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想到,滴滴这么快就“翻车”了。7月4日晚,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严重问题。根据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同时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切实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事实上,这一轮被关注的公司不止滴滴一家。继滴滴之后,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对“云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消息。近年来,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一直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国家有关部门不间断的地点名称都涉及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原因是“数据”就像工业时代的“石油”。在过去的世界发展中,太多的战争都是为了石油。在上一个时代,谁掌握了石油,谁就站在了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今天,信息数据已经在公司的竞争中表现出来,掌握大数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要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就要掌握比竞争对手更多更精准的数据。显然,在竞争的压力和利润的诱惑面前,单纯依靠企业和经营者的自控能力是幼稚的。没有严格适用的法律法规,每个公司都有失控的风险...滴滴整改背后:数据安全攻防战有关部门这次对滴滴下架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知名律师、北京市程朗律师事务所主任武峰,知名律师、北京市程朗律师事务所主任武峰此前对汽车预言家表示,根据《民法典》最新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结合其他信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类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生物特征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武峰律师强调,所谓个人信息,实际上是能够识别或者间接识别自然人的信息。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以隐私方面的规定为准;没有规定的,适用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行业分析师表示,根据这一定义,目前所有涉及旅行的企业都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收集和保护,因为它们将不可避免地涉及电话号码和身份信息的收集。资料显示,“滴滴出行”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早在去年11月,滴滴出行就宣布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拥有海量的国内出行用户和导航大数据。这些数据的保护和利用自然成为外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工程师刘致妤告诉汽车预言家,中国经济已经逐渐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数据为核心,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数据基础软件的勒索攻击、非法采集数据、恶意滥用数据、非法获取数据、恶意传播数据和过度留存数据等数据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法规和管理来改善目前智能汽车的数据保护环境。
武峰律师表示,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关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严重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罪。在个人信息正以越来越大的强度和密度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的背景下,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比如被不法人员转卖,成为犯罪的工具;掌握个人信息的企业滥用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经济活动;“溢出”个人信息,并为他人非法“清洗”数据提供便利,等等。非法收集和非法使用个人信息数据,从小的角度看,侵犯了个人信息安全,从大的角度看,扰乱了国家数据管理秩序。“聚焦滴滴事件,现在能得到的信息只是与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有关。对于其他信息,暂时没有可以从侧面完全确认的信息。”事实上,即使没有滴滴事件,聚焦出行领域,数据保护的压力也变得异常突出。
来自汽车行业的专业人士透露,目前智能汽车收集数据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除了车主、司机、乘客、行人等可以推断个人身份、描述个人行为的个人信息。更何况,重要敏感区域的人流、车流数据,包括军事管理区、国防科技等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比国家公布的地图精度更高的测绘数据、汽车充电网络运行数据、道路上车辆类型和流量数据,以及其他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界定的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数据,都可能在智能汽车的采集范围之内。面对消费端的潜在风险,很多消费者和用户还是不太了解,甚至认为自己不是从事重要工作的用户,有些信息是无关紧要的。但从现实环境来看,犯罪分子可以在很多方面反复交叉收集信息,让这些数据相互比较,一旦与其他数据结合,就会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知道一辆车的位置和数据访问,就可以综合识别出很多准确的信息,就像一些业内人士说的那样。
对于智能电动车企业来说,个人数据安全乃至国家敏感信息安全是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课题。现在国家已经行动了,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市场扩张要有底线。衣食住行,在资本眼里都不可能是“优质猎物”。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过剩资本急需寻找优质项目。一方面,第二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利润率低。另一方面,拥有9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面对的是资本大鳄,也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市场。所以互联网和资本起到的作用不大,产业互联网化、金融创新、服务证券化方向成为出路。互联网经济在短时间内给很多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滴滴还是各种生活类app,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对涉及民生的商业模式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以买菜做饭为例。这是大多数家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成千上万的千千人下班后去哪里买食物?复杂的供应链整合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就这样,“蔬果”让资本嗅到了无限商机,社区团购企业应运而生。社区团购头部初创企业大多高买低卖,以小规模的资金轻松“掌控”当地社区生鲜采购等重要民生领域。一旦形成相对垄断,就获得定价权,以期整合供应链后获得高额利润。同理,医疗、教育、衣食住行等消费频率高的重点民生领域……运输都是满足刚需特征的“优质猎物”。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几乎可以算是互联网赋能实体的最早尝试。它起源于拼车这种简单的大众需求,却通过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和精准的算法匹配,赋能了千千千万车主和用户,将以前的一人单车升级为四人一车的高效出行。不仅大大提高了自行车携带的效率,也让城市层面的交通体验有了质的升级。
到目前为止,“滴滴出行,马上出发”几乎是当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出行需求。但即便是滴滴在外界眼中如此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始终无法摆脱“人身安全”“驾驶环境”等多重批评考验。即使是简单的司机和车辆(北京网约车要求“任静京车”,滴滴自报通过率不到30%)也无法完全解决。除了滴滴,几乎所有交通行业的共享做法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近五六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和出行方式的重构,大量所谓的共享出行层出不穷。互联网+里有传统租车平台,如车Inc .、ahead,也有分时租赁平台,如PP租车、绿狗租车。在最初的扩张时期,这些企业依靠资本投入的规模、对行业的野蛮入侵等特征疯狂扩张。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增长率是平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用户数据的活跃度是衡量企业的关键指标。当资本浪潮褪去,共享汽车墓地等后遗症陆续进入人们的视线。曾经被资本和业界都看重的共享出行革命,终于在中国产生了一地鸡毛。
2018年,汽车预言家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当时,中国共有数百家共享汽车服务商,工商注册的类似平台有近千家。几乎每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有本地品牌,原创和山寨混杂在一起。到目前为止,我们会进一步统计还有多少平台还有服务能力。但这几年这个行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风头机构和大部分创业者对这一行缺乏根本的敬畏,风险意识薄弱。我们似乎不能怀疑共享汽车未来的商业空间,但现在也必须认清行业环境。这是一个对各种资源和资金要求很高的创业领域。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跨国车企,也在探索可行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未来,共享是新车的终极商业模式吗?至少现在,大家还没有看到希望和成熟的迹象。新车2.0时代以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造车不是终点。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成熟的共享出行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滴滴出行下架事件让外界再次聚焦其造车业务。因为滴滴下一辆车的冲击和话语权的丧失,所有的新车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2021年,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在市场站稳脚跟后,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造车”已成趋势。无论是国外的苹果、谷歌,还是国内的阿里、百度、华为、小米,如果算上投资,腾讯、美团都在布局。外界聚焦新车亲自造车的希望和目光。互联网公司之上。资料显示,2019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合资成立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持股65%,滴滴持股35%。在汽车后市场板块,滴滴在2016年布局专车服务业务,2019年独立成为小橙专车服务。目前包括小桔车(租车平台)、车养护……nce,二手车,充电加油。
0
到目前为止,出行仍然是滴滴最大的业务支撑点,而这个支撑点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运力。在滴滴此前公布的数据中,滴滴目前的运力更多来自于第三方平台(租赁公司),缺乏对车辆本身的控制,导致其在金融、保险、车辆后市场、充电换电等方面的布局。,但始终难以形成真正的闭环,只能通过握住“交通”来控制车辆。
谁也不会想到,滴滴这么快就“翻车”了。7月4日晚,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严重问题。根据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同时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切实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事实上,这一轮被关注的公司不止滴滴一家。继滴滴之后,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对“云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消息。近年来,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一直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国家有关部门不间断的地点名称都涉及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原因是“数据”就像工业时代的“石油”。在过去的世界发展中,太多的战争都是为了石油。在上一个时代,谁掌握了石油,谁就站在了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今天,信息数据已经在公司的竞争中表现出来,掌握大数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要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就要掌握比竞争对手更多更精准的数据。显然,在竞争的压力和利润的诱惑面前,单纯依靠企业和经营者的自控能力是幼稚的。没有严格适用的法律法规,每个公司都有失控的风险...滴滴整改背后:数据安全攻防战有关部门这次对滴滴下架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知名律师、北京市程朗律师事务所主任武峰,知名律师、北京市程朗律师事务所主任武峰此前对汽车预言家表示,根据《民法典》最新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结合其他信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类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生物特征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武峰律师强调,所谓个人信息,实际上是能够识别或者间接识别自然人的信息。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以隐私方面的规定为准;没有规定的,适用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行业分析师表示,根据这一定义,目前所有涉及旅行的企业都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收集和保护,因为它们将不可避免地涉及电话号码和身份信息的收集。资料显示,“滴滴出行”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早在去年11月,滴滴出行就宣布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拥有海量的国内出行用户和导航大数据。这些数据的保护和利用自然成为外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工程师刘致妤告诉汽车预言家,中国经济已经逐渐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数据为核心,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数据基础软件的勒索攻击、非法采集数据、恶意滥用数据、非法获取数据、恶意传播数据和过度留存数据等数据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法规和管理来改善目前智能汽车的数据保护环境。
武峰律师表示,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关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严重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罪。在个人信息正以越来越大的强度和密度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的背景下,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比如被不法人员转卖,成为犯罪的工具;掌握个人信息的企业滥用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经济活动;“溢出”个人信息,并为他人非法“清洗”数据提供便利,等等。非法收集和非法使用个人信息数据,从小的角度看,侵犯了个人信息安全,从大的角度看,扰乱了国家数据管理秩序。“聚焦滴滴事件,现在能得到的信息只是与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有关。对于其他信息,暂时没有可以从侧面完全确认的信息。”事实上,即使没有滴滴事件,聚焦出行领域,数据保护的压力也变得异常突出。
来自汽车行业的专业人士透露,目前智能汽车收集数据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除了车主、司机、乘客、行人等可以推断个人身份、描述个人行为的个人信息。更何况,重要敏感区域的人流、车流数据,包括军事管理区、国防科技等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比国家公布的地图精度更高的测绘数据、汽车充电网络运行数据、道路上车辆类型和流量数据,以及其他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界定的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数据,都可能在智能汽车的采集范围之内。面对消费端的潜在风险,很多消费者和用户还是不太了解,甚至认为自己不是从事重要工作的用户,有些信息是无关紧要的。但从现实环境来看,犯罪分子可以在很多方面反复交叉收集信息,让这些数据相互比较,一旦与其他数据结合,就会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知道一辆车的位置和数据访问,就可以综合识别出很多准确的信息,就像一些业内人士说的那样。
对于智能电动车企业来说,个人数据安全乃至国家敏感信息安全是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课题。现在国家已经行动了,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市场扩张要有底线。衣食住行,在资本眼里都不可能是“优质猎物”。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过剩资本急需寻找优质项目。一方面,第二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利润率低。另一方面,拥有9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面对的是资本大鳄,也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市场。所以互联网和资本起到的作用不大,产业互联网化、金融创新、服务证券化方向成为出路。互联网经济在短时间内给很多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滴滴还是各种生活类app,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对涉及民生的商业模式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以买菜做饭为例。这是大多数家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成千上万的千千人下班后去哪里买食物?复杂的供应链整合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就这样,“蔬果”让资本嗅到了无限商机,社区团购企业应运而生。社区团购头部初创企业大多高买低卖,以小规模的资金轻松“掌控”当地社区生鲜采购等重要民生领域。一旦形成相对垄断,就获得定价权,以期整合供应链后获得高额利润。同理,医疗、教育、衣食住行等消费频率高的重点民生领域……运输都是满足刚需特征的“优质猎物”。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几乎可以算是互联网赋能实体的最早尝试。它起源于拼车这种简单的大众需求,却通过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和精准的算法匹配,赋能了千千千万车主和用户,将以前的一人单车升级为四人一车的高效出行。不仅大大提高了自行车携带的效率,也让城市层面的交通体验有了质的升级。
到目前为止,“滴滴出行,马上出发”几乎是当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出行需求。但即便是滴滴在外界眼中如此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始终无法摆脱“人身安全”“驾驶环境”等多重批评考验。即使是简单的司机和车辆(北京网约车要求“任静京车”,滴滴自报通过率不到30%)也无法完全解决。除了滴滴,几乎所有交通行业的共享做法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近五六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和出行方式的重构,大量所谓的共享出行层出不穷。互联网+里有传统租车平台,如车Inc .、ahead,也有分时租赁平台,如PP租车、绿狗租车。在最初的扩张时期,这些企业依靠资本投入的规模、对行业的野蛮入侵等特征疯狂扩张。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增长率是平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用户数据的活跃度是衡量企业的关键指标。当资本浪潮褪去,共享汽车墓地等后遗症陆续进入人们的视线。曾经被资本和业界都看重的共享出行革命,终于在中国产生了一地鸡毛。
2018年,汽车预言家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当时,中国共有数百家共享汽车服务商,工商注册的类似平台有近千家。几乎每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有本地品牌,原创和山寨混杂在一起。到目前为止,我们会进一步统计还有多少平台还有服务能力。但这几年这个行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风头机构和大部分创业者对这一行缺乏根本的敬畏,风险意识薄弱。我们似乎不能怀疑共享汽车未来的商业空间,但现在也必须认清行业环境。这是一个对各种资源和资金要求很高的创业领域。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跨国车企,也在探索可行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未来,共享是新车的终极商业模式吗?至少现在,大家还没有看到希望和成熟的迹象。新车2.0时代以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造车不是终点。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成熟的共享出行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滴滴出行下架事件让外界再次聚焦其造车业务。因为滴滴下一辆车的冲击和话语权的丧失,所有的新车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2021年,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在市场站稳脚跟后,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造车”已成趋势。无论是国外的苹果、谷歌,还是国内的阿里、百度、华为、小米,如果算上投资,腾讯、美团都在布局。外界聚焦新车亲自造车的希望和目光。互联网公司之上。资料显示,2019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合资成立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持股65%,滴滴持股35%。在汽车后市场板块,滴滴在2016年布局专车服务业务,2019年独立成为小橙专车服务。目前包括小桔车(租车平台)、车养护……nce,二手车,充电加油。
0
到目前为止,出行仍然是滴滴最大的业务支撑点,而这个支撑点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运力。在滴滴此前公布的数据中,滴滴目前的运力更多来自于第三方平台(租赁公司),缺乏对车辆本身的控制,导致其在金融、保险、车辆后市场、充电换电等方面的布局。,但始终难以形成真正的闭环,只能通过握住“交通”来控制车辆。2
去年11月,经过两年的酝酿,滴滴的定制模式D1出现了,滴滴的最高决策者程维和刘清都为这个新物种站台。在发布会上,程维演讲的PPT中多次出现“成为运营商”的字眼。根据他的描述,2025年,滴滴将普及100万辆D1,并搭载自动驾驶技术;2030年,滴滴定制的汽车甚至会去掉驾驶舱,实现全自动驾驶。在滴滴看来,定制车D1的推出,不仅有助于降低控车成本,也有效连接了滴滴的各项汽车后市场业务。它就像一个智能终端的雏形,聚合了滴滴之前布局的广告、地图、单量配送等能力。可以想象,以滴滴的多业务布局,下一步其所有的C端业务都可以聚合在D1上,从而实现闭环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造车的路径不同,但最终还是和车企殊途同归。滴滴造车只是互联网造车浪潮中的一股,并无新意。此前有不少专家对汽车预测人士表示,滴滴的优势只是在销售和使用上积累了一些资源和经验。单纯从车辆本身来说,滴滴并没有让外界眼前一亮的产品特性。
3
甚至,能有多少创新元素值得追问。对于滴滴来说,寻求比亚迪的代工只是造车的第一步,造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滴滴充其量只能从与比亚迪合作的主机厂了解到造车的流程,但除了向比亚迪输入一些自己的网约车客户信息外,比亚迪基本占据了车辆设计和制造的领先地位。
4
而这可能也是滴滴造车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造车最尴尬的地方——“你挑战不了自己,也看不到改变世界。”就像滴滴出行App,虽然只是下架,不影响正常使用,但是人们已经准备好寻找替代品了;面对滴滴造车,虽然看似有一定的定制市场,但没有人相信亲自造车的滴滴能为汽车做出颠覆性的创造。当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新车2.0时代一场新的博弈在继续。2
去年11月,经过两年的酝酿,滴滴的定制模式D1出现了,滴滴的最高决策者程维和刘清都为这个新物种站台。在发布会上,程维演讲的PPT中多次出现“成为运营商”的字眼。根据他的描述,2025年,滴滴将普及100万辆D1,并搭载自动驾驶技术;2030年,滴滴定制的汽车甚至会去掉驾驶舱,实现全自动驾驶。在滴滴看来,定制车D1的推出,不仅有助于降低控车成本,也有效连接了滴滴的各项汽车后市场业务。它就像一个智能终端的雏形,聚合了滴滴之前布局的广告、地图、单量配送等能力。可以想象,以滴滴的多业务布局,下一步其所有的C端业务都可以聚合在D1上,从而实现闭环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造车的路径不同,但最终还是和车企殊途同归。滴滴造车只是互联网造车浪潮中的一股,并无新意。此前有不少专家对汽车预测人士表示,滴滴的优势只是在销售和使用上积累了一些资源和经验。单纯从车辆本身来说,滴滴并没有让外界眼前一亮的产品特性。
3
甚至,能有多少创新元素值得追问。对于滴滴来说,寻求比亚迪的代工只是造车的第一步,造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滴滴充其量只能从与比亚迪合作的主机厂了解到造车的流程,但除了向比亚迪输入一些自己的网约车客户信息外,比亚迪基本占据了车辆设计和制造的领先地位。
4
而这可能也是滴滴造车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造车最尴尬的地方——“你挑战不了自己,也看不到改变世界。”就像滴滴出行App,虽然只是下架,不影响正常使用,但是人们已经准备好寻找替代品了;面对滴滴造车,虽然看似有一定的定制市场,但没有人相信亲自造车的滴滴能为汽车做出颠覆性的创造。当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新车2.0时代一场新的博弈在继续。
7月2日,吉利汽车港股公告显示,极氪现金作价8亿元人民币收购CEVT(吉利中欧汽车技术中心)100股权,900万元人民币收购浩瀚能源30股权、86亿元人民币增资宁波威睿。
1900/1/1 0:00:00进入7月,车企相继公布半年销量数据,截止7月6日,约20家汽车品牌公布官方数据。
1900/1/1 0:00:00通用汽车一定没料到,自己好不容易在全尺寸卡车领域超越了底特律的老对手福特,却在整体销量上输给了来自东瀛的那家汽车巨头。而且,还是在美国本土,自己的大本营。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7月7日,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和起亚表示将加入一项全球清洁能源计划,并将在2050年前完成向100可再生的过渡。
1900/1/1 0:00:00作者吴迎秋日前,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一句“灵魂”和“躯体”的比喻,在舆论场引出了不小的争议。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7月7日,德国最大的消费者保护组织VZBV对戴姆勒提起了诉讼。该组织称,此举将使奔驰车主更容易获得与柴油排放丑闻相关的赔偿。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