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高算力芯片重塑智能座舱生态:下一个千亿市场,谁主浮沉?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目前,中国市场智能驾驶舱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8.8%,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75%。”日前,国际知名咨询公司IHS Markit在《智能驾驶舱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白皮书》中指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加速发展,汽车正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集休闲、娱乐、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空间”转变。

作为承载和实现汽车一系列智能应用和服务的空间,智能驾驶舱在智能汽车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同时,以智能汽车为平台,综合车内外感知,集语音与触摸屏、情感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位置定位于一体的智能驾驶舱,正在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

智能驾驶舱迎来市场爆发期

根据IHS Markit调查,在用户购车考虑中,座舱智能科技的配置水平已经成为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动力、空间、价格等传统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与许多成熟市场相比,依赖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中国消费者更关注智能驾驶舱的科技配置,并在购车决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通过“主动+智能”的人机交互,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情感化、简单化、社会化”的汽车驾驶舱,已成为未来智能驾驶舱的发展趋势。

IHS Markit预测,到2030年,汽车智能驾驶舱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届时,国内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23%增加到37%左右,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舱市场。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众多巨头入局。在智能驾驶舱的生态参与者中,除了整车企业,华为、高通、百度、丰田等互联网企业频频亮相。各路玩家试图在智能驾驶舱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比如仪表盘、中控屏、平视显示器(HUD)、音响软硬件、远程信息设备、驾驶舱域控制器等。

然而,尽管玩家众多,但面对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舱更高的需求,芯片和算法研发企业已经开始成为智能驾驶舱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参与者,并将为“第三空间”的各种场景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计算能力支持。

“未来的智能汽车是一台四个轮子上的电脑,这也意味着汽车的核心部件系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核心器件就是汽车的智能芯片。”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曾多次公开表示。

事实上,从最初的按钮和触摸屏,到现在的语音和手势交互,再到未来的多模式交互和情感交互,汽车驾驶舱正逐渐变得更加智能和主动。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交互技术的突破,还依赖于硬件传感器和芯片计算能力的发展和普及。

面对前景无限的智能驾驶舱市场,率先进入这一市场的智能芯片公司将拥有先发优势,也有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成为智能驾驶舱市场的引领者和塑造者。其中,作为国内唯一实现汽车智能芯片量产的企业,地平线继续占据市场份额。到2020年底,地平线征途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6万片。

高计算能力芯片推动行业变革

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同,智能驾驶舱主要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平视显示器(HUD)、流媒体后视镜和语音控制组成。

从2000年到现在,随着用户对汽车驾驶舱功能需求的不断扩大,智能驾驶舱经历了从安全早期的演变……预警、路线导航、语音识别到智能化、网络化技术、软硬件的融合,不断学习迭代成长为具有感知和决策能力的生命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驾驶舱芯片也从支持单一的“安全”需求,不断升级为兼顾多项服务需求、计算能力更高的AI智能芯片。

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舱的功能越来越复杂,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逐渐取代了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几个高计算芯片正在取代过往汽车中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子控制单元。

另一方面,随着座舱内传感器规模和交互方式的升级,更需要依靠座舱系统芯片的计算能力。芯片的计算能力和结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智能驾驶舱的功能。以中控多媒体和语音为例,芯片的运算能力会影响中控多媒体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同时会影响智能驾驶舱中用户语音的识别准确率和识别速度等参数。

以传感算法为例,随着驾驶舱功能从DMS向IMS发展,摄像头的数量和分辨率将不断升级,更多的传感器将陆续推出。这些创新对搭载驾驶舱计算机视觉技术的AI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计算要求。比如摄像机数量对整个图像检测的影响是线性的。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两个摄像头是一个摄像头所需计算能力的两倍。对于同一个算法,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显著增加。

此外,随着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更容易实现快速开发,这对OEM厂商和用户都具有重要意义。数百种感知算法为主机厂打造个性化上层应用,完成差异化战略部署;计算力支持为车辆生命周期提供软件迭代空间,同时可以满足千万人的感知功能需求。

这种对芯片计算能力的需求也使得芯片和算法研发企业逐渐成为智能生态系统的核心参与者,如地平线、恩智浦、Ambarella、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

以地平线为例,针对智能驾驶舱市场,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地平线推出了Horizon Halo车载智能交互解决方案,搭载了不同计算能力需求的Journey系列汽车级ai芯片,这也是国内首个基于AI芯片预组装量产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

开放生态与重塑产业结构

毫无疑问,智能驾驶舱行业正在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高速发展风口。全球科技巨头,如高通、英特尔、伟世通、三星、松下、电装等。都在致力于这一领域。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科大讯飞、思必驰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入场,希望重塑产业格局,引领行业发展。

但是,谁能在这个千亿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不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智能驾驶舱的行业和服务生态是复杂的,是一个多方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包括汽车制造商、算法和芯片公司、互联网公司、ICT公司、Tier1供应商以及政府。

同时,汽车驾驶舱高度智能化,未来的生态合作模式将成为必然。随着技术的发展,驾驶舱产业链不断延伸,未来的生态系统合作模式将聚焦于“生态协同”和“跨界延伸”。

在生态参与者中,汽车厂商作为最终的整合者,需要集中软硬件、功能、生态服务商的角色,完成从整车制造到出行服务的生态交付,与算法、芯片企业探索新的供应链合作模式,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不同的出行生活场景,基于数据分析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准确性,打造驾驶舱服务生态圈。

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智能驾驶舱芯片供应商和算法研发企业,将为“第三空间”的各种场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计算能力支持,并依托相关产品技术能力的不断演进,提升用户体验,丰富智能驾驶舱的生态系统。

目前,地平线、恩智浦等芯片公司已与多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智能汽车核心生态。

以地平线为例,搭载Journey 2芯片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计算平台Horizon Halo已在长安主力车型UNI-T上量产,可实现眼球追踪、分级疲劳检测、多模态唇形识别、驾驶员行为识别、智能情感捕捉、手势识别等创新主动交互功能。地平线新一代高性能汽车级AI芯片Journey 3也正在与多家车企和Tier 1公司合作面向智能驾驶舱领域的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继续满足现阶段智能汽车商业落地的同时,地平线还将在今年推出AI计算能力高达128 TOPS的Journey 5系列芯片和基于Journey 5的Halo5.0解决方案。

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所有人对智能驾驶舱的想象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面向未来,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多模式交互、情感交互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而更安全、更智能、更主动的汽车驾驶舱,依赖于交互技术的突破,这背后是硬件传感器和芯片计算能力的发展和普及。

在传感系统、算法、AI芯片等技术的驱动下,尤其是大计算能力芯片的开发和普及,也将为智能驾驶舱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版权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见转载说明。“目前,中国市场智能驾驶舱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8.8%,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75%。”日前,国际知名咨询公司IHS Markit在《智能驾驶舱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白皮书》中指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加速发展,汽车正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集休闲、娱乐、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空间”转变。

作为承载和实现汽车一系列智能应用和服务的空间,智能驾驶舱在智能汽车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同时,以智能汽车为平台,综合车内外感知,集语音与触摸屏、情感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位置定位于一体的智能驾驶舱,正在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

智能驾驶舱迎来市场爆发期

根据IHS Markit调查,在用户购车考虑中,座舱智能科技的配置水平已经成为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动力、空间、价格等传统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与许多成熟市场相比,依赖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中国消费者更关注智能驾驶舱的科技配置,并在购车决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通过“主动+智能”的人机交互,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情感化、简单化、社会化”的汽车驾驶舱,已成为未来智能驾驶舱的发展趋势。

IHS Markit预测,到2030年,汽车智能驾驶舱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届时,国内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23%增加到37%左右,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舱市场。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众多巨头入局。在智能驾驶舱的生态参与者中,除了整车企业,华为、高通、百度、丰田等互联网企业频频亮相。各路玩家试图在智能驾驶舱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比如仪表盘、中控屏、平视显示器(HUD)、音响软硬件、远程信息设备、驾驶舱域控制器等。

然而,尽管玩家众多,但面对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舱更高的需求,芯片和算法研发企业已经开始成为智能驾驶舱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参与者,并将为“第三空间”的各种场景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计算能力支持。

“未来的智能汽车是一台四个轮子上的电脑,这也意味着汽车的核心部件系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核心器件就是汽车的智能芯片。”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曾多次公开表示。

事实上,从最初的按钮和触摸屏,到现在的语音和手势交互,再到未来的多模式交互和情感交互,汽车驾驶舱正逐渐变得更加智能和主动。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交互技术的突破,还依赖于硬件传感器和芯片计算能力的发展和普及。

面对前景无限的智能座舱市场,率先进入该市场的智能芯片公司将拥有先发优势,它们是……lso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成为智能驾驶舱市场的领导者和塑造者。其中,作为国内唯一实现汽车智能芯片量产的企业,地平线继续占据市场份额。到2020年底,地平线征途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6万片。

高计算能力芯片推动行业变革

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同,智能驾驶舱主要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平视显示器(HUD)、流媒体后视镜和语音控制组成。

从2000年至今,随着用户对汽车驾驶舱功能需求的不断扩大,智能驾驶舱经历了从安全预警、路线导航、语音识别到融合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软硬件、不断学习迭代成长为具有感知和决策能力的生命综合体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驾驶舱芯片也从支持单一的“安全”需求,不断升级为兼顾多项服务需求、计算能力更高的AI智能芯片。

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舱的功能越来越复杂,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逐渐取代了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几个高计算芯片正在取代过往汽车中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子控制单元。

另一方面,随着座舱内传感器规模和交互方式的升级,更需要依靠座舱系统芯片的计算能力。芯片的计算能力和结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智能驾驶舱的功能。以中控多媒体和语音为例,芯片的运算能力会影响中控多媒体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同时会影响智能驾驶舱中用户语音的识别准确率和识别速度等参数。

以传感算法为例,随着驾驶舱功能从DMS向IMS发展,摄像头的数量和分辨率将不断升级,更多的传感器将陆续推出。这些创新对搭载驾驶舱计算机视觉技术的AI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计算要求。比如摄像机数量对整个图像检测的影响是线性的。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两个摄像头是一个摄像头所需计算能力的两倍。对于同一个算法,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显著增加。

此外,随着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更容易实现快速开发,这对OEM厂商和用户都具有重要意义。数百种感知算法为主机厂打造个性化上层应用,完成差异化战略部署;计算力支持为车辆生命周期提供软件迭代空间,同时可以满足千万人的感知功能需求。

这种对芯片计算能力的需求也使得芯片和算法研发企业逐渐成为智能生态系统的核心参与者,如地平线、恩智浦、Ambarella、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

以地平线为例,针对智能驾驶舱市场,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地平线推出了Horizon Halo车载智能交互解决方案,搭载了不同计算能力需求的Journey系列汽车级ai芯片,这也是国内首个基于AI芯片预组装量产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

开放生态与重塑产业结构

毫无疑问,智能驾驶舱行业正在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高速发展风口。全球科技巨头,如高通、英特尔、伟世通、三星、松下、电装等。都在致力于这一领域。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科大讯飞、思必驰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入场,希望重塑产业格局,引领行业发展。

但是,谁能在这个千亿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不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智能驾驶舱的行业和服务生态是复杂的,是一个多方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包括汽车制造商、算法和芯片公司、互联网公司、ICT公司、Tier1供应商以及政府。

同时,汽车驾驶舱高度智能化,未来的生态合作模式将成为必然。随着技术的发展,驾驶舱产业链不断延伸,未来的生态系统合作模式将聚焦于“生态协同”和“跨界延伸”。

在生态参与者中,汽车厂商作为最终的整合者,需要集中软硬件、功能、生态服务商的角色,完成从整车制造到出行服务的生态交付,与算法、芯片企业探索新的供应链合作模式,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不同的出行生活场景,基于数据分析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准确性,打造驾驶舱服务生态圈。

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智能驾驶舱芯片供应商和算法研发企业,将为“第三空间”的各种场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计算能力支持,并依托相关产品技术能力的不断演进,提升用户体验,丰富智能驾驶舱的生态系统。

目前,地平线、恩智浦等芯片公司已与多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智能汽车核心生态。

以地平线为例,搭载Journey 2芯片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计算平台Horizon Halo已在长安主力车型UNI-T上量产,可实现眼球追踪、分级疲劳检测、多模态唇形识别、驾驶员行为识别、智能情感捕捉、手势识别等创新主动交互功能。地平线新一代高性能汽车级AI芯片Journey 3也正在与多家车企和Tier 1公司合作面向智能驾驶舱领域的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继续满足现阶段智能汽车商业落地的同时,地平线还将在今年推出AI计算能力高达128 TOPS的Journey 5系列芯片和基于Journey 5的Halo5.0解决方案。

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所有人对智能驾驶舱的想象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面向未来,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多模式交互、情感交互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而更安全、更智能、更主动的汽车驾驶舱,依赖于交互技术的突破,这背后是硬件传感器和芯片计算能力的发展和普及。

在传感系统、算法、AI芯片等技术的驱动下,尤其是大计算能力芯片的开发和普及,也将为智能驾驶舱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版权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长安丰田远程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极氪CEO安聪慧回应极氪001交付问题

日前,极氪001参数询价被指变相涨价、减配、延期交付。对此,极氪汽车CEO安聪慧公开发文进行回应。

1900/1/1 0:00:00
日立安斯泰默和Light合作 共同开发ADAS技术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

1900/1/1 0:00:00
英国拟2027年政府车队全面采用电动汽车

英国政府周二表示,计划到2040年禁止销售所有新的柴油和汽油重型货车,并最终在2050年实现所有国内运输方式的脱碳。

1900/1/1 0:00:00
捷威动力:590软包模组 | 2021金辑奖

捷威动力携590软包模组确认申报2021年金辑奖汽车新供应链百强评选活动。申请技术:590软包模组应用领域:动力总成电气化“温馨提示:点击文章底部链接参选报名。

1900/1/1 0:00:00
AEye激光雷达实现新突破 可在雨中/挡风玻璃后探测1000米外物体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7月12日,自适应高性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全球领导者AEye表示其远程激光雷达传感器又实现了一个里程碑能够在雨中、挡风玻璃后面探测1000米范围内情况。

1900/1/1 0:00:00
比亚迪联手合肥的“有关项目”是什么?

7月9日下午,安徽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与比亚迪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展开关于推动全面战略合作的商谈,并将于8月底开工建设有关项目。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