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公开拒绝华为:上汽董事长的「小心思」与「大底气」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进入智能汽车圈以来,华为已经成为这条赛道上最受欢迎的炸鸡之一,至少在音量上是这样。华为一亮相,它的三个朋友BAIC、广汽和长安就获得了资本和舆论的高度关注。然而,并不是每个OEM都愿意这样做。SAIC董事长陈虹近日公开表示:SAIC很难接受单一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肉体’,我们接受不了。这一言论也让SAIC瞬间被拉到舆论漩涡的中心,各种认可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接踵而至。在新智家看来,也许令人惊讶的SAIC是无意中说出的,但却是深思熟虑的行业共识。在说行业要做什么之前,先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当面对记者提问时,SAIC董事长本可以机智地绕过华为,避免谈论此事。毕竟如果处理敏感话题不慎,会让公司卷入舆论漩涡。这也许就是SAIC的气质。就像之前一样,奥迪母公司大众在未与国内合资企业沟通的情况下发布敏感消息,受此影响的企业大多保持沉默。在与奥迪谈判的案例中,SAIC第一次公开指责大众是错误的。回到正题。“SAIC的思维也是整车企业的共同思维。要实现发展,以我为主,独立自强是必然选择。”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立即认同了SAIC董事长的真实感受。在当前全球汽车工业改革中,独立自强尤为重要。比如之前的极速福克斯Alpha S华为HI版发布会,本该成为主角的北汽极速福克斯就成了供应商华为的陪衬。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音量,华为都占据了整场发布会的C位。这样的新车发布会并不多见。当然,选择北极狐有着极其现实的考虑。目前很多传统主机厂都在强调智能化和网络化。但是他们精于整车集成,对软件的了解非常有限或者没有。同时,传统汽车企业的R&D投资非常有限,在汽车销量大的背景下,需要支持长期的R&D投资。换句话说,传统汽车企业在创新科技公司的参与下,可以做更多的感知和决策工作。另一方面,即使很多代工产品相对合格,但品牌势能不足。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一个新的模式再好的表现,在消费者层面品牌认知度不足的情况下,也很难打开市场。于是,很多传统主机厂与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合作,获取品牌话语权。换句话说,在你追我赶的千军万马中,留个活路还是杀出一条血路。但残酷的是:在华为,这场仗赢了最好,输了也不心疼。毕竟,狐狸只是伙伴之一;对于极狐来说,和华为的合作一定是成功的,因为这是它对未来最大的注。换句话说,对于某些厂商来说,华为是一流的供应商;对于极狐来说,华为是贴牌卖车的一方。抱华为大腿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孤注一掷的博弈:要么皆大欢喜,双方利益共享,互相促进发展,要么华为深度捆绑合作,甚至PUA——后者是很多车企无法接受的。总之,合作可以,深度绑定不可以;可以要钱,但是不能死。极狐与华为的反向合作,可能是业界对华为怀疑和警惕的开始。此前,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青曾公开表示,合作车辆采集的资料和华为核心算法处理的数据将归华为所有。要知道,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会赋予智能汽车独特的“灵魂”。其中,数据将成为车企的核心资产。首先,未来会有大量的身体传感器,信息安全必然成为消费者最核心的担忧。在安装在车身上的各种传感器中,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和传输着行驶过程中采集的海量地理环境数据、生物信息、个人出行轨迹等信息。如果这些数据不受车企控制,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网络攻击,不仅会危及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其次,在客户服务方面,原始设备制造商缺乏数据或无法提供多种服务。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数据,主机厂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推出个性化服务。此外,各种数据的收集也是主机厂提升智能化水平的途径之一。在未来技术壁垒被攻克,服务为王的时代,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独特的竞争力并非不可能。这一点也正在成为行业共识。更重要的是,华为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交钥匙方案和硬件配置,对车企来说并不好。失去整车控制权的主机厂将无法协调不同厂家提供的ECU和软件。如果这样深度合作,车企将失去对数据的控制,或者在未来战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外多家OEM厂商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提升软件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SAIC的自信是OEM厂商中的佼佼者,而SAIC第一个跳出来捅破这个“马蜂窝”,或者说它有它的自信。首先,就市场规模而言,SAIC表现出色。根据SAIC今年1月发布的公告,SAIC去年汽车销量达到56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列。良好的汽车销售为SAIC带来了大量的营业收入。根据SAIC的年报,去年SAIC的营业总收入为7421.32亿元。其次,SAIC拥有大量资源。此前,在R Auto推出的新车型中,获得了众多知名供应商的首款产品支持。在这款车的发布会上,SAIC还收到了来自三家供应商首席执行官的视频祝福。这种待遇在之前的新车发布会上并不多见,关系可见一斑。第三,SAIC的子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各种支持。2014年,陈虹正式出任SAIC董事长,计划将SAIC打造成为创新型制造企业。为此,this end系统成立了前瞻性技术研究部、技术管理部、信息战略与系统支持部、战略研究与知识信息中心。其中前瞻技术研究部主要负责新能源、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汽车未来主流技术的研发。目前,SAIC已经在云计算、车载系统、高精度地图、智能驾驶硬件和软件平台方面建立了子公司。在最近的股东大会上,SAIC副总裁祖思杰表示,未来三年将逐步分拆部分子公司上市,如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何洁科技、高清地图企业海庭、核心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联创汽车电子。通过多年与连横企业的合作,SAIC积累了很多技术。SAIC总裁王晓秋曾经说过,一个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而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SAIC选择在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领域投资相关企业。在固态电池方面,SAIC先后投资了美国头部电池公司QuantumScape和SolidEnergy,以及国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Lim……艾德和陶青;在自动驾驶方面,SAIC在今年3月投资了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成为除创始团队之外的最大股东。双方在云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开发智能驾驶算法,共享成果;在芯片方面,SAIC投资了地平线、黑芝麻、陈静半导体、置信半导体等十几家芯片设计公司。其子公司联创电子也在与华为、英伟达、Mobileye、TTTech等合作。,试图打造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此外,SAIC还与阿里、OPPO等合作。拓展互联网生态合作,与腾讯在网络信息安全、互联网内容生态等领域展开合作。截至目前,SAIC金融投资业务整体管理规模已超过400亿元。满意的销量,充足的资金,相对完整的技术储备,这些都是SAIC拒绝整体解决方案的原因。华为布局的猜测华为之前多次打脸,在坚称不会造车后,依然没能说服大家。很多人怀疑,华为可能违背了“绝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绝不做手机”、“绝不做家电”的承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智家,华为造车还是有可能的:三年之内,华为在智能汽车市场会有一定的话语权,华为会继续保持现有战略;三年之内,华为在智能汽车市场的话语权会更少,华为会亲自造车。有了华为的技术积累,现在可以进入制造智能汽车的战场。华为强调三年不造车,还是华为考虑休养生息。受芯片禁令影响,华为的很多业务都受到了重创,华为也多次表示,只想活过2021年。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需要稳定基础ICT业务,不敢贸然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全新的汽车行业。通过推动ICT技术与智能汽车的融合,华为不仅可以巩固成本,还可以为华为创造新的营收机会,为在最困难的时期继续行驶添加燃料。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需要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快速学习行业知识,储备智能汽车的技术和经验。按照苏静此前的说法,在华为与车企以整体解决方案形式的合作中,如果车身中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是经过华为核心算法处理的,那么这些数据就属于华为的知识产权。换句话说,华为虽然不生产智能汽车,但通过合作,仍然可以收集包括道路环境数据在内的海量数据。这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华为也可以根据合作车辆收集的数据,为其研发智能汽车做准备。另一方面,“华为智选”是华为深入造车的体现。“华为内部”方面,少量华为参与整车设计和研发,并提供零部件;在“华为智选”方面,华为不仅深度参与整车设计和研发,还提供大量零部件。入选“华为智选”的机型也可以在华为强大的销售链中销售。“华为智选”可以看作是华为造车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可以为华为积累卖车经验,完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在两条线并行的运作下,华为可以收集迭代智能汽车所需的数据,同时也可以获得整车制造和销售的经验,为自己的下一辆车做准备。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已经并入华为消费者业务,各部门负责人都是22级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高度的资源倾斜和豪华的管理团队,显示了华为对BU这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高度重视,对其突破寒冬寄予厚望。而这关键的三年,还是华为决定是否做智能汽车的观察期。入场较早,行业未完全开放,收入较少,也会对自身业务造成冲击;进入晚了,华为可能会错过早期的红利。三年,也许刚刚好。智能汽车时代,低技术门槛吸引大量企业加入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各种软硬件产品。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公司的产品,可以替代华为大部分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随着新产品的成熟和量产,在行业巨头出现之前,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也意味着产品的利润也会降低。DJI和其他新的竞争对手将加入一级阵营,这也将是华为走向零部件巨头的一大挑战。此外,软硬件自主设计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车企逐渐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在三年的市场发展中,华为的产品能否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占据一定的行业地位,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华为,能够在智能手机行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营收足以支撑华为的持续发展,华为或许能够如其所言“专注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即使发展不如预期,经过三年的调整和恢复,华为也度过了危险期。华为给华为汽车找个“体”不难;三年的行业磨砺也为华为造车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和经验。三年后是否亲自造车,华为可以从中获利。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SAIC和华为之间没有对错之分。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商业公司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方式无可厚非。SAIC之声也透露了业内对华为合作模式的另一种态度。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利,对行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也不可或缺。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尝试探索一个更加立体的SAIC和华为对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度思考。当行业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谎言也会变成事实。来源:[1]蛋疼科技。“深度|对华为说不,SAIC的信心在哪里?Https://mp.weixin.qq.com/s/ErVSuwFaEr75Y0icOsRllg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进入智能汽车圈以来,华为已经成为这条赛道上最受欢迎的炸鸡之一,至少在音量上是这样。华为一亮相,它的三个朋友BAIC、广汽和长安就获得了资本和舆论的高度关注。然而,并不是每个OEM都愿意这样做。SAIC董事长陈虹近日公开表示:SAIC很难接受单一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肉体’,我们接受不了。这一言论也让SAIC瞬间被拉到舆论漩涡的中心,各种认可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接踵而至。在新智家看来,也许令人惊讶的SAIC是无意中说出的,但却是深思熟虑的行业共识。在说行业要做什么之前,先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当面对记者提问时,SAIC董事长本可以机智地绕过华为,避免谈论此事。毕竟如果处理敏感话题不慎,会让公司卷入舆论漩涡。这也许就是SAIC的气质。就像之前一样,奥迪母公司大众在未与国内合资企业沟通的情况下发布敏感消息,受此影响的企业大多保持沉默。在与奥迪谈判的案例中,SAIC第一次公开指责大众是错误的。回到正题。”SAIC的思维也是整车企业的共同思维。要实现发展,以我为主,独立自强是必然选择。”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立即认同了SAIC董事长的真实感受。在当前全球汽车工业改革中,独立自强尤为重要。比如之前的极速福克斯Alpha S华为HI版发布会,本该成为主角的北汽极速福克斯就成了供应商华为的陪衬。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音量,华为都占据了整场发布会的C位。这样的新车发布会并不多见。当然,选择北极狐有着极其现实的考虑。目前很多传统主机厂都在强调智能化和网络化。但是他们精于整车集成,对软件的了解非常有限或者没有。同时,传统汽车企业的R&D投资非常有限,在汽车销量大的背景下,需要支持长期的R&D投资。换句话说,传统汽车企业在创新科技公司的参与下,可以做更多的感知和决策工作。另一方面,即使很多代工产品相对合格,但品牌势能不足。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一个新的模式再好的表现,在消费者层面品牌认知度不足的情况下,也很难打开市场。于是,很多传统主机厂与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合作,获取品牌话语权。换句话说,在你追我赶的千军万马中,留个活路还是杀出一条血路。但残酷的是:在华为,这场仗赢了最好,输了也不心疼。毕竟,狐狸只是伙伴之一;对于极狐来说,和华为的合作一定是成功的,因为这是它对未来最大的注。换句话说,对于某些厂商来说,华为是一流的供应商;对于极狐来说,华为是贴牌卖车的一方。抱华为大腿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孤注一掷的博弈:要么皆大欢喜,双方利益共享,互相促进发展,要么华为深度捆绑合作,甚至PUA——后者是很多车企无法接受的。总之,合作可以,深度绑定不可以;可以要钱,但是不能死。极狐与华为的反向合作,可能是业界对华为怀疑和警惕的开始。此前,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青曾公开表示,合作车辆采集的资料和华为核心算法处理的数据将归华为所有。要知道,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会赋予智能汽车独特的“灵魂”。其中,数据将成为车企的核心资产。首先,未来会有大量的身体传感器,信息安全必然成为消费者最核心的担忧。在安装在车身上的各种传感器中,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和传输着行驶过程中采集的海量地理环境数据、生物信息、个人出行轨迹等信息。如果这些数据不受车企控制,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网络攻击,不仅会危及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其次,在客户服务方面,原始设备制造商缺乏数据或无法提供多种服务。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数据,主机厂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推出个性化服务。此外,各种数据的收集也是主机厂提升智能化水平的途径之一。在未来技术壁垒被攻克,服务为王的时代,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独特的竞争力并非不可能。这一点也正在成为行业共识。更重要的是,华为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交钥匙方案和硬件配置,对车企来说并不好。失去整车控制权的主机厂将无法协调不同厂家提供的ECU和软件。如果这样深度合作,车企将失去对数据的控制,或者在未来战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外多家OEM厂商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提升软件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SAIC的自信是OEM厂商中的佼佼者,而SAIC第一个跳出来捅破这个“马蜂窝”,或者说它有它的自信。首先,就市场规模而言,SAIC表现出色。根据SAIC今年1月发布的公告,SAIC去年汽车销量达到56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列。良好的汽车销售为SAIC带来了大量的营业收入。根据SAIC的年报,去年SAIC的营业总收入为7421.32亿元。其次,SAIC拥有大量资源。此前,在R Auto推出的新车型中,获得了众多知名供应商的首款产品支持。在这款车的发布会上,SAIC还收到了来自三家供应商首席执行官的视频祝福。这种待遇在之前的新车发布会上并不多见,关系可见一斑。第三,SAIC的子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各种支持。2014年,陈虹正式出任SAIC董事长,计划将SAIC打造成为创新型制造企业。为此,this end系统成立了前瞻性技术研究部、技术管理部、信息战略与系统支持部、战略研究与知识信息中心。其中前瞻技术研究部主要负责新能源、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汽车未来主流技术的研发。目前,SAIC已经在云计算、车载系统、高精度地图、智能驾驶硬件和软件平台方面建立了子公司。在最近的股东大会上,SAIC副总裁祖思杰表示,未来三年将逐步分拆部分子公司上市,如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何洁科技、高清地图企业海庭、核心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联创汽车电子。通过多年与连横企业的合作,SAIC积累了很多技术。SAIC总裁王晓秋曾经说过,一个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而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SAIC选择在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领域投资相关企业。在固态电池方面,SAIC先后投资了美国头部电池公司QuantumScape和SolidEnergy,以及国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Lim……艾德和陶青;在自动驾驶方面,SAIC在今年3月投资了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成为除创始团队之外的最大股东。双方在云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开发智能驾驶算法,共享成果;在芯片方面,SAIC投资了地平线、黑芝麻、陈静半导体、置信半导体等十几家芯片设计公司。其子公司联创电子也在与华为、英伟达、Mobileye、TTTech等合作。,试图打造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此外,SAIC还与阿里、OPPO等合作。拓展互联网生态合作,与腾讯在网络信息安全、互联网内容生态等领域展开合作。截至目前,SAIC金融投资业务整体管理规模已超过400亿元。满意的销量,充足的资金,相对完整的技术储备,这些都是SAIC拒绝整体解决方案的原因。华为布局的猜测华为之前多次打脸,在坚称不会造车后,依然没能说服大家。很多人怀疑,华为可能违背了“绝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绝不做手机”、“绝不做家电”的承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智家,华为造车还是有可能的:三年之内,华为在智能汽车市场会有一定的话语权,华为会继续保持现有战略;三年之内,华为在智能汽车市场的话语权会更少,华为会亲自造车。有了华为的技术积累,现在可以进入制造智能汽车的战场。华为强调三年不造车,还是华为考虑休养生息。受芯片禁令影响,华为的很多业务都受到了重创,华为也多次表示,只想活过2021年。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需要稳定基础ICT业务,不敢贸然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全新的汽车行业。通过推动ICT技术与智能汽车的融合,华为不仅可以巩固成本,还可以为华为创造新的营收机会,为在最困难的时期继续行驶添加燃料。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需要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快速学习行业知识,储备智能汽车的技术和经验。按照苏静此前的说法,在华为与车企以整体解决方案形式的合作中,如果车身中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是经过华为核心算法处理的,那么这些数据就属于华为的知识产权。换句话说,华为虽然不生产智能汽车,但通过合作,仍然可以收集包括道路环境数据在内的海量数据。这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华为也可以根据合作车辆收集的数据,为其研发智能汽车做准备。另一方面,“华为智选”是华为深入造车的体现。“华为内部”方面,少量华为参与整车设计和研发,并提供零部件;在“华为智选”方面,华为不仅深度参与整车设计和研发,还提供大量零部件。入选“华为智选”的机型也可以在华为强大的销售链中销售。“华为智选”可以看作是华为造车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可以为华为积累卖车经验,完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在两条线并行的运作下,华为可以收集迭代智能汽车所需的数据,同时也可以获得整车制造和销售的经验,为自己的下一辆车做准备。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已经并入华为消费者业务,各部门负责人都是22级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高度的资源倾斜和豪华的管理团队,显示了华为对BU这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高度重视,对其突破寒冬寄予厚望。而这关键的三年,还是华为决定是否做智能汽车的观察期。入场较早,行业未完全开放,收入较少,也会对自身业务造成冲击;进入晚了,华为可能会错过早期的红利。三年,也许刚刚好。智能汽车时代,低技术门槛吸引大量企业加入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各种软硬件产品。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公司的产品,可以替代华为大部分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随着新产品的成熟和量产,在行业巨头出现之前,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也意味着产品的利润也会降低。DJI和其他新的竞争对手将加入一级阵营,这也将是华为走向零部件巨头的一大挑战。此外,软硬件自主设计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车企逐渐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在三年的市场发展中,华为的产品能否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占据一定的行业地位,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华为,能够在智能手机行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营收足以支撑华为的持续发展,华为或许能够如其所言“专注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即使发展不如预期,经过三年的调整和恢复,华为也度过了危险期。华为给华为汽车找个“体”不难;三年的行业磨砺也为华为造车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和经验。三年后是否亲自造车,华为可以从中获利。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SAIC和华为之间没有对错之分。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商业公司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方式无可厚非。SAIC之声也透露了业内对华为合作模式的另一种态度。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利,对行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也不可或缺。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尝试探索一个更加立体的SAIC和华为对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度思考。当行业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谎言也会变成事实。来源:[1]蛋疼科技。“深度|对华为说不,SAIC的信心在哪里?Https://mp.weixin.qq.com/s/ErVSuwFaEr75Y0icOsRllg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奥迪大众长安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EV晨报 | 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小鹏汽车登陆联交所;华为与大众达成专利许可协议

1、部: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1据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9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

1900/1/1 0:00:00
滴滴只不过是拉开帷幕

大名在整个情报行业内如雷贯耳,却每每于大庭广众之下拥着美人招摇过市的詹姆士邦德;统帅一支精英特工小队,且本人对密室潜入如痴如醉的伊森亨特。许多人对情报工作的第一印象,莫过于此。

1900/1/1 0:00:00
智能汽车产业城市争夺战,深圳掉队了?

深圳是中国目前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没有之一这是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某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深圳的肯定评价。

1900/1/1 0:00:00
钟师观察 | 路虎?卫士可让越野车越玩越雅

分享玩越野车始终是一种驾驶者情感、心理需求的释放,可谓从物质基础上升到精神需求的表征,贴上商业标签后便是升华到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和品味时尚之空域。

1900/1/1 0:00:00
零部件企业巨额押注中国市场,上半年新投建项目金额超两千亿

尽管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挣钱不易,尤其在遭遇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后续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之后,甚至屡屡和“缺钱”二字挂勾,但即便如此,对于中国市场,他们仍然很舍得花钱。

1900/1/1 0:00:00
持续发力“人机智造”,柯马集中发布多款汽车制造领域创新产品

在今日揭幕的第16届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材料展览会(以下简称“AMTS”)上,工业自动化全球领导者柯马集中发布了多款重量级的汽车制造创新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