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最近几天非常忙。
当地时间5月12日和13日,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在华盛顿举行。拜登在其大本营接待了东盟八国的最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还通过本次峰会任命了美国驻东盟大使,以填补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的空缺。
两天后,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在巴黎召开。拜登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商务部长雷蒙德前往法国,加强与欧盟在出口管制、供应链安全、技术标准和全球贸易挑战等方面的交流,试图加强各自的产业竞争力和技术主导地位。
无论是针对“印太国家”的一系列战略承诺,还是重回与欧盟的经贸蜜月期,美国都玩了中国的把戏。
从美国到欧洲,从华盛顿到巴黎,无论是用花言巧语虚张声势,还是用现实利益拉拢,拜登都布下了虚张声势的大网,试图用自己的“盟友”遏制中国。以TTC为例。虽然俄罗斯仍然是美欧利益的主要敌人,而且48页的会议联合声明中提到俄罗斯的次数多达48次,但与中国相关的几个信号很能说明问题。
“脱钩”中国,东盟承担。
东盟峰会可谓一波三折。
今年是美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45周年,因此组织一次高规格的峰会是合乎逻辑的。白宫没想到的是,其单方面调整会晤日期引起了对方的强烈不满。最终,东盟十国中只有八个国家愿意派代表,承诺向东盟投资的1.5亿美元也被批评缺乏诚意。
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不断,“印太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拉拢东盟,遏制中国。虽然俄乌冲突牵扯了白宫的大部分精力,但东亚国家“去中国化”的任务是停不下来的。拜登为了推动峰会上签署的“印太经济框架”,在国内亲自“组局”。
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大国的棋子不好使,我觉得东盟还是清楚的。在白宫前合影后,拜登无暇揣摩东盟国家的感受,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巴黎,开始更具雄心和侵略性的战略谈判。虽然主旋律是俄乌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被暗中捅刀子。
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成立于2021年6月,是欧盟和美国协调解决关键贸易和技术问题的战略联盟之一,本质上是跨大西洋关系缓和的战略产物。目前,TTC共成立了10个工作组,涵盖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和全球贸易挑战等最关键的技术创新问题。
如前所述,虽然俄罗斯仍是美国和欧盟的主要利益绑定对象,但长达48页的会议联合声明提及俄罗斯多达48次,涉华内容提及不多,但每个信号都极具参考价值。
信号一,是半导体拥抱。
TTC文件强调了中国在稀土开采和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潜在威胁。欧盟和美国计划联合建立预警系统,目的是提前预测和安排潜在的半导体供应链中断,以避免在芯片供应领域,尤其是晶圆代工领域陷入被动。
第二个信号是供应链转移。
考虑到俄乌冲突和上海疫情封锁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威胁,美国建议欧盟国家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其中一个选项可以……e考虑的是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以减少对中国和俄罗斯的依赖。这本质上是为了与中国脱钩,将中国公司排除在供应链名单之外。
目前拜登最担心的是稀土、太阳能、芯片等关键领域。他认为欧盟的鸡蛋不能放在几个篮子里,多元化布局是未来几年的主旋律。以稀土为例。美国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占78%)。一旦双方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很可能将稀土等资源视为战略武器,在关键时刻掐住美国的脖子。
“供应链剥离”是个伪命题。
你可能还记得这条新闻:
受上海关闭的影响,汽车芯片巨头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于4月下旬关闭了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包括原材料、设备和服务在内的所有业务被迫转移到其他地点,如新加坡和马尼拉。
上海封锁让全球供应链嘎然而止,让更多人关注供应链格局将被重塑的现实,供应链是否会从中国转移,瞬间成为热门话题。
事实上,中国仍然掌握着供应链上的绝对“牌”,这种优势不会因为疫情封锁或者俄乌冲突而被动。
一方面,东盟对中国的供应链替代确实存在,这一轮封锁对东南亚的影响远大于过去。举个简单的数据,中国4月份出口同比仅增长4%,但越南出口同比增长30%,可见疫情对产业链替代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即使在疫情铺天盖地、复工复产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脱钩”中国仍然是一个伪命题。
要知道,中国的优势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维度的劳动力成本,几十年来建立的供应链护城河也在不断催化新的商业优势和创新模式。只要这种迭代不间断,外资就很难在东盟找到同样成熟度和业务匹配的第二个据点。
我们不妨以苹果为例。
业内都知道,这个科技巨头高度依赖亚洲制造业生态,尤其是中国。因此,其近年来的供应链决策可以视为电子科技行业布局趋势的风向标。
在过去的三年里,苹果一直在调整其供应链的区域分布。追溯到2019年,该公司的中国供应商占其全球总供应链的48%,到2021年,这一比例降至42%。
大部分被转移到东南亚。然而,东南亚承接的大部分业务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业务,高价值链的R&D和技术密集型业务仍然集中在中国等较发达的经济体。以刚刚过去的2021年为例,苹果实际上新增了14家来自中国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光学元件、传感器、芯片制造等工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
这是什么意思?
这些东南亚国家作为新的生产中心,承担的大多是从中国剥离的低端组装业务,属于最简单的零部件生产组装。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承载一定量的供应链替代,比如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能在“替代效应”上激起波澜的东盟国家并不多,而且还不够均衡。有些成员即使在低端产业链也很少抓住机会“喝汤”。
作为另一个大规模“撤离”中国的案例,韩国三星回归大陆的程度超过了其供应链向东南亚的转移或外溢。
从2017年到2021年,三星在中国的供应商比例确实下降了,但最终受益的不是越南,而是三星的大本营韩国。
为什么这么说?虽然比例……越南供应商的ion增加了,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业务,来自中国的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业务主要转移到韩国。其供应链结果的变化逻辑本质上与苹果相似。
两个故事,揭穿妄想
中国近年来在供应链上构筑的“保护墙”,远比大洋彼岸想象的坚不可摧。只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拜登与东盟联手遏制中国的想法越来越迫切。但野心归野心,焦虑归焦虑,白宫“鼓励”精明的欧洲人一起与中国脱钩是幼稚的。
这里有两个故事。
为了考察东南亚的供应链实力,两年前一位美国记者去了越南,结果发现佳能的供应商有175家,其中严格意义上的越南本土公司只有20家。
其余150家供应商实际上来自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他们喜欢廉价劳动力,在这里租赁土地,建设新工厂,但母公司不属于越南。
ECM Industries是一家电动工具制造商,几年前将公司从迁至越南,建了厂房,但发现很难购买万用表作为生产刚需的测试仪器。我们做什么呢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在中越之间搭建跨境供应链,最终结果得不偿失,成本远超预期。
两个故事用不同的小节反映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不要总嚷嚷着要“把供应链搬出中国”。事实上,除了新加坡、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其他东盟成员国在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和能力方面落后于中国,港口物流和基础设施是业务增长机会的关键。
当然,也不要急着讨论“下一个中国制造会是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是全球供应链最完整的实体经济,拥有较高的制造效率、广泛的供应商网络和熟练多样的劳动力优势。
只要我们的护城河还在,美国抛出的拉拢东盟的诱饵只是一厢情愿的诱饵。白宫最近几天非常忙。
当地时间5月12日和13日,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在华盛顿举行。拜登在其大本营接待了东盟八国的最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还通过本次峰会任命了美国驻东盟大使,以填补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的空缺。
两天后,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在巴黎召开。拜登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商务部长雷蒙德前往法国,加强与欧盟在出口管制、供应链安全、技术标准和全球贸易挑战等方面的交流,试图加强各自的产业竞争力和技术主导地位。
无论是针对“印太国家”的一系列战略承诺,还是重回与欧盟的经贸蜜月期,美国都玩了中国的把戏。
从美国到欧洲,从华盛顿到巴黎,无论是用花言巧语虚张声势,还是用现实利益拉拢,拜登都布下了虚张声势的大网,试图用自己的“盟友”遏制中国。以TTC为例。虽然俄罗斯仍然是美欧利益的主要敌人,而且48页的会议联合声明中提到俄罗斯的次数多达48次,但与中国相关的几个信号很能说明问题。
“脱钩”中国,东盟承担。
东盟峰会可谓一波三折。
今年是美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45周年,因此组织一次高规格的峰会是合乎逻辑的。白宫没想到的是,其单方面调整会晤日期引起了对方的强烈不满。最终,东盟十国中只有八个国家愿意派代表,承诺投资东盟的1.5亿美元也被批评为……缺乏诚意。
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不断,“印太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拉拢东盟,遏制中国。虽然俄乌冲突牵扯了白宫的大部分精力,但东亚国家“去中国化”的任务是停不下来的。拜登为了推动峰会上签署的“印太经济框架”,在国内亲自“组局”。
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大国的棋子不好使,我觉得东盟还是清楚的。在白宫前合影后,拜登无暇揣摩东盟国家的感受,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巴黎,开始更具雄心和侵略性的战略谈判。虽然主旋律是俄乌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被暗中捅刀子。
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成立于2021年6月,是欧盟和美国协调解决关键贸易和技术问题的战略联盟之一,本质上是跨大西洋关系缓和的战略产物。目前,TTC共成立了10个工作组,涵盖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和全球贸易挑战等最关键的技术创新问题。
如前所述,虽然俄罗斯仍是美国和欧盟的主要利益绑定对象,但长达48页的会议联合声明提及俄罗斯多达48次,涉华内容提及不多,但每个信号都极具参考价值。
信号一,是半导体拥抱。
TTC文件强调了中国在稀土开采和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潜在威胁。欧盟和美国计划联合建立预警系统,目的是提前预测和安排潜在的半导体供应链中断,以避免在芯片供应领域,尤其是晶圆代工领域陷入被动。
第二个信号是供应链转移。
考虑到俄乌冲突和上海疫情封锁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威胁,美国建议欧盟国家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可以考虑的方案之一是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以减少对中俄的依赖。这本质上是为了与中国脱钩,将中国公司排除在供应链名单之外。
目前拜登最担心的是稀土、太阳能、芯片等关键领域。他认为欧盟的鸡蛋不能放在几个篮子里,多元化布局是未来几年的主旋律。以稀土为例。美国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占78%)。一旦双方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很可能将稀土等资源视为战略武器,在关键时刻掐住美国的脖子。
“供应链剥离”是个伪命题。
你可能还记得这条新闻:
受上海关闭的影响,汽车芯片巨头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于4月下旬关闭了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包括原材料、设备和服务在内的所有业务被迫转移到其他地点,如新加坡和马尼拉。
上海封锁让全球供应链嘎然而止,让更多人关注供应链格局将被重塑的现实,供应链是否会从中国转移,瞬间成为热门话题。
事实上,中国仍然掌握着供应链上的绝对“牌”,这种优势不会因为疫情封锁或者俄乌冲突而被动。
一方面,东盟对中国的供应链替代确实存在,这一轮封锁对东南亚的影响远大于过去。举个简单的数据,中国4月份出口同比仅增长4%,但越南出口同比增长30%,可见疫情对产业链替代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即使在疫情铺天盖地、复工复产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脱钩”中国仍然是一个伪命题。
要知道,中国的优势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维度的劳动力成本,几十年来建立的供应链护城河也在不断催化新的商业优势和创新模式。只要这种迭代不间断,外资就很难在东盟找到同样成熟度和业务匹配的第二个据点。
我们不妨以苹果为例。
业内都知道,这个科技巨头高度依赖亚洲制造业生态,尤其是中国。因此,其近年来的供应链决策可以视为电子科技行业布局趋势的风向标。
在过去的三年里,苹果一直在调整其供应链的区域分布。追溯到2019年,该公司的中国供应商占其全球总供应链的48%,到2021年,这一比例降至42%。
大部分被转移到东南亚。然而,东南亚承接的大部分业务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业务,高价值链的R&D和技术密集型业务仍然集中在中国等较发达的经济体。以刚刚过去的2021年为例,苹果实际上新增了14家来自中国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光学元件、传感器、芯片制造等工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
这是什么意思?
这些东南亚国家作为新的生产中心,承担的大多是从中国剥离的低端组装业务,属于最简单的零部件生产组装。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承载一定量的供应链替代,比如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能在“替代效应”上激起波澜的东盟国家并不多,而且还不够均衡。有些成员即使在低端产业链也很少抓住机会“喝汤”。
作为另一个大规模“撤离”中国的案例,韩国三星回归大陆的程度超过了其供应链向东南亚的转移或外溢。
从2017年到2021年,三星在中国的供应商比例确实下降了,但最终受益的不是越南,而是三星的大本营韩国。
为什么这么说?虽然越南供应商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业务,来自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业务大多主要转移到韩国。其供应链结果的变化逻辑本质上与苹果相似。
两个故事,揭穿妄想
中国近年来在供应链上构筑的“保护墙”,远比大洋彼岸想象的坚不可摧。只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拜登与东盟联手遏制中国的想法越来越迫切。但野心归野心,焦虑归焦虑,白宫“鼓励”精明的欧洲人一起与中国脱钩是幼稚的。
这里有两个故事。
为了考察东南亚的供应链实力,两年前一位美国记者去了越南,结果发现佳能的供应商有175家,其中严格意义上的越南本土公司只有20家。
其余150家供应商实际上来自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他们喜欢廉价劳动力,在这里租赁土地,建设新工厂,但母公司不属于越南。
ECM Industries是一家电动工具制造商,几年前将公司从迁至越南,建了厂房,但发现很难购买万用表作为生产刚需的测试仪器。我们做什么呢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在中越之间搭建跨境供应链,最终结果得不偿失,成本远超预期。
两个故事用不同的小节反映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不要总嚷嚷着要“把供应链搬出中国”。事实上,除了少数国家……如新加坡、越南和马来西亚,其他东盟成员国在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和能力方面落后于中国,港口物流和基础设施是商业增长机会的关键。
当然,也不要急着讨论“下一个中国制造会是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是全球供应链最完整的实体经济,拥有较高的制造效率、广泛的供应商网络和熟练多样的劳动力优势。
只要我们的护城河还在,美国抛出的拉拢东盟的诱饵只是一厢情愿的诱饵。
2022年5月21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新常态新挑战新格局如何加速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韧性”云对话顺利结束,近5万人次观众在线参与,与现场来宾一同共话当下,共谋将来。
1900/1/1 0:00:001、JIDUROBODAY定档6月8日集度汽车机器人ROBO01同步亮相5月16日,集度正式宣布其首场大型品牌发布活动JIDUROBODAY已定档6月8日,
1900/1/1 0:00:00一年一度的“520”又到了,每年这天,领结婚证、商场促销、餐饮美食等和年轻情侣们有关的活动总是热闹非凡,甚至还有很多排队的现象。
1900/1/1 0:00:00北京时间2020年1月7日,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首座海外超级工厂内,随着首辆国产Model3缓缓驶出总装线,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正式开启了在华收割终端份额的进程。
1900/1/1 0:00:001、FF2021年Q4及年度财报公布:净亏5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同意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一座电池和电动汽车工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