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承受一天2000万的损失;我可以承受3000万元的损失;最高的一天,我们亏了4000万,谁也不敢停,因为一旦停了,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在随后的演讲中,马回忆了与滴滴快的合并前的游戏。他支持滴滴,马云迅速支持。双方都像武林高手进攻,谁也不敢轻易收手。最后他意识到烧钱的战争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和马云商量,干脆合并。
或许,这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较量之一。大家都看到了结局。两家公司停止了财大气粗的烧钱补贴,激烈的打车市场被整合。后来,滴滴吞并了优步,成为共享出行领域的王者。
当超级独角兽出现后,滴滴终于开始了探索第二条增长曲线的新征程。一方面,它正在逐步增加国际业务,将商业触角延伸到国外,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开始测试不同的商业方式,吹响了充电进入自动驾驶和电动化的号角。
然而,滴滴不是优步。它正走在多元化经营的轨道上,中国市场仍然是公司最关键的核心。
直到前几天在美国低调上市,然后被数据安全的“大棒”打下来,突然被网络安全审查,经历了变革的滴滴可谓是陷入了舆论风暴的风口浪尖。
甚至有传言称,滴滴是赴美IPO,将中国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打包,泄露到美国。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问题本身涉及用户数据和隐私,甚至更高层次的敏感性,相关事件自然涉及互联网公司、数据安全、中美关系等一系列复杂关系。
被言行诟病的滴滴真的会偏离初衷吗?
屏障和压舱石
近年来,滴滴的收入主要由三块业务支撑,分别是国旅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2020年,这三项业务的收入将分别为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
可以看出,中国的出行业务是滴滴营收的绝对主力,近三年占比分别为98.5%、95.6%和94.3%。即使在2021年第一季度,高达93.4%的平台收入来自中国,只有6.6%来自国际市场。
根据滴滴官网的信息,中国的出行业务作为整个公司业绩的压舱石,主要包括在线租车(快车和专车)、顺风车、出租车和代驾。国际业务主要包括国际旅行和外卖,其他业务包括自行车共享、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
盈利方面,滴滴在中国的出行业务从2019年开始转正,调整后息税前盈利为38.4亿元,2020年将增至39.6亿元,息税前摊销利润率为3.1%。
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调整后的息税前收益已达到36.2亿元。这是好事。随着国内网络租车需求的不断增加,相信未来中国出行业务仍将是滴滴最稳定的增长引擎。
不仅如此,按照目前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市场份额,未来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滴滴的国内游业务势必呈现规模持续增长。
然而,相比其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息税前收益仍处于亏损阶段。从近几年的财报数据来看,滴滴一直无法实现整体盈利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亏损的拖累。
在滴滴看来,海外市场是其整体业务的软肋,也是未来最重要的增长空间。招股书披露,滴滴计划上市后将30%左右的募集资金用于拓展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业务,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举措。和优步一样,滴滴未来将继续加大全球化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从中短期来看,中国市场仍是其营收和利润的最大牛;如果从长远来看,业务结构和商业逻辑也决定了滴滴很难像竞争对手优步一样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在海外业务量上分享国内市场。
究竟为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滴滴确实很急。早在2020年4月,滴滴就宣布了“0188战略”,即3年内实现全球日活服务1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过8亿。
但是,业内都知道,滴滴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IPO前夕,每天只有6000多万的订单,这意味着剩下的目标订单中有将近一半必须从海外获得。国际赛道是滴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的探索有自己的使命,容易激进。
再来看全球布局。
截至提交IPO申请的6月份,滴滴的业务覆盖了15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镇。从财报来看,国际业务营收约23亿元,占总营收的1.6%左右,较业务刚起步的2018年(占比0.3%)大幅提升。
然而,与竞争对手优步相比,滴滴进入全球业务的时间更短,具有先发优势,骨子里更有国际化基因。公开资料显示,优步今年上半年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的1万多个城镇,国际业务在营收层面的占比明显高于滴滴。
得益于国际业务的长期培育,在过去的2020年,优步的大本营北美(包括加美)贡献了近60%的营收,其他地区(主要包括亚太、拉美和欧洲)贡献了剩余40%的营收。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滴滴和优步在营收体量的计算方法上有本质区别,所以很难用营收维度来比较其国际业务。
在滴滴的招股书中,该公司将交易总额定义为GTV(Gross Transaction Value),而优步的财报使用毛预订来定义。在优步的算法中,其收入主要受益于从司机处抽取的佣金,其收入已经从司机收入中扣除,而滴滴的计算方法中包含了司机的收入。
大数据揭示未来
滴滴在招股说明书最显眼的位置明确表示,如果他们想赢得下一轮移动出行竞赛,他们的未来在中国。
首先,中国有在线租车业务的天然土壤。
根据滴滴的统计,中国1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7个,而美国只有11个。
在美国,在线租车的成本是私家车的2.2倍,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只有0.7倍;在国内一线城市,私家车平均每公里费用在6元左右,但网上租车费用可低至3.5元。在二线城市,私家车平均每公里费用约为4.5元,而在线租车只需2.8元。这些都为滴滴出行的商业落地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是0.6辆,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0.2辆,所以中国显然更需要网上汽车消费。
而且中国的交通状况决定了在线租车的广阔市场。以北京为例,人口密度高度密集,摇号政策和停车位共同制约私家车拥有率。根据滴滴的统计,北京高峰时段汽车平均等待时间在10分钟以上,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至少45分钟。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线租车市场的规模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商业价值。
根据滴滴的统计,2015年,在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前,国内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约为5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当时滴滴的市场渗透率约为1.2%,用户渗透率为0.7%。
然而到了2019年,国内网约车市场规模突然增长到2470亿元。当时滴滴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9%,用户渗透率2.1%。预计2025年左右,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8620亿元。届时,滴滴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8.1%,用户渗透率将达到4.8%左右。
当然,一旦中国市场出现不确定因素,滴滴的核心业绩指标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无论是活跃用户还是交易总额。
2018年,滴滴首次在郑州遭遇空姐遇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迫于压力,滴滴宣布将顺风车业务下线一周。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浙江乐清一女子乘坐滴滴顺风车时再次遇害,再次引发公众对滴滴的强烈批评。
事件发生后,直接导致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滴滴活跃用户数大规模下降。仅仅是花在安全项目上的资金,滴滴在2019年就投入了20多亿元。
以去年的新冠肺炎黑天鹅为例。第一季度,滴滴出行业务在中国的总交易额下降至257亿元,较上一季度几乎减半,而这一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才勉强恢复至418亿元。
智能技术的最佳实验场
在滴滴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面向未来的战略趋势和业务架构。滴滴将目前的主营业务分为“四大核心战略板块”、“三大业务”和“双飞轮”,其中“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包括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
从美国IPO的募资用途可以看出,这笔募资的30%左右将用于提高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可以看出,滴滴未来会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领域追加更多资金。
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是未来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家2019年分拆出来的独立公司,其团队目前超过500人,拥有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横向对比已经超过了大部分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最近两年,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已经完成三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1亿美元。仅首轮估值就高达34亿美元。当然,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基本面并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我们需要详细分析的是,中国市场对公司的自动驾驶意味着什么。
第一,数据和算法。
自动驾驶非常重视数据积累的迭代。场景的丰富程度和难度也决定了企业在算法层面的进步速度有多快,如何……点击数据积累即可。由此看来,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时间线无限拉长后,自动驾驶的天平必将倒向东方。
自动驾驶面临人工智能算法、车辆电子通信网络负载、测试、责任等多重挑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才有技术落地的前提。但无论是算法还是车载电子通信网络,都需要在测试中不断训练,以适应各种路况和使用场景。
按照普通汽车的开发和测试流程,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时间需要长达11400年,而以车辆的制动系统为例,通常需要行驶50万公里才能真正测试新开发的制动系统在任何工况下是否能有足够的可靠性和操控性能。自动驾驶的测试,可想而知需要的测试里程远高于此。
其次,是中国路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路况越复杂,自动驾驶可以积累的数据就越多,内部数据库就越大。今年上海车展前夕,华为BU总裁王军对汽车公社/C维表示,数据是自动驾驶的一个难题。他的路线思路是“穿欧鞋,跳美舞,走中国路”。“我可以承受一天2000万的损失;我可以承受3000万元的损失;最高的一天,我们亏了4000万,谁也不敢停,因为一旦停了,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在随后的演讲中,马回忆了与滴滴快的合并前的游戏。他支持滴滴,马云迅速支持。双方都像武林高手进攻,谁也不敢轻易收手。最后他意识到烧钱的战争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和马云商量,干脆合并。
或许,这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较量之一。大家都看到了结局。两家公司停止了财大气粗的烧钱补贴,激烈的打车市场被整合。后来,滴滴吞并了优步,成为共享出行领域的王者。
当超级独角兽出现后,滴滴终于开始了探索第二条增长曲线的新征程。一方面,它正在逐步增加国际业务,将商业触角延伸到国外,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开始测试不同的商业方式,吹响了充电进入自动驾驶和电动化的号角。
然而,滴滴不是优步。它正走在多元化经营的轨道上,中国市场仍然是公司最关键的核心。
直到前几天在美国低调上市,然后被数据安全的“大棒”打下来,突然被网络安全审查,经历了变革的滴滴可谓是陷入了舆论风暴的风口浪尖。
甚至有传言称,滴滴是赴美IPO,将中国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打包,泄露到美国。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问题本身涉及用户数据和隐私,甚至更高层次的敏感性,相关事件自然涉及互联网公司、数据安全、中美关系等一系列复杂关系。
被言行诟病的滴滴真的会偏离初衷吗?
屏障和压舱石
近年来,滴滴的收入主要由三块业务支撑,分别是国旅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2020年,这三项业务的收入将分别为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
可以看出,中国的出行业务是滴滴营收的绝对主力,近三年占比分别为98.5%、95.6%和94.3%。即使在2021年第一季度,高达93.4%的平台收入来自中国,只有6.6%来自国际市场。
根据滴滴官网的信息,中国的出行业务作为整个公司业绩的压舱石,主要包括在线租车(快车和专车)、顺风车、出租车和代驾。国际业务主要包括国际旅行和外卖,其他业务包括自行车共享、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
盈利方面,滴滴在中国的出行业务从2019年开始转正,调整后息税前盈利为38.4亿元,2020年将增至39.6亿元,息税前摊销利润率为3.1%。
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调整后的息税前收益已达到36.2亿元。这是好事。随着国内网络租车需求的不断增加,相信未来中国出行业务仍将是滴滴最稳定的增长引擎。
不仅如此,按照目前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市场份额,未来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滴滴的国内游业务势必呈现规模持续增长。
然而,相比其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息税前收益仍处于亏损阶段。从近几年的财报数据来看,滴滴一直无法实现整体盈利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亏损的拖累。
在滴滴看来,海外市场是其整体业务的软肋,也是未来最重要的增长空间。招股书披露,滴滴计划上市后将30%左右的募集资金用于拓展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业务,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举措。和优步一样,滴滴未来将继续加大全球化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从中短期来看,中国市场仍是其营收和利润的最大牛;如果从长远来看,业务结构和商业逻辑也决定了滴滴很难像竞争对手优步一样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在海外业务量上分享国内市场。
究竟为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滴滴确实很急。早在2020年4月,滴滴就宣布了“0188战略”,即3年内实现全球日活服务1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过8亿。
但是,业内都知道,滴滴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IPO前夕,每天只有6000多万的订单,这意味着剩下的目标订单中有将近一半必须从海外获得。国际赛道是滴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的探索有自己的使命,容易激进。
再来看全球布局。
截至提交IPO申请的6月份,滴滴的业务覆盖了15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镇。从财报来看,国际业务营收约23亿元,占总营收的1.6%左右,较业务刚起步的2018年(占比0.3%)大幅提升。
然而,与竞争对手优步相比,滴滴进入全球业务的时间更短,具有先发优势,骨子里更有国际化基因。公开资料显示,优步今年上半年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的1万多个城镇,国际业务在营收层面的占比明显高于滴滴。
得益于国际业务的长期培育,在过去的2020年,优步的大本营北美(包括加美)贡献了近60%的营收,其他地区(主要包括亚太、拉美和欧洲)贡献了剩余40%的营收。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滴滴和优步在营收体量的计算方法上有本质区别,所以很难用营收维度来比较其国际业务。
在滴滴的招股书中,该公司将交易总额定义为GTV(Gross Transaction Value),而优步的财报使用毛预订来定义。在优步的算法中,其收入主要受益于从司机处抽取的佣金,其收入已经从司机收入中扣除,而滴滴的计算方法中包含了司机的收入。
大数据揭示未来
滴滴在招股说明书最显眼的位置明确表示,如果他们想赢得下一轮移动出行竞赛,他们的未来在中国。
首先,中国有在线租车业务的天然土壤。
根据滴滴的统计,中国1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7个,而美国只有11个。
在美国,在线租车的成本是私家车的2.2倍,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只有0.7倍;在国内一线城市,私家车平均每公里费用在6元左右,但网上租车费用可低至3.5元。在二线城市,私家车平均每公里费用约为4.5元,而在线租车只需2.8元。这些都为滴滴出行的商业落地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是0.6辆,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0.2辆,所以中国显然更需要网上汽车消费。
而且中国的交通状况决定了在线租车的广阔市场。以北京为例,人口密度高度密集,摇号政策和停车位共同制约私家车拥有率。根据滴滴的统计,北京高峰时段汽车平均等待时间在10分钟以上,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至少45分钟。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线租车市场的规模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商业价值。
根据滴滴的统计,2015年,在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前,国内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约为5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当时滴滴的市场渗透率约为1.2%,用户渗透率为0.7%。
然而到了2019年,国内网约车市场规模突然增长到2470亿元。当时滴滴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9%,用户渗透率2.1%。预计2025年左右,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8620亿元。届时,滴滴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8.1%,用户渗透率将达到4.8%左右。
当然,一旦中国市场出现不确定因素,滴滴的核心业绩指标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无论是活跃用户还是交易总额。
2018年,滴滴首次在郑州遭遇空姐遇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迫于压力,滴滴宣布将顺风车业务下线一周。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浙江乐清一女子乘坐滴滴顺风车时再次遇害,再次引发公众对滴滴的强烈批评。
事件发生后,直接导致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滴滴活跃用户数大规模下降。仅仅是花在安全项目上的资金,滴滴在2019年就投入了20多亿元。
以去年的新冠肺炎黑天鹅为例。第一季度,滴滴出行业务在中国的总交易额下降至257亿元,较上一季度几乎减半,而这一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才勉强恢复至418亿元。
智能技术的最佳实验场
在滴滴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面向未来的战略趋势和业务架构。滴滴将目前的主营业务分为“四大核心战略板块”、“三大业务”和“双飞轮”,其中“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包括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
从美国IPO的募资用途可以看出,这笔募资的30%左右将用于提高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可以看出,滴滴未来会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领域追加更多资金。
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是未来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家2019年分拆出来的独立公司,其团队目前超过500人,拥有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横向对比已经超过了大部分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最近两年,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已经完成三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1亿美元。仅首轮估值就高达34亿美元。当然,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基本面并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我们需要详细分析的是,中国市场对公司的自动驾驶意味着什么。
第一,数据和算法。
自动驾驶非常重视数据积累的迭代。场景的丰富程度和难度也决定了企业在算法层面的进步速度有多快,如何……点击数据积累即可。由此看来,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时间线无限拉长后,自动驾驶的天平必将倒向东方。
自动驾驶面临人工智能算法、车辆电子通信网络负载、测试、责任等多重挑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才有技术落地的前提。但无论是算法还是车载电子通信网络,都需要在测试中不断训练,以适应各种路况和使用场景。
按照普通汽车的开发和测试流程,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时间需要长达11400年,而以车辆的制动系统为例,通常需要行驶50万公里才能真正测试新开发的制动系统在任何工况下是否能有足够的可靠性和操控性能。自动驾驶的测试,可想而知需要的测试里程远高于此。
其次,是中国路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路况越复杂,自动驾驶可以积累的数据就越多,内部数据库就越大。今年上海车展前夕,华为BU总裁王军对汽车公社/C维表示,数据是自动驾驶的一个难题。他的路线思路是“穿欧鞋,跳美舞,走中国路”。穿欧鞋关系到汽车安全。毕竟汽车的功能安全标准以前也是从欧洲引进的。美舞是学习美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比如ICT(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引进电动汽车,需要向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学习;就拿中国路来说,因为中国的路况相对复杂,对自动驾驶数据采集的要求更高。
其中最关键的是核心数据,真实的自动驾驶数据是没有的,最关键的核心数据取决于长维的拐角情况(极端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天然的先天优势,甚至是最好的试验田。
0
最后,和中国消费者的多样性有关。
可见,滴滴移动出行的主要市场是中国,相关数据也是中国最多的。从大数据运营业务在国内也是最合理的,通过大量实践训练迭代智能技术也是国内最好的。
面向未来,智能移动出行还是要靠中国。
在整风整肃的“灵魂拷问”下,你睿智如滴,一定知道如何抉择。穿欧鞋关系到汽车安全。毕竟汽车的功能安全标准以前也是从欧洲引进的。美舞是学习美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比如ICT(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引进电动汽车,需要向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学习;就拿中国路来说,因为中国的路况相对复杂,对自动驾驶数据采集的要求更高。
其中最关键的是核心数据,真实的自动驾驶数据是没有的,最关键的核心数据取决于长维的拐角情况(极端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天然的先天优势,甚至是最好的试验田。
0
最后,和中国消费者的多样性有关。
可见,滴滴移动出行的主要市场是中国,相关数据也是中国最多的。从大数据运营业务在国内也是最合理的,通过大量实践训练迭代智能技术也是国内最好的。
面向未来,智能移动出行还是要靠中国。
在整风整肃的“灵魂拷问”下,你睿智如滴,一定知道如何抉择。
“金辑奖”由盖世汽车发起创立,旨在鼓励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做强,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整零协同创新关系,助力实现汽车强国目标并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1900/1/1 0:00:00半年盘点的时间开始。各家车企陆续亮出成绩单。奇瑞这次很踊跃。实际上,经过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全行业洗牌,实力弱的在这场长跑中纷纷倒下,倒是成就了奇瑞这样的车企。
1900/1/1 0:00:00“大人,时代变了。”本是一句来自B站稍显过气的二次元梗,此刻更想送给那些面对奔涌而来电动化转型,仍然不思进取、拖拖拉拉的传统车企们。
1900/1/1 0:00:00共同富裕不仅是美好的蓝图,更应该是扎实推进的具体实践。
1900/1/1 0:00:00人类对于速度和加速的极限,从未停止过追求。能够站上“速度之最”王座的名字,始终只有布加迪、科尼赛克等寥寥无几的名字。显然,这些超跑的发展走向,就代表了人类追求速度的方向。
1900/1/1 0:00:00滴滴出行酝酿已久的上市计划终于在六月底画上句号,这次滴滴的上市,仅用了短短20天就走完了从“递表”到“挂牌”的整套流程。但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多少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滴滴开盘市值逼近800亿美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