二春,有问题吗?

那么为什么要选车呢?首先,自然要从行业的市场潜力入手。

中国目前汽车保有量居世界第一。中国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约为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根据美国交通部2019年底的数据,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64亿辆。换句话说,现在中国的汽车比美国多1700万辆,美国有“车轮上的国家”的绰号。

但从“人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汽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仅仅在十年前,拥有一辆私家车似乎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现在...没车好像是问题?

世界银行去年初发布的《全球20个主要国家汽车保有量数据(2019)》显示,根据2018年底的数据,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0.837辆,德国为0.589辆,日本为0.591辆[注: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小排量微型车“轻型自动挡车”]。至于经济规模远不及上述发达国家的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人均汽车保有量也达到了0.433辆和0.373辆。

中国呢?这个表上的数据是0.173(2020年底交管局数据为0.191),排名第17,仅高于印尼(0.087)、尼日利亚(0.064)、印度(0.022)。

尼古拉斯……葛在电影《战争之王》的片头,有这样一段有趣的独白: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另外11个人也有?”-尼古拉斯·凯奇的战争之王

世界上有5.5亿支武器,这意味着每12个人就有一支。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让另外11个人有?

环顾中国的主要城市,普通人看到的是没完没了的交通堵塞。但是在企业的盈利预测中,1000个人中还是有820个人需要买车!诚然,“人人有车”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目前,中国有2亿多辆私家车。如果期待“让每个家庭都有车”的合理目标,那么按照目前中国家庭总数4.52亿(2017年底数据)计算,未来私人乘用车市场的增长空间至少在2.5亿。随着中国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汽车正在成为新的生活用品类别。

拥堵的道路,难以找到停车位等。,实际上反映的只是中国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不足,这的确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但按照中国的惯例,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刺激政府加大投入,解决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有多少人会因为堵车而放弃买车?

小米入“军”,造“雷”车

汽车作为一个百年产业,从来都不是容易跨过去的。

虽然汽车和智能手机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工业产品,但是汽车是很多系统和子系统的集成。一辆民用燃油车通常集成2万个零部件,甚至车上一个总成的产业链长度比整个手机还长。世界上能存活至今的传统车企,都是积累了几十年发展,手握数百项专利技术的巨头。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汽车绝对是现代工业社会迄今为止最复杂精密的大众消费品,而且对制造也非常抵触。单就这一点,除了已经死了的诺基亚功能机,大部分手机都比不上汽车。

当然,新能源+车联网的出现,让整个汽车行业处于百年不遇的变革期。电动车的门槛无形中被拉低了,而这也导致了门口野蛮人的出现——“造车新势力”。

很多人认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和政策的鼓励将为小米造车扫除障碍,而电子通讯和消费电子企业在智能领域的优势更有可能让小米在汽车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那我们不妨做一个SWOT分析。

是的,2020年,电动汽车安装的动力电池数量将达到137GWh,各种EV电机也已经形成体系,是任何企业都可以轻松采购的货架产品。更重要的是,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了巨额补贴,使得基本建成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此外,由于电动汽车的特殊性,它可以直接绕过离合器、变速箱等传统汽车的技术壁垒,其开发难度其实比燃油车更低。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度自动化动力电池生产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工厂”现在还有一个优势,恰逢5G网络全面部署,车联网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这给了通信和电子行业企业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们擅长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很多传统汽车巨头所不具备的。

但是,在谈完优势和机遇之后,劣势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产业地位短板。

在大众、通用、丰田、戴姆勒等传统车企长期占据旧位,特斯拉、蔚来等新生力量抢占改革新跑道的背景下,连苹果都难以“破土而出”,更别说小米了。苹果在真正的底层技术(如5G、基带R&D、集成)上不如华为,小米在2015年之前几乎没有技术专利。此外,在造车经验等方面也有明显劣势,甚至OEM可能n……能够保证智能电动车这个新物种将无可挑剔——毕竟特斯拉车辆的诸多事故和隐患足以让新能源迷们头疼。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

虽然品牌知名度很高,但连续的严重事故也是特斯拉的诸多“特色”之一。

其次,汽车技术和制造与消费电子有很大不同。私家车的寿命通常达到十年以上,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整个生命周期内驾乘人员的安全。它是一种受欢迎的消费产品,对可靠性和工作条件稳定性的要求最高。

仅以所需芯片为例。2008年9月1日,在Micro Device主办的第五届信任论坛上,电装发布了汽车用半导体和消费电子用半导体的比较标准,该标准至今仍然适用。从该标准可以看出,汽车级半导体的质量需要在以下工作条件下保证20年:温度-40~175(200)度,湿度95%,剧烈振动50G,静电15 ~ 25kV,不良率仅为1ppm(百万分之一)。相比之下,消费电子半导体的不良率只放宽到200ppm,比如防震标准只要求5 g,以此类推,包括车身制造技术、车载电子等各个方面,手机巨头们会发现,自己产品的耐热、抗震等诉求远非自家好的消费电子可比,“隔行如隔山”的冰冷现实可能会让手机巨头们束手无策。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6

赛普拉斯生产的某种汽车芯片。虽然在制造工艺上比顶级手机芯片落后几代,但在可靠性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上比不上手机芯片。

第三,渠道玩法差异很大。在这个地方,即使是被视为成功典范的特斯拉,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未来规模放大后,它将面临一个问题。直销虽然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因素,但也放弃了传统经销商发挥的资金蓄水池功能。一旦中国年销量超过50万辆,全球销量超过100万辆,是否能保证永远不会遇到传统车企的库存问题?如果不能将库存控制在较低水平,对现金流的考验将是极其严峻的。就算是特斯拉和苹果,怎么可能安全?

第四,汽车产品的品牌力战略和传播玩法与消费电子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小米比苹果更劣势。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7

苹果的品牌力在智能移动设备行业自然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旦它跨界跑去造车,肯定会有人买?苹果还有这样的不确定性,品牌力远不如苹果的小米...

走性价比路线是很多行业的菜鸟崛起时常用的策略,小米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性价比路线的另一面,也难逃“便宜”的标签。目前“小米”已经稳坐世界知名品牌前五,但在品牌价值上已经很难与苹果甚至三星、华为相提并论。在全球主要智能移动设备提供商中,其毛利率也一直较低。高端机型的推出,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力,智能家电行业的大规模渗透,也没能改变利润低、品牌力低的短板。

别忘了,车里的屌丝已经大规模占领了现有市场。如果小米造一款新的电动车,即使有2-3万元的价格没有“秋山神车”的品牌赋能,销售渠道也不如五菱的下沉级别,为什么能打败五菱洪光MINI EV?这个价位买车的人真的看重小米人机界面的优势吗?有很大概率首选结实耐用的五菱。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8

是……有种感觉,街上的五菱洪光MINI EV似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著名相声艺术家郭德纲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包袱,用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混乱逻辑来调侃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资本市场的残酷真相,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公司的初衷,和它擅长什么,最终如何实现无关。所以制作卡牌的公司最后成了世界闻名的任天堂,擅长制作乐器的雅马哈也是玩摩托车的好手。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一个“为发烧而生”、立足于“做最适合中国人的手机系统”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不仅已经深耕智能家电领域,现在又将目光投向未来的电动汽车,这真的很正常。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9

进入新能源汽车战场有100个理由和好处,但作为一个跨界造车的“手机厂商”,你也可以列出1000个艰难险阻。

如果雷军最终决定基于鸿海技术或其他开放式底盘平台自主研发或造车,其最终成败的关键仍然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消费电子的R&D-制造-销售-品牌体系。

这样的汽车体系一旦没有成功打造,“小米进军”的结果必然是“造车打雷”。

文/茶友饮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登陆《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6

赛普拉斯生产的某种汽车芯片。虽然在制造工艺上比顶级手机芯片落后几代,但在可靠性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上比不上手机芯片。

第三,渠道玩法差异很大。在这个地方,即使是被视为成功典范的特斯拉,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未来规模放大后,它将面临一个问题。直销虽然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因素,但也放弃了传统经销商发挥的资金蓄水池功能。一旦中国年销量超过50万辆,全球销量超过100万辆,是否能保证永远不会遇到传统车企的库存问题?如果不能将库存控制在较低水平,对现金流的考验将是极其严峻的。就算是特斯拉和苹果,怎么可能安全?

第四,汽车产品的品牌力战略和传播玩法与消费电子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小米比苹果更劣势。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7

苹果的品牌力在智能移动设备行业自然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旦它跨界跑去造车,肯定会有人买?苹果还有这样的不确定性,品牌力远不如苹果的小米...

走性价比路线是很多行业的菜鸟崛起时常用的策略,小米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性价比路线的另一面,也难逃“便宜”的标签。目前“小米”已经稳坐世界知名品牌前五,但在品牌价值上已经很难与苹果甚至三星、华为相提并论。在全球主要智能移动设备提供商中,其毛利率也一直较低。高端机型的推出,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力,智能家电行业的大规模渗透,也没能改变利润低、品牌力低的短板。

别忘了,车里的屌丝已经大规模占领了现有市场。如果小米造一款新的电动车,即使有2-3万元的价格没有“秋山神车”的品牌赋能,销售渠道也不如五菱的下沉级别,为什么能打败五菱洪光MINI EV?这个价位买车的人真的看重小米人机界面的优势吗?很有可能,武陵,w……ch坚固耐用,是首选。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8

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街上的五菱洪光MINI EV好像一夜之间就冒出来了,而且越来越多?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著名相声艺术家郭德纲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包袱,用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混乱逻辑来调侃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资本市场的残酷真相,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公司的初衷,和它擅长什么,最终如何实现无关。所以制作卡牌的公司最后成了世界闻名的任天堂,擅长制作乐器的雅马哈也是玩摩托车的好手。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一个“为发烧而生”、立足于“做最适合中国人的手机系统”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不仅已经深耕智能家电领域,现在又将目光投向未来的电动汽车,这真的很正常。

Tesla, Volkswagen, MINI, BYD, Toyota9

进入新能源汽车战场有100个理由和好处,但作为一个跨界造车的“手机厂商”,你也可以列出1000个艰难险阻。

如果雷军最终决定基于鸿海技术或其他开放式底盘平台自主研发或造车,其最终成败的关键仍然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消费电子的R&D-制造-销售-品牌体系。

这样的汽车体系一旦没有成功打造,“小米进军”的结果必然是“造车打雷”。

文/茶友饮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登陆《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标签:特斯拉大众MINI比亚迪丰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NSK与大众开发出大功率单小齿轮EPS 并将在中国工厂生产

盖世汽车讯2019年6月,日本精工株式会社(NSK)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双方转向系统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推动转向系统的创新。

1900/1/1 0:00:00
“摘星”成功,ST力帆离“摘帽”还远吗?

3月2日晚,ST力帆(SH601777)发布公告称,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于3月3日停牌一天,于3月4日起复牌交易。

1900/1/1 0:00:00
抓住全球机遇、布局全能源领域,上汽乘用车前两月热销超14万辆

汽车芯片的“缺口”被不断放大,业内人士预测,汽车芯片短缺可能导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产量损失近100万辆。在此背景下,上汽乘用车12月零售交车超14万辆,同比大幅增长,市占率稳步提升。

1900/1/1 0:00:00
德州仪器发布0级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 尺寸缩小多达30%

2021年3月3日,德州仪器TINASDAQ股票代码:TXN今日推出了一款高度集成的0级无刷直流BLDC电机驱动器,

1900/1/1 0:00:00
特斯拉,印度造?

印度交通部长NitinGadkari近日对路透社表示,如果特斯拉能承诺在印度生产电动汽车,印度政府准备为该公司提供激励措施,以确保在印度的生产成本低于中国。

1900/1/1 0:00:00
传特斯拉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土地交易

有传言称,特斯拉在中国上海超级工厂附近大规模购买土地,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位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扩张速度太快,以至于该公司在此厂的实际增长空间即将用完。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