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充到80%只需要45分钟。”在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听到这句话,正在熬夜看的资深“果粉”李红(化名)刚想说“特斯拉只需要40分钟”,突然意识到苹果说的是手表iWatch。
在这个无数果粉风起云涌的夜晚,很多像李红一样对苹果充满期待的人难免失望——七年的拉锯,苹果依然没能在发布会上发布任何直接信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英语发音急迫的Reebs正在与各车企和地方政府洽谈小米汽车的生产制造事宜。
整场苹果发布会的亮点只有三个――A15芯片,高适配屏幕,全新的手机成像系统,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李红从2010年6月7日开始怀念。那一天,乔布斯拿着iPhone 4,走上了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领奖台。
再一次,改变一切。
这个伴随iPhone 4诞生的口号,见证了苹果结束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时代。即使11年后的9月15日iPhone 13诞生,总会有人怀念2010年iPhone 4和乔布斯的亮点。对于苹果来说,iPhone 13是一部平庸之作。除了前面,人们似乎只看到11年前的设计语言一直无缝沿用到11年后。
人们依然怀念乔布斯,不仅是因为他给人的惊艳和震撼,更是因为他为苹果注入创新的灵魂,以及2010年属于苹果的勇气。在消费电子领域,从手机到平板,从平板到电脑,苹果重新定义了一切。现在,终于轮到车了。
2014年,泰坦计划悄然启动,苹果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当年流畅的iOS系统也把略显图形的Android系统蹭到了地上,几乎没有人质疑苹果凭借胜利再次改变世界。
然而,七年后,泰坦计划的成果消失在迷雾中。
另一方面,同为科技公司的小米宣布2021年造车,但总部和生产基地的选址安排已接近尾声,计划2024年上半年推出新车。宣称不造车的华为也“直言不讳”,一步一步掌握了造车所需的全部技术,只是在等待时机。
7年难产,苹果为什么让人一次次期待,一次次期待?也许苹果拥有一切,除了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
■从“创新武器”到“赚钱机器”
IPhone 13是苹果9月15日整场发布会的灵魂。去年没有高屏的iPhone 12让很多人对“十三香”充满期待,iPhone 13系列终于补上了高屏的短板。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苹果发布会就像一场纪念大会,纪念安卓阵营这两年的突破和创新。
120Hz高屏对于苹果来说是革命性的飞跃,但在今天,高屏早已成为安卓阵营的旗舰标配;即使是3倍光学变焦,在安卓阵营也有点寒酸。小米和华为率先在2020年将旗舰光学变焦提升至5倍...
以前大部分先进技术都是苹果先发布,然后才是安卓。从3D Touch到基于结构光的Face ID,都是苹果开创的先例。如今,苹果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领导者变成了追赶者。
苹果的颠覆性创新在近几年悄然褪去。很多有经验的果粉都能感觉到,苹果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布和应用上,处于一种“挤牙膏”的状态。难怪,在智能终端领域,苹果还是缺乏足够有挑战性的竞争对手。华为因为一些原因被封杀后,苹果原有的领先地位和优势更加可观。
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苹果已经从“技术领导者”转变为“赚钱机器”。毫无疑问,这个策略从资本层面来说是成功的。
库克领导的苹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2021年,库克担任苹果CEO的第十年,苹果市值比十年前增长了8倍,净利润增长了3倍多,向股东返还了近2000亿美元的股息。
到发布会凌晨,苹果市值2.46万亿美元,继续稳坐美国最大上市公司的宝座。如果把苹果看成一个“国家”,把它的市值看成GDP,它可以排到世界第九,仅次于意大利。在全球195个主要国家中,苹果的市值超过了187个国家的GDP。
所以,当苹果开始“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率先推出“取消赠送充电器”、“在app store推出苹果税”等操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它终于成为了科技巨头,开始忙着收割,隐藏着乔布斯原始创新的勇气。
积极的一面是,苹果市值屡创新高,利润不断攀升,这对造车来说是好事,因为它最需要充足的资本和资金支持。苹果每卖出一部iPhone,都会成为造车战场上的一颗子弹。
另一方面,造车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无底洞的投资,造车的资金消耗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乐视和宝沃殷鉴也不远,能独立生存的韦小立造车还没实现盈利。比全球最有价值的车企特斯拉还好,但刚刚实现盈利。
苹果有“赚钱”的任务,造车的成败非常关键。如果汽车制造成功,大家都会很高兴。自此,苹果找到了消费电子之后的第二个增长点,业绩翻倍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不成功,即使是苹果这样的巨无霸也不会结出失败的苦果。毕竟戴森最后造了一辆不能上牌的车,这样的“血案”苹果会觉得感动。
与乔布斯相比,库克是少有的“留人”。作为苹果的首席运营官,他把“稳定”放在第一位,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这也是苹果不断成长,成为巨头的原因,但也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收敛和犀利,失去孤注一掷的勇气。
当这个理念贯穿苹果的R&D流程,每一步都要考虑财报、股价、业绩,汽车遇到困难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
■苹果汽车制造的进步和问题
就在最近,Dogfield被福特挖走,成为苹果造车的第四任负责人。
7年,4个负责人离职,苹果做了一辆一波三折的车。仅在2016年之后的几年里,就有数百名工程师离开了苹果的汽车制造项目。2021年,项目出现新一波辞职潮。除了Dogfield,苹果汽车的三位高层在上半年全部离职。
Dogfield离职后,苹果聘请了Apple Watch高管、前Adobe CTO凯文林奇(Kevin Lynch)接替他的位置。
接任造车计划负责人的林奇,以技术副总裁闻名。他不仅开发了watchOS软件,还开发了包括iPhone在内的健康软件。林奇的到来延续了苹果汽车制造计划的生命。苹果内部人士还透露,造车计划仍在进行中,不会裁员。
到2021年的时候,苹果的泰坦项目已经bee……持续了七年,结果还是乏善可陈。从自动驾驶和车辆制造两大方面来看,苹果要想结出最后的果实,还需要时间。
就在苹果造车掌门人频繁变动之际,Waymo项目在2020年已经完成了101万公里的测试里程。相比之下,苹果在2020年只自动行驶了3万公里,这个测试里程也只是苹果的2018年。四分之一。另外,Waymo的安全员接管里程约为48000公里,苹果只需要一名安全员接管233公里。
虽然安全员接管里程并不能说明全部,但这只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考虑因素之一。但是别人能做到,苹果做不到,这就暴露了一些问题。
在车辆制造方面,宝马、现代、日产和丰田都曾是苹果的谈判伙伴。然而,一系列传闻戛然而止,苹果将与谁合作造车项目仍未有定论。
谈判迅速破裂的原因是,苹果仍然将消费电子时代与供应商合作的风格应用于造车。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对供应商的核心技术和工作效率有着强烈的掌控欲,标准极高。《商业周刊》报道称,与其他电脑制造商相比,苹果在中国省的电子行业是出了名的难伺候。
但是现在的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想法。现代汽车在谈判破裂后透露了这一消息。一位汽车行业高管曾向路透社透露,“汽车制造商与苹果的合作不一定会带来好结果。苹果是老大,现代汽车也是老大。这样的合作恐怕不行。”
有消息称,苹果将转向完全自主制造,但原型车还没有生产出来。苹果分析师郭明·Z认为,苹果汽车要到2025年才会量产。
据国外媒体报道,几位离开Titan的员工表示,苹果尚未选择明确的前进道路。目前,很少有汽车制造商在听说苹果要造车后感到紧张。
■造苹果还来得及吗?
苹果造车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已经饱和,这在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以中国市场为例。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3.07亿部,同比下降21%。这是自2017年首次下降以来,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连续第四年下降,跌至近六年来的最低点。
随着手机性能的整体提升,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长,科技公司需要下一个增长点,那就是汽车。未来汽车最大的区别来自软件部分,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软件部分是苹果等科技公司的强项,所以小米等公司会前赴后继地造车。
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成为资本的下一个热点。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特斯拉也早已超越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资本市场看重的是未来,未来是智能汽车。
iPhone 13发布后,截至记者发稿时,苹果股价跌幅超过1.4%,这或许说明iPhone 13并没有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新产品不及预期。另一方面,苹果急需汽车来重振投资者的信心。
试想一下,如果乔布斯还在,苹果就不是那个席卷全球的巨人了。也许它的脚步会更勇敢,它的决心会更坚定。苹果汽车可能会像iPhone 4一样诞生,“再一次改变一切”。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
如果把iPhone 4发布的时机和现在的汽车行业的时机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竞争环境有很大的不同。iPhone 4发布的时候,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还很受欢迎,市场嗅到了智能手机的热情,苹果抢了大家的先机。
目前新车大戏已经轰轰烈烈上演,市场格局发生巨变。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值已经登顶,收入o……中国韦小立风起云涌,产品层次被“卷”到连车门都在耍花招的地步。如果苹果还想推出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产品,除非时光倒流回到七年前。
在汽车领域,尽管外界期望很高,但苹果还没有展现出类似智能终端的优势或地位。它要面对的对手空前强大,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远远超过消费电子。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科技怪兽,还有奔驰、宝马等个性鲜明的豪华品牌,竞争态势完全不同。
第一批车特斯拉和韦小立刚刚落地站稳脚跟,第二批造车大军已经跨界。2021年,小米正式宣布造车,OPPO在汽车相关领域频频布局,索尼已经完成VISION-S原型车的研发,并迅速进入欧洲公共道路行驶测试...
随着iPhone 13的推出,苹果可以继续在消费电子市场获利。但在未来的道路上,留给苹果的时间还有多少?谁也说不准。
人们还在等待苹果给出的答案,但苹果似乎已经等不及下一个乔布斯了。(文/汽车之家程功)“从0充到80%只需要45分钟。”在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听到这句话,正在熬夜看的资深“果粉”李红(化名)刚想说“特斯拉只需要40分钟”,突然意识到苹果说的是手表iWatch。
在这个无数果粉风起云涌的夜晚,很多像李红一样对苹果充满期待的人难免失望——七年的拉锯,苹果依然没能在发布会上发布任何直接信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英语发音急迫的Reebs正在与各车企和地方政府洽谈小米汽车的生产制造事宜。
整场苹果发布会的亮点只有三个――A15芯片,高适配屏幕,全新的手机成像系统,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李红从2010年6月7日开始怀念。那一天,乔布斯拿着iPhone 4,走上了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领奖台。
再一次,改变一切。
这个伴随着iPhone 4诞生的口号,见证了苹果结束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时代。即使11年后的9月15日iPhone 13诞生,总会有人怀念2010年iPhone 4和乔布斯的亮点。对于苹果来说,iPhone 13是一部平庸之作。除了前面,人们似乎只看到11年前的设计语言一直无缝沿用到11年后。
人们依然怀念乔布斯,不仅是因为他给人的惊艳和震撼,更是因为他为苹果注入创新的灵魂,以及2010年属于苹果的勇气。在消费电子领域,从手机到平板,从平板到电脑,苹果重新定义了一切。现在,终于轮到车了。
2014年,泰坦计划悄然启动,苹果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当年流畅的iOS系统也把略显图形的Android系统蹭到了地上,几乎没有人质疑苹果凭借胜利再次改变世界。
然而,七年后,泰坦计划的成果消失在迷雾中。
另一方面,同为科技公司的小米宣布2021年造车,但总部和生产基地的选址安排已接近尾声,计划2024年上半年推出新车。宣称不造车的华为也“直言不讳”,一步一步掌握了造车所需的全部技术,只是在等待时机。
7年难产,苹果为什么让人一次次期待,一次次期待?也许苹果拥有一切,除了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
■从“创新武器”到“赚钱机器”
IPhone 13是苹果9月15日整场发布会的灵魂。去年没有高屏的iPhone 12让很多人对“十三香”充满期待,iPhone 13系列终于补上了高屏的短板。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苹果发布会就像一场纪念大会,纪念安卓阵营这两年的突破和创新。
120赫兹的高屏幕是一个革命……对苹果来说是一次飞跃,但在今天,高屏早已成为安卓阵营的旗舰标配;即使是3倍光学变焦,在安卓阵营也有点寒酸。小米和华为率先在2020年将旗舰光学变焦提升至5倍...
以前大部分先进技术都是苹果先发布,然后才是安卓。从3D Touch到基于结构光的Face ID,都是苹果开创的先例。如今,苹果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领导者变成了追赶者。
苹果的颠覆性创新在近几年悄然褪去。很多有经验的果粉都能感觉到,苹果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布和应用上,处于一种“挤牙膏”的状态。难怪,在智能终端领域,苹果还是缺乏足够有挑战性的竞争对手。华为因为一些原因被封杀后,苹果原有的领先地位和优势更加可观。
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苹果已经从“技术领导者”转变为“赚钱机器”。毫无疑问,这个策略从资本层面来说是成功的。
库克领导的苹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2021年,库克担任苹果CEO的第十年,苹果市值比十年前增长了8倍,净利润增长了3倍多,向股东返还了近2000亿美元的股息。
到发布会凌晨,苹果市值2.46万亿美元,继续稳坐美国最大上市公司的宝座。如果把苹果看成一个“国家”,把它的市值看成GDP,它可以排到世界第九,仅次于意大利。在全球195个主要国家中,苹果的市值超过了187个国家的GDP。
所以,当苹果开始“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率先推出“取消赠送充电器”、“在app store推出苹果税”等操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它终于成为了科技巨头,开始忙着收割,隐藏着乔布斯原始创新的勇气。
积极的一面是,苹果市值屡创新高,利润不断攀升,这对造车来说是好事,因为它最需要充足的资本和资金支持。苹果每卖出一部iPhone,都会成为造车战场上的一颗子弹。
另一方面,造车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无底洞的投资,造车的资金消耗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乐视和宝沃殷鉴也不远,能独立生存的韦小立造车还没实现盈利。比全球最有价值的车企特斯拉还好,但刚刚实现盈利。
苹果有“赚钱”的任务,造车的成败非常关键。如果汽车制造成功,大家都会很高兴。自此,苹果找到了消费电子之后的第二个增长点,业绩翻倍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不成功,即使是苹果这样的巨无霸也不会结出失败的苦果。毕竟戴森最后造了一辆不能上牌的车,这样的“血案”苹果会觉得感动。
与乔布斯相比,库克是少有的“留人”。作为苹果的首席运营官,他把“稳定”放在第一位,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这也是苹果不断成长,成为巨头的原因,但也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收敛和犀利,失去孤注一掷的勇气。
当这个理念贯穿苹果的R&D流程,每一步都要考虑财报、股价、业绩,汽车遇到困难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
■苹果汽车制造的进步和问题
就在最近,Dogfield被福特挖走,成为苹果造车的第四任负责人。
7年,4个负责人离职,苹果做了一辆一波三折的车。仅在2016年之后的几年里,就有数百名工程师离开了苹果的汽车制造项目。2021年,项目出现新一波辞职潮。除了Dogfield,苹果汽车的三位高层在上半年全部离职。
Dogfield离职后,苹果聘请了Apple Watch高管、前Adobe CTO凯文林奇(Kevin Lynch)接替他的位置。
接任造车计划负责人的林奇,以技术副总裁闻名。他不仅开发了watchOS软件,还开发了包括iPhone在内的健康软件。林奇的到来延续了苹果汽车制造计划的生命。苹果内部人士还透露,造车计划仍在进行中,不会裁员。
到2021年的时候,苹果的泰坦项目已经bee……持续了七年,结果还是乏善可陈。从自动驾驶和车辆制造两大方面来看,苹果要想结出最后的果实,还需要时间。
就在苹果造车掌门人频繁变动之际,Waymo项目在2020年已经完成了101万公里的测试里程。相比之下,苹果在2020年只自动行驶了3万公里,这个测试里程也只是苹果的2018年。四分之一。另外,Waymo的安全员接管里程约为48000公里,苹果只需要一名安全员接管233公里。
虽然安全员接管里程并不能说明全部,但这只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考虑因素之一。但是别人能做到,苹果做不到,这就暴露了一些问题。
在车辆制造方面,宝马、现代、日产和丰田都曾是苹果的谈判伙伴。然而,一系列传闻戛然而止,苹果将与谁合作造车项目仍未有定论。
谈判迅速破裂的原因是,苹果仍然将消费电子时代与供应商合作的风格应用于造车。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对供应商的核心技术和工作效率有着强烈的掌控欲,标准极高。《商业周刊》报道称,与其他电脑制造商相比,苹果在中国省的电子行业是出了名的难伺候。
但是现在的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想法。现代汽车在谈判破裂后透露了这一消息。一位汽车行业高管曾向路透社透露,“汽车制造商与苹果的合作不一定会带来好结果。苹果是老大,现代汽车也是老大。这样的合作恐怕不行。”
有消息称,苹果将转向完全自主制造,但原型车还没有生产出来。苹果分析师郭明·Z认为,苹果汽车要到2025年才会量产。
据国外媒体报道,几位离开Titan的员工表示,苹果尚未选择明确的前进道路。目前,很少有汽车制造商在听说苹果要造车后感到紧张。
■造苹果还来得及吗?
苹果造车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已经饱和,这在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以中国市场为例。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3.07亿部,同比下降21%。这是自2017年首次下降以来,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连续第四年下降,跌至近六年来的最低点。
随着手机性能的整体提升,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长,科技公司需要下一个增长点,那就是汽车。未来汽车最大的区别来自软件部分,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软件部分是苹果等科技公司的强项,所以小米等公司会前赴后继地造车。
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成为资本的下一个热点。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特斯拉也早已超越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资本市场看重的是未来,未来是智能汽车。
iPhone 13发布后,截至记者发稿时,苹果股价跌幅超过1.4%,这或许说明iPhone 13并没有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新产品不及预期。另一方面,苹果急需汽车来重振投资者的信心。
试想一下,如果乔布斯还在,苹果就不是那个席卷全球的巨人了。也许它的脚步会更勇敢,它的决心会更坚定。苹果汽车可能会像iPhone 4一样诞生,“再一次改变一切”。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
如果把iPhone 4发布的时机和现在的汽车行业的时机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竞争环境有很大的不同。iPhone 4发布的时候,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还很受欢迎,市场嗅到了智能手机的热情,苹果抢了大家的先机。
目前新车大戏已经轰轰烈烈上演,市场格局发生巨变。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值已经登顶,收入o……中国韦小立风起云涌,产品层次被“卷”到连车门都在耍花招的地步。如果苹果还想推出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产品,除非时光倒流回到七年前。
在汽车领域,尽管外界期望很高,但苹果还没有展现出类似智能终端的优势或地位。它要面对的对手空前强大,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远远超过消费电子。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科技怪兽,还有奔驰、宝马等个性鲜明的豪华品牌,竞争态势完全不同。
第一批车特斯拉和韦小立刚刚落地站稳脚跟,第二批造车大军已经跨界。2021年,小米正式宣布造车,OPPO在汽车相关领域频频布局,索尼已经完成VISION-S原型车的研发,并迅速进入欧洲公共道路行驶测试...
随着iPhone 13的推出,苹果可以继续在消费电子市场获利。但在未来的道路上,留给苹果的时间还有多少?谁也说不准。
人们还在等待苹果给出的答案,但苹果似乎已经等不及下一个乔布斯了。(文/汽车之家程功)
天津德科智控股份有限公司CEO王豪先生参选2021年金辑奖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力人物。
1900/1/1 0:00:00汽车之家获悉,近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宜春签署三项合作协议。
1900/1/1 0:00:00日前,有海外媒体报道称,宝马和福特两家汽车巨头正在加速固态电池的研发,并计划从2022开始搭载车辆并着手实际工况中的测试。
1900/1/1 0:00:002021年9月14日,通用汽车正式向中国市场推出Ultium奥特能电动车平台,生动展现这项具有变革意义的技术,携手中国消费者踏上纯电动的未来之旅。
1900/1/1 0:00:009月14日晚,通用汽车正式向中国市场推出Ultium电动车平台。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Barra)宣布了Ultium的中文名奥特能。
1900/1/1 0:00:00上海瓶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程唐平先生参选2021年金辑奖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力人物。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