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为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推动“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密集出台汽车相关政策。其中新能源仍是重点,物流货运车是核心聚焦,充换电和氢能也纳入相关规划。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标准进一步细化。盖世汽车从多方收集,具体如下。
促消费的信号不断释放。
延续2020年的政策,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在刺激汽车消费方面释放利好信息。
年初,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了《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鼓励相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卡车和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并对居民淘汰三排放标准及以下汽车和购买新车给予补贴。
大约在这个时候,北京、广东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车牌额度。比如,广东省在原有每年12万个增量指标分配额度的基础上,2021年再追加3万个增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依然是重点。
从各项政策来看,2021年上半年多与新能源相关。其中,很多地方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都制定了更明确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值得关注的是,商用车尤其是物流运输车成为推广的重点。
■目标规划更加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在新能源发展规划方面,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2021年,各地陆续制定了新能源相关发展目标。
例如,《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建成30座加氢站,3000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投入使用。此外,《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指出,“十五”期间,全市新注册车辆(不含置换和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60%左右;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
除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21年,部分地区还拟定了充换电设施建设的明确目标。例如,湖南省计划到2025年底,充电设施超过40万个;山西省运城市计划2025年底全市建成45座集中充(换)电站,其中新建37座;充电桩数量达到7099个,其中新建6142个。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聚焦,氢能源提及率提升。
从各地发布的新能源政策来看,上半年,不少地方将物流配送等商用车作为扶持重点,包括放宽限制、补贴、鼓励老旧车置换清洁能源汽车等。
在放宽交通限制方面,例如洛阳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车交通管理的通告》中指出,城市物流配送车将设置禁行区,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无需办理通行证,除早高峰时段(上午7: 00-9: 00)和晚高峰时段(下午5: 30-7: 30)外,每天不得在城区禁行区行驶。
在补贴方面,比如台州出台的《直辖市货运配送新能源汽车运营奖励补助管理办法》指出,按照轻型封闭货车、轻型封闭货车、轻型厢式货车、轻型厢式货车、冷藏车五类车辆,分别给予0.4元/公里、0.6元/公里、0.6元/公里、1元/公里、1.4元/公里的奖励和补助,每辆车最高行驶里程2万公里。
在鼓励清洁能源汽车更新换代方面,《郑州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加快推进轻微型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达到3万辆,各类充电终端达到2.5万个。
除了加强新能源对物流配送车的替代,一些省份也非常重视氢能的发展。在相关政策(包括草案)中,不仅确定了氢能发展的大方向,还详细列出了发展部分氢能示范工程、燃料电池汽车基地等具体措施。如《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2023年前建设37座加氢站,推广3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到2025年,新建加氢站37座,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超过1万辆。
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规则更加详细。
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从2021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加快了政策引导的步伐,特别是对测试主体、测试场景、网络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规范和要求。
整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帮助下,汽车市场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仅如此,我们看到很多政策更着眼于未来,比如氢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随着相关标准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内汽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2021年上半年,为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推动“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密集出台汽车相关政策。其中新能源仍是重点,物流货运车是核心聚焦,充换电和氢能也纳入相关规划。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标准进一步细化。盖世汽车从多方收集,具体如下。
促消费的信号不断释放。
延续2020年的政策,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在刺激汽车消费方面释放利好信息。
年初,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了《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鼓励相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卡车和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并对居民淘汰三排放标准及以下汽车和购买新车给予补贴。
大约在这个时候,北京、广东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车牌额度。比如,广东省在原有每年12万个增量指标分配额度的基础上,2021年再追加3万个增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依然是重点。
从各项政策来看,2021年上半年多与新能源相关。其中,很多地方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都制定了更明确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值得关注的是,商用车尤其是物流运输车成为推广重点。
■目标规划更加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在新能源发展规划方面,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2021年,各地陆续制定了新能源相关发展目标。
例如,《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建成30座加氢站,3000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投入使用。此外,《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指出,“十五”期间,全市新注册车辆(不含置换和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60%左右;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
除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21年,部分地区还拟定了充换电设施建设的明确目标。例如,湖南省计划到2025年底,充电设施超过40万个;山西省运城市计划2025年底全市建成45座集中充(换)电站,其中新建37座;充电桩数量达到7099个,其中新建6142个。
■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聚焦,氢能源提及率提升。
从各地发布的新能源政策来看,上半年,不少地方将物流配送等商用车作为扶持重点,包括放宽限制、补贴、鼓励老旧车置换清洁能源汽车等。
在放宽交通限制方面,例如洛阳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车交通管理的通告》中指出,城市物流配送车将设置禁行区,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无需办理通行证,除早高峰时段(上午7: 00-9: 00)和晚高峰时段(下午5: 30-7: 30)外,每天不得在城区禁行区行驶。
在补贴方面,比如台州出台的《直辖市货运配送新能源汽车运营奖励补助管理办法》指出,按照轻型封闭货车、轻型封闭货车、轻型厢式货车、轻型厢式货车、冷藏车五类车辆,分别给予0.4元/公里、0.6元/公里、0.6元/公里、1元/公里、1.4元/公里的奖励和补助,每辆车最高行驶里程2万公里。
在鼓励清洁能源汽车更新换代方面,《郑州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加快推进轻微型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达到3万辆,各类充电终端达到2.5万个。
除了加强新能源对物流配送车的替代,一些省份也非常重视氢能的发展。在相关政策(包括草案)中,不仅确定了氢能发展的大方向,还详细列出了发展部分氢能示范工程、燃料电池汽车基地等具体措施。如《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2023年前建设37座加氢站,推广3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到2025年,新建加氢站37座,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超过1万辆。
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规则更加详细。
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从2021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加快了政策引导的步伐,特别是对测试主体、测试场景、网络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规范和要求。
整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帮助下,汽车市场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仅如此,我们看到很多政策更着眼于未来,比如氢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随着相关标准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内汽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
动力电池新一轮扩产竞赛仍在继续。
1900/1/1 0:00:005月全球新能源车市发生巨变特斯拉Model3环比暴涨1061,重回冠军;特斯拉ModelY环比暴涨81,夺得亚军;五菱宏光MINIEV环比下降86,从4月第一下降至第三。
1900/1/1 0:00:00中芯国际授予梁孟松40万股限制性股票6月27日消息,在中芯国际今年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中芯国际通过了《2021年科创板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
1900/1/1 0:00:00“我们需要将布加迪的精神延续下去。”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与Rimac合作,布加迪将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1900/1/1 0:00:007月6日,吉利发布了6月销量情况。数据显示,6月吉利共计销售新车100163辆,较去年同期减少约9,环比5月的96167辆上升4。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工程师使用风洞测量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证明,空气动力学集成的车辆形状可减少侧风中的车身轴阻力,产生较大的负前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