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智能汽车产业城市争夺战,深圳掉队了?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不是其中之一!"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深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知乎上一个百万浏览量的热门问题:“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去深圳工作?”“创新精神”是高赞回答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上面的赞美所说,现实中的深圳不仅孕育了华为、腾讯、平安、恒大、郑伟、DJI、比亚迪等世界级公司,而且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全国第一,智慧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由此看来,深圳的“创新”能力在发展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自动驾驶汽车被誉为人工智能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资本追逐和城市竞争的热点和关键点,但深圳似乎没有赶上智能汽车产业。“这个结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动驾驶测试区作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被很多城市认为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深圳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建设较晚,位于坪山区金莲路的“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区”于2019年正式启用,至今未被授予“国家级”。相比之下,上海、长春、长沙等地的试验区将在2018年前拥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的牌子。深圳未能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的发牌批准,至少可以证明其发展智能汽车产业的“硬件条件”仍有欠缺。第二,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将“国家级车联网试验区”授予天津、无锡、长沙、重庆,深圳未在其列。此外,在住建部和工信部公布的6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中,深圳也跌出榜单。以上种种,似乎都与深圳的创新城市形象形成了反差。深圳的智能汽车行业真的这么不堪吗?深圳智能汽车产业的现实是怎样的?城市正涌向车联网的试点地区。深圳为什么不管?从以上反对深圳智能汽车行业“看空”派的论调中可以看出,深圳似乎并不热衷于一些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民族名牌”,尤其是“国家车联网试验区”,这是业界普遍公认的一块很重的招牌。很多城市都在苦苦争取,深圳却从来没有打过这方面的主意。根本原因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可以自己完成对产业的各种赋能,自然不需要额外的辅助。“国家车联网试验区”之所以被地方政府看重,是因为获奖后,城市在发展智能汽车产业时,可以享受国家层面在产业政策、项目资金、应用、模式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先行先试”抢占竞争高地。这些“福利”一一对应深圳。首先,在“先行先试”方面,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时,深圳被赋予了改革开放和工业经济发展“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如果说“经济特区”要求深圳在“逆境”中找到转机,那么“先行示范区”则要求深圳跳出舒适区,寻找新的增长点。所有创新的基础最终指向深圳灵活的政策体系,尤其是独立的立法权,为智能汽车上路和探索智能汽车商业模式提供了宽松的立法环境。今年以来,有两件大事在政策法规层面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是北京高级自动驾驶示范区在第八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将无人车的车辆编码授予美团、JD.COM、新石器三家头部企业,这是国内首次赋予无人车合法路权。另一个是深圳市人大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属于深圳的一种立法,是用最重要、最高级别的立法权制定的。因此,深圳将成为国内首个以立法形式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城市,其最终颁布将直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从道路测试走向商业化。显然,这样强有力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在“试验区”层面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才有这样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试验区”对于深圳来说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政策一览2018年7月,深圳市政府批复了《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建设方案》。2018年10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首批开放道路目录,成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最长、最宽的城市道路测试场。首批开放道路选择19个围栏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道路总里程约124公里。2018年11月,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进入深圳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3月,坪山区政府发布《2019年坪山智能网联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同月,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宣布投入使用。2020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若干措施》,提出相关项目资助等配套措施,其中最高可达2亿元。2020年8月,《深圳市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将分行业先行开展,包括载人、城市环卫作业、货物装载等特种作业。2020年12月,深圳首个区级智能网联专项扶持政策《深圳市坪山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出台21条措施支持产业发展。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将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在坪山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活动。其次,深圳强大的创新基因和落地能力通过“先行先试”后的模式推广深入骨髓,不需要用试验区的帽子来为自己站台和背书。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处处长李润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先锋”的含义。首先,它不仅是一个技术实验,而且是一个创新……在创建模式、运营、管理、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成熟度,尤其是跨行业整合的难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二是形成一定的生态和规模,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验证,还要面对商业应用,验证整个系统的成熟度。第一,深圳在政策和立法上的优势,上面已经讨论过了;第二点是测试创新技术的落地能力。显然,智能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强大的行政力量来推动其发展速度。深圳的优势在于行业内有华为、比亚迪等久负盛名的头部企业,对技术变现有非常强烈的内在需求。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已经搭载在多款车型上,还有拿出其他品牌的打算;比如BAIC和华为联合研发的新车Alfa S,多项自动驾驶技术的降维应用,一上市就成为爆款;再比如,小康集团的赛勒斯早已成为市场上的咸鱼,但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进入了华为智能评选的名单,一下子就迎来了拯救。深圳的优秀企业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智能汽车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只要找到应用需求,只靠自己就能占领竞争高地。最后,就发展智能汽车产业所需的经济基础而言,深圳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不缺钱的城市之一。说白了,就是不需要通过“试点地区”来争取国家层面对智能汽车项目资金的支持。例如,2020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20条配套政策,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等方面支持深圳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可以惠及整个产业链的政策。深圳拿出真金白银,对产业链不同细分行业、不同场景的资金支持额度从500万起步。为加快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对团队给予全球任务奖励,重点解决前沿技术的工程化、关键零部件的研制等瓶颈,按照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2亿元。放眼中国,只有深圳有能力和勇气花这么多钱发展智能汽车产业,这也是当地政府出台的最高的智能汽车产业财政扶持政策。客观来说,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如何?从上面看来,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似乎不弱,那么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于北京、上海、长沙等高热度城市是什么水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确定的。和深圳的创新能力一样,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第一梯队,深圳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明显不同于其他城市,具有非常鲜明的深圳特色。1.产业生态鲜明。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到底有多强?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有超过1140家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包括“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占全国的22%。其中,68%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从相关企业的绝对数量来看,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在国内是一个几乎不可忽视的城市。但是,深圳的实力在于数量和质量。虽然华为“不造车”,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实力是业界公认的。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一度引发了众多网友和部分业内人士关于华为自动驾驶是否已经超越百度的争论。经过这一战,在自动驾驶领域,其实已经形成了北有北京百度,南有深圳华为的行业竞争格局。我们可以把华为视为深圳智能汽车行业的超级领袖,比腾讯、郑伟、比亚迪、恒大、DJI等巨头都强,在深圳只能比华为逊色。之后还有AutoX、五洲龙、沃特玛、速腾聚创、激光神科技、荣源亓航、梁海科技、深蓝科技等一批行业。深圳在电子信息行业有一个著名的“两小时配套圈”。从华强北到方圆,两个小时的车程内就可以组装生产一部手机所需的200多个部件。来华强北购物的外国人也表示,在硅谷需要两个月组装的400个组件,在华强北一天就能完成。同样,在智能汽车产业的今天,深圳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产业生态活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如果说硅谷的特长在于软件,那么深圳的特长在于硬件。供应链发达的“硬件硅谷”优势,加上瓜的地理位置……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另一重镇周,形成资源互补和生态,使深圳拥有极强的产业配套能力。2.先进的基础设施,5G高密度覆盖为产业创新开辟了道路。深圳丰富的创新土壤不仅有市场层面的良性竞争和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来自于深圳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的超前投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5G网络的铺设,这使得智能汽车行业拥有了创新的技术环境。5G对于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只要知道,早在2019年,深圳就开始积极建设5G产业的应用测试网络,并将智能网联汽车等无人驾驶场景的网络性能验证提到“优先”位置。就在我们还在其他城市苦苦寻找5G信号的时候,深圳已经在2020年8月建成了超过46000个5G基站,实现了全市5G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因此,深圳成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5G基站密度全球第一。这样的技术环境在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在此基础上,深圳建设了大量多功能智能电杆,作为智能联网的重要入口。这些多功能智能杆不仅服务于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还打造了5G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市政等30多个场景。行业整体在向前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创新层出不穷。以激光雷达为例,速腾聚创研发的SOP版激光雷达M1已经陆续拿下全球多个量产车型的定点合作订单。去年12月,M1样品被分批运往北美汽车制造商。3、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务实的产业发展主线我们仔细分析全国智能汽车的发展,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一些城市,政府亲自离开了现场。比如北京建设高水平的自驾示范区,就是北京市政府发起的。当时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北京市经信局和经开区牵头成立了专班。专班人员由市区两级分别派出,并成立部分龙头企业代表,共同协作,协调市内资源在经开区进行尝试性探索。有的城市指定国企成立专门的平台公司,统筹全市工业项目,比如长沙。拥有国企背景的湘江智能,是长沙智能汽车产业的平台公司。长沙所有与智能汽车产业相关的出口,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试验区建设运营、长沙车联网试验区规划筹备、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由香江智能控制。“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不是其中之一!"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深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知乎上一个百万浏览量的热门问题:“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去深圳工作?”“创新精神”是高赞回答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上面的赞美所说,现实中的深圳不仅孕育了华为、腾讯、平安、恒大、郑伟、DJI、比亚迪等世界级公司,而且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全国第一,智慧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由此看来,深圳的“创新”能力在发展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自动驾驶汽车被誉为人工智能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资本追逐和城市竞争的热点和关键点,但深圳似乎没有赶上智能汽车产业。“这个结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动驾驶测试区作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被很多城市认为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深圳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建设较晚,位于坪山区金莲路的“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区”于2019年正式启用,至今未被授予“国家级”。相比之下,上海、长春、长沙等地的试验区将在2018年前拥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的牌子。深圳未能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的发牌批准,至少可以证明其发展智能汽车产业的“硬件条件”仍有欠缺。第二,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将“国家级车联网试验区”授予天津、无锡、长沙、重庆,深圳未在其列。此外,在住建部和工信部公布的6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中,深圳也跌出榜单。以上种种,似乎都与深圳的创新城市形象形成了反差。深圳的智能汽车行业真的这么不堪吗?深圳智能汽车产业的现实是怎样的?城市正涌向车联网的试点地区。深圳为什么不管?从以上反对深圳智能汽车行业“看空”派的论调中可以看出,深圳似乎并不热衷于一些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民族名牌”,尤其是“国家车联网试验区”,这是业界普遍公认的一块很重的招牌。很多城市都在苦苦争取,深圳却从来没有打过这方面的主意。根本原因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可以自己完成对产业的各种赋能,自然不需要额外的辅助。“国家车联网试验区”之所以被地方政府看重,是因为获奖后,城市在发展智能汽车产业时,可以享受国家层面在产业政策、项目资金、应用、模式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先行先试”抢占竞争高地。这些“福利”一一对应深圳。首先,在“先行先试”方面,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时,深圳被赋予了改革开放和工业经济发展“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如果说“经济特区”要求深圳在“逆境”中找到转机,那么“先行示范区”则要求深圳跳出舒适区,寻找新的增长点。所有创新的基础最终指向深圳灵活的政策体系,尤其是独立的立法权,为智能汽车上路和探索智能汽车商业模式提供了宽松的立法环境。今年以来,有两件大事在政策法规层面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是北京高级自动驾驶示范区在第八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将无人车的车辆编码授予美团、JD.COM、新石器三家头部企业,这是国内首次赋予无人车合法路权。另一个是深圳市人大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属于深圳的一种立法,是用最重要、最高级别的立法权制定的。因此,深圳将成为国内首个以立法形式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城市,其最终颁布将直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从道路测试走向商业化。显然,这样强有力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在“试验区”层面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才有这样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试验区”对于深圳来说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政策一览2018年7月,深圳市政府批复了《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建设方案》。2018年10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首批开放道路目录,成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最长、最宽的城市道路测试场。首批开放道路选择19个围栏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道路总里程约124公里。2018年11月,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进入深圳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3月,坪山区政府发布《2019年坪山智能网联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同月,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宣布投入使用。2020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若干措施》,提出相关项目资助等配套措施,其中最高可达2亿元。2020年8月,《深圳市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将分行业先行开展,包括载人、城市环卫作业、货物装载等特种作业。2020年12月,深圳首个区级智能网联专项扶持政策《深圳市坪山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出台21条措施支持产业发展。提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将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在坪山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活动。其次,深圳强大的创新基因和落地能力通过“先行先试”后的模式推广深入骨髓,不需要用试验区的帽子来为自己站台和背书。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处处长李润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先锋”的含义。首先,它不仅是一个技术实验,而且是一个创新……在创建模式、运营、管理、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成熟度,尤其是跨行业整合的难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二是形成一定的生态和规模,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验证,还要面对商业应用,验证整个系统的成熟度。第一,深圳在政策和立法上的优势,上面已经讨论过了;第二点是测试创新技术的落地能力。显然,智能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强大的行政力量来推动其发展速度。深圳的优势在于行业内有华为、比亚迪等久负盛名的头部企业,对技术变现有非常强烈的内在需求。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已经搭载在多款车型上,还有拿出其他品牌的打算;比如BAIC和华为联合研发的新车Alfa S,多项自动驾驶技术的降维应用,一上市就成为爆款;再比如,小康集团的赛勒斯早已成为市场上的咸鱼,但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进入了华为智能评选的名单,一下子就迎来了拯救。深圳的优秀企业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智能汽车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只要找到应用需求,只靠自己就能占领竞争高地。最后,就发展智能汽车产业所需的经济基础而言,深圳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不缺钱的城市之一。说白了,就是不需要通过“试点地区”来争取国家层面对智能汽车项目资金的支持。例如,2020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20条配套政策,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等方面支持深圳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可以惠及整个产业链的政策。深圳拿出真金白银,对产业链不同细分行业、不同场景的资金支持额度从500万起步。为加快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对团队给予全球任务奖励,重点解决前沿技术的工程化、关键零部件的研制等瓶颈,按照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2亿元。放眼中国,只有深圳有能力和勇气花这么多钱发展智能汽车产业,这也是当地政府出台的最高的智能汽车产业财政扶持政策。客观来说,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如何?从上面看来,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似乎不弱,那么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于北京、上海、长沙等高热度城市是什么水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确定的。和深圳的创新能力一样,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第一梯队,深圳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明显不同于其他城市,具有非常鲜明的深圳特色。1.产业生态鲜明。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到底有多强?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有超过1140家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包括“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占全国的22%。其中,68%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从相关企业的绝对数量来看,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在国内是一个几乎不可忽视的城市。但是,深圳的实力在于数量和质量。虽然华为“不造车”,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实力是业界公认的。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一度引发了众多网友和部分业内人士关于华为自动驾驶是否已经超越百度的争论。经过这一战,在自动驾驶领域,其实已经形成了北有北京百度,南有深圳华为的行业竞争格局。我们可以把华为视为深圳智能汽车行业的超级领袖,比腾讯、郑伟、比亚迪、恒大、DJI等巨头都强,在深圳只能比华为逊色。之后还有AutoX、五洲龙、沃特玛、速腾聚创、激光神科技、荣源亓航、梁海科技、深蓝科技等一批行业。深圳在电子信息行业有一个著名的“两小时配套圈”。从华强北到方圆,两个小时的车程内就可以组装生产一部手机所需的200多个部件。来华强北购物的外国人也表示,在硅谷需要两个月组装的400个组件,在华强北一天就能完成。同样,在智能汽车产业的今天,深圳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产业生态活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如果说硅谷的特长在于软件,那么深圳的特长在于硬件。供应链发达的“硬件硅谷”优势,加上瓜的地理位置……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另一重镇周,形成资源互补和生态,使深圳拥有极强的产业配套能力。2.先进的基础设施,5G高密度覆盖为产业创新开辟了道路。深圳丰富的创新土壤不仅有市场层面的良性竞争和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来自于深圳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的超前投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5G网络的铺设,这使得智能汽车行业拥有了创新的技术环境。5G对于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只要知道,早在2019年,深圳就开始积极建设5G产业的应用测试网络,并将智能网联汽车等无人驾驶场景的网络性能验证提到“优先”位置。就在我们还在其他城市苦苦寻找5G信号的时候,深圳已经在2020年8月建成了超过46000个5G基站,实现了全市5G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因此,深圳成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5G基站密度全球第一。这样的技术环境在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在此基础上,深圳建设了大量多功能智能电杆,作为智能联网的重要入口。这些多功能智能杆不仅服务于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还打造了5G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市政等30多个场景。行业整体在向前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创新层出不穷。以激光雷达为例,速腾聚创研发的SOP版激光雷达M1已经陆续拿下全球多个量产车型的定点合作订单。去年12月,M1样品被分批运往北美汽车制造商。3、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务实的产业发展主线我们仔细分析全国智能汽车的发展,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一些城市,政府亲自离开了现场。比如北京建设高水平的自驾示范区,就是北京市政府发起的。当时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北京市经信局和经开区牵头成立了专班。专班人员由市区两级分别派出,并成立部分龙头企业代表,共同协作,协调市内资源在经开区进行尝试性探索。有的城市指定国企成立专门的平台公司,统筹全市工业项目,比如长沙。拥有国企背景的湘江智能,是长沙智能汽车产业的平台公司。长沙所有与智能汽车产业相关的出口,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试验区建设运营、长沙车联网试验区规划筹备、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由香江智能控制。但是,深圳不一样。作为深圳唯一的测试平台,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的运营主体是深圳未来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深圳智联”),由深圳市发改委直属的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和同济大学共同发起,成员还包括华为、比亚迪等产业链企业。深圳智联与其他国家级平台相比,特点是在深圳市发改委领导下成立,直接面向行业。同时,深圳智联作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是中立公正的第三方社会组织。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乏力的问题,深圳表明其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计划,而是一锤子买卖的务实思维。于是中兴、华为、腾讯等ICT头部企业;比亚迪、凯沃汽车等整车企业;速腾聚创、激光神科技等激光雷达企业;AutoX、荣源亓航、轻舟智航等自动驾驶高科技企业;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深圳凸凹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凸凹创新中心”),以市场引导的方式全面承担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调和重大科技配套项目推进任务,同时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仍然存在不足和隐患。上面的很多讨论都说明了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是占优的,似乎只要一步一步走,就一定能保持领先。然而,在深圳工业一片大好景象的背后,仍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短板。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隐患甚至绊脚石。第一,我们注意到目前深圳只有一个金联路封闭试验区,试验区整体规模有限,总长只有2.6公里。同时,由于试验区由现有市政道路(金莲路-聚青路-金汇路-芦田路)改造而成,也意味着其不再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作为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的前提条件,测试区域能够模拟的场景越多,就越能促进技术研发的进步。在这方面,深圳有天然的短板。虽然按照深圳智联的规划,环境园的开放/半开放测试区和封闭测试区将分别在今年建成开放,但整体来看,与内地部分二线城市相比,深圳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是一场超级长跑比赛,极大地考验着参与者的决心和毅力。从深圳市政府的角度,如何评价试验区对产业发展的价值,短期效果不达预期时如何处理?毕竟深圳超高的房价和活跃的房地产经济的诱惑力太强了。与其在试验区“闲置”大片土地,不如用来开发房地产更快赚钱。其次,深圳通过深圳智联和凸凹创新中心这两个“非政府组织”,以纯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这个没问题,但是考虑到深圳的超级企业过于集中,如何分配行业资源需要智慧。比如深圳智联运营的金联路封闭测试区,可以看作是深圳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深圳智联本身就立下了“立足坪山,围绕深圳,辐射大湾区,乃至覆盖全国,具有深圳/湾区特色的第三方测试服务机构”的远大志向。深圳智联成立于2019年9月。截至2020年底,金联路封闭测试区已为16家企业提供测试服务,累计测试里程超过23000公里,其中3家获得深圳路测牌照。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涌入智能汽车赛道,届时对R&D和测试的需求也会更多。如果说深圳试验区规模小的现实关系到深圳产业快速发展的未来,那么问题来了,深圳所有试验区能否承载所有这些试验需求?在纯市场化的导向下,像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肯定会有更大比例的测试需求。如果按照“按需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原则配置试验区的资源,会给腰尾企业留下多少机会?在上述问题有明确答案之前,我们需要提醒大家,深圳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部分公共资源已经成为巨头企业的“私有财产”。第三,虽然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但是否……产业联盟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如深智联、凸凹创新中心等,可以有效发挥“连接”作用。特别是产业生态的结构是否真的如预期,所有生态企业通过良性的市场竞争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还是产业联盟由少数有实力的企业主导,以自己为中心围绕其进行业务布局。并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好。有些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特性,比如云计算,比如芯片;只是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智能汽车行业,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参考来源:中国汽车报:《聚会!创新!探索!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繁荣《车联网世界》:《杨东龙:无人驾驶进入商业深水区,深圳这次是认真的!其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受益!深圳出台补贴措施,最高可达2亿元。深圳发布:体验自驾深圳市民的机会。老板戴彤:极客和管家:深圳为什么成功?深圳共青团: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深圳5G城市覆盖新华网:北京高水平自动驾驶示范区:试水智能网联汽车运营新浪财经:许小年: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没有之一。深圳商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从“五大战略定位”看未来的城市中国城市中心:“深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洗衣科技:《北京高水平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及应用场景概述》雷然而,深圳不一样。作为深圳唯一的测试平台,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的运营主体是深圳未来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深圳智联”),由深圳市发改委直属的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和同济大学共同发起,成员还包括华为、比亚迪等产业链企业。深圳智联与其他国家级平台相比,特点是在深圳市发改委领导下成立,直接面向行业。同时,深圳智联作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是中立公正的第三方社会组织。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乏力的问题,深圳表明其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计划,而是一锤子买卖的务实思维。于是中兴、华为、腾讯等ICT头部企业;比亚迪、凯沃汽车等整车企业;速腾聚创、激光神科技等激光雷达企业;AutoX、荣源亓航、轻舟智航等自动驾驶高科技企业;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深圳凸凹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凸凹创新中心”),以市场引导的方式全面承担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调和重大科技配套项目推进任务,同时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仍然存在不足和隐患。上面的很多讨论都说明了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是占优的,似乎只要一步一步走,就一定能保持领先。然而,在深圳工业一片大好景象的背后,仍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短板。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隐患甚至绊脚石。第一,我们注意到目前深圳只有一个金联路封闭试验区,试验区整体规模有限,总长只有2.6公里。同时,由于试验区由现有市政道路(金莲路-聚青路-金汇路-芦田路)改造而成,也意味着其不再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作为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的前提条件,测试区域能够模拟的场景越多,就越能促进技术研发的进步。在这方面,深圳有天然的短板。虽然按照深圳智联的规划,环境园的开放/半开放测试区和封闭测试区将分别在今年建成开放,但整体来看,与内地部分二线城市相比,深圳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是一场超级长跑比赛,极大地考验着参与者的决心和毅力。从深圳市政府的角度,如何评价试验区对产业发展的价值,短期效果不达预期时如何处理?毕竟深圳超高的房价和活跃的房地产经济的诱惑力太强了。与其在试验区“闲置”大片土地,不如用来开发房地产更快赚钱。其次,深圳通过深圳智联和凸凹创新中心这两个“非政府组织”,以纯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这个没问题,但是考虑到深圳的超级企业过于集中,如何分配行业资源需要智慧。比如深圳智联运营的金联路封闭测试区,可以看作是深圳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深圳智联本身就立下了“立足坪山,围绕深圳,辐射大湾区,乃至覆盖全国,具有深圳/湾区特色的第三方测试服务机构”的远大志向。深圳智联成立于2019年9月。截至2020年底,金联路封闭测试区已为16家企业提供测试服务,累计测试里程超过23000公里,其中3家获得深圳路测牌照。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涌入智能汽车赛道,届时对R&D和测试的需求也会更多。如果说深圳试验区规模小的现实关系到深圳产业快速发展的未来,那么问题来了,深圳所有试验区能否承载所有这些试验需求?在纯市场化的导向下,像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肯定会有更大比例的测试需求。如果按照“按需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原则配置试验区的资源,会给腰尾企业留下多少机会?在上述问题有明确答案之前,我们需要提醒大家,深圳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部分公共资源已经成为巨头企业的“私有财产”。第三,虽然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但是否……产业联盟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如深智联、凸凹创新中心等,可以有效发挥“连接”作用。特别是产业生态的结构是否真的如预期,所有生态企业通过良性的市场竞争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还是产业联盟由少数有实力的企业主导,以自己为中心围绕其进行业务布局。并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好。有些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特性,比如云计算,比如芯片;只是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智能汽车行业,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参考来源:中国汽车报:《聚会!创新!探索!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繁荣《车联网世界》:《杨东龙:无人驾驶进入商业深水区,深圳这次是认真的!其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受益!深圳出台补贴措施,最高可达2亿元。深圳发布:体验自驾深圳市民的机会。老板戴彤:极客和管家:深圳为什么成功?深圳共青团: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深圳5G城市覆盖新华网:北京高水平自动驾驶示范区:试水智能网联汽车运营新浪财经:许小年: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没有之一。深圳商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从“五大战略定位”看未来的城市中国城市中心:“深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洗衣科技:《北京高水平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及应用场景概述》雷

标签:北京比亚迪速腾皇冠开沃汽车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何小鹏再次敲钟:下阶段还得再花300亿

来源:小鹏汽车7月7日,小鹏汽车以“双重一级上市”的方式登陆港股,在香港和广州同步举行了上市仪式,小鹏汽车的高管团队及投资人悉数到场。

1900/1/1 0:00:00
EV晨报 | 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小鹏汽车登陆联交所;华为与大众达成专利许可协议

1、部: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1据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9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

1900/1/1 0:00:00
滴滴只不过是拉开帷幕

大名在整个情报行业内如雷贯耳,却每每于大庭广众之下拥着美人招摇过市的詹姆士邦德;统帅一支精英特工小队,且本人对密室潜入如痴如醉的伊森亨特。许多人对情报工作的第一印象,莫过于此。

1900/1/1 0:00:00
公开拒绝华为:上汽董事长的「小心思」与「大底气」

自涉足智能汽车圈以来,华为已然成为这条赛道上的当红炸子鸡之一,至少从声量上来看的确如此。甫一出道,华为结交的三位好友:北汽、广汽、长安,无论是从资本层、亦或是舆论侧,均收获了不少关注度。

1900/1/1 0:00:00
钟师观察 | 路虎?卫士可让越野车越玩越雅

分享玩越野车始终是一种驾驶者情感、心理需求的释放,可谓从物质基础上升到精神需求的表征,贴上商业标签后便是升华到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和品味时尚之空域。

1900/1/1 0:00:00
零部件企业巨额押注中国市场,上半年新投建项目金额超两千亿

尽管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挣钱不易,尤其在遭遇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后续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之后,甚至屡屡和“缺钱”二字挂勾,但即便如此,对于中国市场,他们仍然很舍得花钱。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