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C陈红的汽车“灵魂”与“身体”理论早已跳出汽车圈,在舆论场持续发酵。
五天前,“华为无法接受!”当SAIC董事长陈虹在公开场合说这句话时,他可能根本没想到会多次把它带上热搜。
一时间成为舆论风暴:陈红心胸狭窄,拒绝与华为合作是错误的。
陈红是小心眼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和陈红的综合陈述。
6月30日,在SAIC的股东大会上,刚刚被重新任命为SAIC董事长的陈虹表示:“SAIC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可接受的。这样,它变成了灵魂,而SAIC变成了身体。SAIC必须将自己的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SAIC不准备使用单一供应商来提供自动驾驶系统。
具体来说,SAIC不会像北汽新能源、长安汽车、广汽集团那样采用华为的完整解决方案。
事实上,SAIC并没有完全封锁与华为的所有合作。
作为国内销量最大的集团,SAIC当然希望构建软硬结合的闭环体系,把握自己的命脉,掌握话语权,推动正向研发。这种说法引起质疑的原因,当然部分是因为如今华为身上越来越强烈的民族情绪标签,业内也有预测未来汽车主机厂和供应商即使面临变化关系的思想。
在陈虹的言论之后,7月2日下午,华为回应称,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有很多种。华为Inside mode是华为与车企共同定义和开发的智能汽车,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目前,华为已经与BAIC、长安、广汽合作采用这种模式。
同时,华为还有Tier1和Tier2的合作模式,向车企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
华为Inside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让车企搭载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就是SAIC口中的汽车灵魂升级。这种模式是华为和车企共同定义、共同开发的。
不过华为也表示,由于精力有限,只能和有限的车企采用这种模式。
言下之意,没人愿意和华为合作,华为就乱合作。
这种说法有点情绪化。
其实在此之前,两家公司其实是有合作关系的。2018年底,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根据战略协议,双方将专注于汽车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共享和国际化”。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然而,引爆舆论焦点的并不是两家公司的关系,而是更多人对SAIC的不满。据智家军观察,评论最高的一个问题是:“SAIC除了合资还有什么?”
好像一时想不起这个问题的答案了。SAIC的自主性弱于合资是不争的事实。
2020年,SAIC销量560万辆,连续15年蝉联国内车企销量冠军。SAIC可以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旗下拥有大众、通用、五菱(五菱计算通用旗下品牌)三大合资品牌。这三个品牌都是国内最火的品牌,所以SAIC有能力打败一汽,拿下每年销量第一。
然而,SAIC自主品牌部门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2020年销量65.8万辆,还不如吉利、长城、长安、奇瑞。
也就是说,每卖出九辆合资汽车,SAIC就能卖出一辆名爵、荣威或大通。这种表现也体现在股价上。与过去两年强劲的汽车股相比,SAIC的股价一直很稳定。
难怪在SAIC的股东大会上,情绪激动的股东会吐槽SAIC的“不作为”。
作为一辆传统汽车……作为巨头,SAIC的股价去年仅上涨了4.3%。
然而,说SAIC是封闭的是非常不公正的。
SAIC是第一家向互联网公司开放车载数据的公司,曾引领行业发展。
这就是SAIC阿里合作的斑马模式。
当时SAIC与阿里合作的斑马网络虽然最终以阿里控股权告终,但可以说一开始就是智能网联大军的第一梯队。
互联网汽车,一种特殊的汽车类别,最早是由SAIC提出来的。
荣威RX5曾经是明星车型。
然而,在短暂的成功之后,斑马开始了它命运多舛的创业之路。
斑马成立之初,两大巨头各占45%的股份,用一纸合同框定了斑马的活动:
斑马只能基于阿里的独立操作系统YunOS打造互联网汽车,YunOS在汽车端的业务出口只能是斑马。
这个约定成了斑马的“铁律”。
然而,市场环境一直在变化。斑马的车联网系统让SAIC荣威大卖之后,大量基于Android定制的车联网系统迅速抄袭了斑马的功能要领,出现在汽车的中控屏幕上。
YunOS开始迫于压力,扩大任务,但出口被合资公司的一纸协议锁定。
阿里要的是规模和网络效应,但SAIC需要掌控优质的竞争资源。两大巨头的利益开始明显互斥,斑马也迷失了方向。百度阿波罗迅速攻城略地,在市场上大肆掠夺土地。
当然,斑马并没有影响两家公司的后续合作。知己汽车是SAIC的孤注一掷。
7月5日,智极model L7首款量产版在上海万象城接受全球限购。虽然它被称为“推-构建”技术,但它一直是一个热门模型。
能否成为阿里和SAIC在造车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上市后消费者反应如何。
但在自动驾驶和技术研发的布局上,SAIC的合作触角可以说遍布全国。
自2013年以来,SAIC一直在与英伟达、MobileyHuawei、高通、地平线等自动驾驶供应商接触,最终选择了英伟达作为自家自动驾驶核心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R car的自动驾驶核心R-Tech是NVIDIA的NVIDIA DRIVE AGX Orin,激光雷达传感器来自Luminar。
在容易卡死的芯片领域,SAIC也有备份,还和智能驱动芯片厂商地平线展开了战略合作,也是其主要投资方之一;在算法层面,SAIC投资了Momenta,致力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包括环境意识、高精度地图和驾驶决策。
通过对视觉场景的深度理解,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引擎可以感知车辆、行人、道路的环境,实时定位高精地图。
可以说,SAIC通过资本和合作基本完成了智能化全链条布局,这是SAIC排斥华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被质疑的根本原因是SAIC没有将这些公司的优势融入产品,带来技术的飞跃和产品实力的提升。
在今年4月9日举行的SAIC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大会上,SAIC总工程师祖思杰表示,到2025年,SAIC将围绕智能电气领域投入3000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这比长城汽车魏建军未来5年投入的1000亿R&D高出3倍。
跳出陈虹的灵体理论,我们来看看华为的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包括全新的计算和通信架构;
五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以及lidar、AR-HUD等30+智能组件。
它几乎涵盖了一辆智能汽车最有价值的部分,主机厂提供商标和车壳几乎就能把车交付上路。
华为和北汽极狐的合作,至今为止,北汽极狐很多人说起都是五味杂陈。华为占据C位,给极狐带来流量和恐惧。
这就是陈红身体理论的由来。
在汽车智能化的大潮中,防止沦为空壳是每个主机厂的正常反应。
戴姆勒也是,沃尔沃也是,吉利也是。
陈红有此说法,作为观察者应该鼓励。
这一次我们站在了SAIC。SAIC陈红的汽车“灵魂”与“身体”理论早已跳出汽车圈,在舆论场持续发酵。
五天前,“华为无法接受!”当SAIC董事长陈虹在公开场合说这句话时,他可能根本没想到会多次把它带上热搜。
一时间成为舆论风暴:陈红心胸狭窄,拒绝与华为合作是错误的。
陈红是小心眼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和陈红的综合陈述。
6月30日,在SAIC的股东大会上,刚刚被重新任命为SAIC董事长的陈虹表示:“SAIC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可接受的。这样,它变成了灵魂,而SAIC变成了身体。SAIC必须将自己的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SAIC不准备使用单一供应商来提供自动驾驶系统。
具体来说,SAIC不会像北汽新能源、长安汽车、广汽集团那样采用华为的完整解决方案。
事实上,SAIC并没有完全封锁与华为的所有合作。
作为国内销量最大的集团,SAIC当然希望构建软硬结合的闭环体系,把握自己的命脉,掌握话语权,推动正向研发。这种说法引起质疑的原因,当然部分是因为如今华为身上越来越强烈的民族情绪标签,业内也有预测未来汽车主机厂和供应商即使面临变化关系的思想。
在陈虹的言论之后,7月2日下午,华为回应称,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有很多种。华为Inside mode是华为与车企共同定义和开发的智能汽车,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目前,华为已经与BAIC、长安、广汽合作采用这种模式。
同时,华为还有Tier1和Tier2的合作模式,向车企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
华为Inside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让车企搭载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就是SAIC口中的汽车灵魂升级。这种模式是华为和车企共同定义、共同开发的。
不过华为也表示,由于精力有限,只能和有限的车企采用这种模式。
言下之意,没人愿意和华为合作,华为就乱合作。
这种说法有点情绪化。
其实在此之前,两家公司其实是有合作关系的。2018年底,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根据战略协议,双方将专注于汽车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共享和国际化”。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然而,引爆舆论焦点的并不是两家公司的关系,而是更多人对SAIC的不满。据智家军观察,评论最高的一个问题是:“SAIC除了合资还有什么?”
好像一时想不起这个问题的答案了。SAIC的自主性弱于合资是不争的事实。
2020年,SAIC销量560万辆,连续15年蝉联国内车企销量冠军。SAIC可以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旗下拥有大众、通用、五菱(五菱计算通用旗下品牌)三大合资品牌。这三个品牌都是国内最火的品牌,所以SAIC有能力打败一汽,拿下每年销量第一。
然而,SAIC自主品牌部门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2020年销量65.8万辆,还不如吉利、长城、长安、奇瑞。
也就是说,每卖出九辆合资汽车,SAIC就能卖出一辆名爵、荣威或大通。这种表现也体现在股价上。与过去两年强劲的汽车股相比,SAIC的股价一直很稳定。
难怪在SAIC的股东大会上,情绪激动的股东会吐槽SAIC的“不作为”。
作为一辆传统汽车……作为巨头,SAIC的股价去年仅上涨了4.3%。
然而,说SAIC是封闭的是非常不公正的。
SAIC是第一家向互联网公司开放车载数据的公司,曾引领行业发展。
这就是SAIC阿里合作的斑马模式。
当时SAIC与阿里合作的斑马网络虽然最终以阿里控股权告终,但可以说一开始就是智能网联大军的第一梯队。
互联网汽车,一种特殊的汽车类别,最早是由SAIC提出来的。
荣威RX5曾经是明星车型。
然而,在短暂的成功之后,斑马开始了它命运多舛的创业之路。
斑马成立之初,两大巨头各占45%的股份,用一纸合同框定了斑马的活动:
斑马只能基于阿里的独立操作系统YunOS打造互联网汽车,YunOS在汽车端的业务出口只能是斑马。
这个约定成了斑马的“铁律”。
然而,市场环境一直在变化。斑马的车联网系统让SAIC荣威大卖之后,大量基于Android定制的车联网系统迅速抄袭了斑马的功能要领,出现在汽车的中控屏幕上。
YunOS开始迫于压力,扩大任务,但出口被合资公司的一纸协议锁定。
阿里要的是规模和网络效应,但SAIC需要掌控优质的竞争资源。两大巨头的利益开始明显互斥,斑马也迷失了方向。百度阿波罗迅速攻城略地,在市场上大肆掠夺土地。
当然,斑马并没有影响两家公司的后续合作。知己汽车是SAIC的孤注一掷。
7月5日,智极model L7首款量产版在上海万象城接受全球限购。虽然它被称为“推-构建”技术,但它一直是一个热门模型。
能否成为阿里和SAIC在造车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上市后消费者反应如何。
但在自动驾驶和技术研发的布局上,SAIC的合作触角可以说遍布全国。
自2013年以来,SAIC一直在与英伟达、MobileyHuawei、高通、地平线等自动驾驶供应商接触,最终选择了英伟达作为自家自动驾驶核心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R car的自动驾驶核心R-Tech是NVIDIA的NVIDIA DRIVE AGX Orin,激光雷达传感器来自Luminar。
在容易卡死的芯片领域,SAIC也有备份,还和智能驱动芯片厂商地平线展开了战略合作,也是其主要投资方之一;在算法层面,SAIC投资了Momenta,致力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包括环境意识、高精度地图和驾驶决策。
通过对视觉场景的深度理解,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引擎可以感知车辆、行人、道路的环境,实时定位高精地图。
可以说,SAIC通过资本和合作基本完成了智能化全链条布局,这是SAIC排斥华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被质疑的根本原因是SAIC没有将这些公司的优势融入产品,带来技术的飞跃和产品实力的提升。
在今年4月9日举行的SAIC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大会上,SAIC总工程师祖思杰表示,到2025年,SAIC将围绕智能电气领域投入3000亿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这比长城汽车魏建军未来5年投入的1000亿R&D高出3倍。
跳出陈虹的灵体理论,我们来看看华为的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包括全新的计算和通信架构;
五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以及lidar、AR-HUD等30+智能组件。
它几乎涵盖了一辆智能汽车最有价值的部分,主机厂提供商标和车壳几乎就能把车交付上路。
华为和北汽极狐的合作,至今为止,北汽极狐很多人说起都是五味杂陈。华为占据C位,给极狐带来流量和恐惧。
这就是陈红身体理论的由来。
在汽车智能化的大潮中,防止沦为空壳是每个主机厂的正常反应。
戴姆勒也是,沃尔沃也是,吉利也是。
陈红有此说法,作为观察者应该鼓励。
这一次我们站在了SAIC。
7月5日,本田中国发布2021年6月在华终端汽车销量为118168辆。受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同期比为830(即同比下滑17)。
1900/1/1 0:00:00近日,福瑞泰克(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瑞泰克”)宣布完成超亿美元A轮融资交易。
1900/1/1 0:00:00近日,比亚迪向北欧最大公共交通运营商Nobina集团交付43台15米纯电动大巴。这是比亚迪电动大巴首次在芬兰交付,也是旗下全新15米纯电动巴士首次投入商业化运营。
1900/1/1 0:00:00上汽乘用车6月销量再传捷报,旗下荣威、MG、R汽车齐发力,热销近7万辆,同比增长29;新能源销量连续四个月破万,环比增长29,同比激增137,实现同环比双增;
1900/1/1 0:00:00近日,根据保时捷官方消息,保时捷宣布将与克罗地亚跑车制造商Rimac成立合资企业。同时,布加迪也将在此次合资计划之中。
1900/1/1 0:00:00日前,一汽丰田官方公众号宣布,2021年上半年,一汽丰田汽车销量为425万辆,同比增长21,其市场份额达到了43。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