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冬季的表现,东北的“老铁们”可能最有发言权。因为每年冬天,都是东北新能源车“蛰伏”的时候。
日前,长春一场大雪再次撕下新能源汽车的遮羞布:电量损失接近70%,换电站大排长龙,电池和底盘冻在一起,电池仓被冻住,引发广泛关注。“东北(西北)不适合开新能源车”的观点似乎得到了强化。有网友调侃“难怪打不到车,都在等充电。”
但面对“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双碳目标,面对东北/西北两亿人口,面对广阔的市场,从国家到车企,都不会放弃在两地普及新能源汽车。这一次普及的思路变了,不再是纯电动,取而代之的是插电式/增程式,势必让新能源汽车挺进两地。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渗透率远低于平均值。
盖世汽车整理了1-10月各地区新能源普及率,西北和东北垫底,远低于25.22%的平均值。在两大区域中,西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普及率较好。这是因为西北包括五省,更有陕西带动。
相比新疆、甘肃等其他西北省份,陕西距离中原更近,冬季平均气温5~14度,对新能源汽车“友好”。在全国城市前十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中,Xi安以7万辆排在第12位,普及率为28.66%,可与东部沿海城市比肩。
Xi安的贡献是前10个月西北新能源总销量的关键,能达到14.3万辆,渗透率能超过15%。
前10个月东北/西北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0,仅有4个城市销量超过1万辆。其中,Xi居首,是第二名沈阳的三倍多。陕西省的另一个城市咸阳以6000辆排在第八位。
可惜东北没有“Xi安”,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部分省市都位于极寒地区。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整个东北地区不到9万辆,新能源普及率仅为9.73%。
其中,沈阳、长春、大连位列前三。沈阳虽然在东北前10个月城市新能源销量排名第一(销量2.1万辆,新能源普及率14.14%),但在全国排名第49,长春、大连排名50。至于哈尔滨,因为气候更差,新能源普及率不到10%,其他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西北地区也是如此(陕西除外),兰州和银川略强。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8.9万辆,渗透率超过10%。放眼乌鲁木齐、西宁等城市,同期销量不足5000辆,渗透率不足10%。
整体来看,东北/西北新能源的销量和渗透率远远落后于华东和华南,不到整个华东的十分之一(前十个月总销量169万辆,渗透率接近30%),甚至可能不及华东一个城市的表现。如上海前10个月新能源累计销量22万辆,普及率达到44.6%,位居全国城市新能源销量第一。
从西北和东北新能源的销量和渗透率来看,虽然车企强调……尽管新能源汽车续航时间长,电池技术不断进步,而且更耐寒,但两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仍不太“感冒”。
宏伟规划与现实困境
虽然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市场人气“不强”,但还是想抓住发展的洪流。
再说说东北。众所周知,东北是我国传统汽车工业的核心工业区之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一汽位于吉林长春,也是“国光”红旗的发源地;中国首家海外上市整车企业华晨中国位于辽宁沈阳。黑龙江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东北三省正逐渐走向寂寞。
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利达工厂。图片来源:华晨宝马。
东北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振兴的希望之一。比如黑龙江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该省产业振兴规划。
市场需求应该是刺激本土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三省市都有计划改善电动汽车的环境和便利性,增加公共充电桩和大型充电站的数量。
以吉林为例,计划到2025年,全省建成充换电站500座,充电桩1万个以上,满足10万辆以上公共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其中,长春希望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万辆,约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9%。
辽宁、黑龙江两省也在加快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2025年为节点,辽宁计划全省充电设施超过5万个,满足超过33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预计黑龙江省将建设2.5万个充电桩、20个电站和5个新的加氢站。
放眼西北,从地理位置、发展规模和速度来看,陕西新能源普及率较高。特别是Xi安,作为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目标2025年达到50万辆左右,是2021年的十倍;充电网络配套建设方面,35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万个充电桩建成投入运营。
除了陕西,其他西北省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普遍较慢,就像东北三省一样。但宁夏2025年的发展目标更激进,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左右。截至2021年底,宁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占比不到1%。
相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或保有量,东北/西北省市2025年的目标几乎翻了一倍。但要实现上述目标(陕西除外),两地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一是两地寒冷的自然环境;二是充电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卧虎藏龙”、“充电排长队”、“冻电池”、“续航大幅降低”等新闻再次冲上“热搜”。据悉,东北一出租车换成纯电动车后,近日遭遇大雪,“满街都是霾”。雪停后,我排队站了四五个小时充电,满了也只能跑100多公里。“车上肯定有羽绒服,没乘客的时候不敢开空调。”也有车主躺在雪地里,拿着吹风机给电瓶解冻。
可以说,冬天直接说服东北/西北的“老铁”买新能源车。
尝试插入/扩展范围
目前很难彻底解决纯电动车不耐寒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曾告诉加斯帕,固态电池技术可以解决馈电问题,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其商业应用将在2025年之后。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论坛截图
纯电动汽车暂时在东北/西北大规模普及不太现实,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步伐需要加快,插电式/增程式似乎是一种妥协。
在最近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要整体推进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协调发展,西部和东北地区将是内燃-电驱系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重点关注东北/西北地区销售和应用不景气。他认为这些地区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推广混动/增程式,不仅可以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还可以通过车辆内燃系统的预热效应,解决冬季启动难的问题,还可以促进传统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许多车企都推出了混合动力系统架构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一般比燃油车省油,比纯电动车价格低,没有续航焦虑,可以兼顾城市和长途用车需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以插电式混动车型打开了平价市场(8-15万)和大众市场(15-25万)。增程也有类似的竞争优势。
混动/增程式的到来,为加速新能源在东北/西北地区的普及提供了方向。不过,两地消费者要想换成插电式/增程式车型,另一个关键在于充电网络的配套设施。王辉广汇(上海)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洋曾表示,解决充电问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五菱
补能网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需求,成为我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一大“软肋”。数据显示,理想状态下,车桩比应该是1: 1。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逐渐接近这种状态。东北/西北地区依然面临“充电难”的问题。比如哈尔滨的公共充电桩车桩比只有24:1,长春2021年底是13:1。
随着两个地区省市不断完善充电网络配套设施,这一“软肋”将迎刃而解。那么下一步就是提高当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步转向纯电动汽车甚至氢燃料电池汽车之后……固态电池技术的商品化。
对于东北/西北新能源市场,目前应该有不少车企摩拳擦掌。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本土车企也在齐心协力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想借“东风”。当地的新能源消费者可能很快就能告别“蹲着”、“穿着羽绒服”的苦日子了。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冬季的表现,东北的“老铁们”可能最有发言权。因为每年冬天,都是东北新能源车“蛰伏”的时候。
日前,长春一场大雪再次撕下新能源汽车的遮羞布:电量损失接近70%,换电站大排长龙,电池和底盘冻在一起,电池仓被冻住,引发广泛关注。“东北(西北)不适合开新能源车”的观点似乎得到了强化。有网友调侃“难怪打不到车,都在等充电。”
但面对“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双碳目标,面对东北/西北两亿人口,面对广阔的市场,从国家到车企,都不会放弃在两地普及新能源汽车。这一次普及的思路变了,不再是纯电动,取而代之的是插电式/增程式,势必让新能源汽车挺进两地。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渗透率远低于平均值。
盖世汽车整理了1-10月各地区新能源普及率,西北和东北垫底,远低于25.22%的平均值。在两大区域中,西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普及率较好。这是因为西北包括五省,更有陕西带动。
相比新疆、甘肃等其他西北省份,陕西距离中原更近,冬季平均气温5~14度,对新能源汽车“友好”。在全国城市前十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中,Xi安以7万辆排在第12位,普及率为28.66%,可与东部沿海城市比肩。
Xi安的贡献是前10个月西北新能源总销量的关键,能达到14.3万辆,渗透率能超过15%。
前10个月东北/西北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0,仅有4个城市销量超过1万辆。其中,Xi居首,是第二名沈阳的三倍多。陕西省的另一个城市咸阳以6000辆排在第八位。
可惜东北没有“Xi安”,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部分省市都位于极寒地区。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整个东北地区不到9万辆,新能源普及率仅为9.73%。
其中,沈阳、长春、大连位列前三。沈阳虽然在东北前10个月城市新能源销量排名第一(销量2.1万辆,新能源普及率14.14%),但在全国排名第49,长春、大连排名50。至于哈尔滨,因为气候更差,新能源普及率不到10%,其他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西北地区也是如此(陕西除外),兰州和银川略强。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8.9万辆,渗透率超过10%。放眼乌鲁木齐、西宁等城市,同期销量不足5000辆,渗透率不足10%。
总体来看,东北/西北地区新能源的销量和渗透率远远落后于华东和华南地区,不到整个华东地区的十分之一(前十个月总销量为169万辆……les,且普及率接近30%),甚至可能不及华东某市的表现。如上海前10个月新能源累计销量22万辆,普及率达到44.6%,位居全国城市新能源销量第一。
从西北和东北地区新能源的销量和普及率来看,虽然车企强调新能源汽车续航时间长,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更耐寒,但两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还是不太“感冒”。
宏伟规划与现实困境
虽然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市场人气“不强”,但还是想抓住发展的洪流。
再说说东北。众所周知,东北是我国传统汽车工业的核心工业区之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一汽位于吉林长春,也是“国光”红旗的发源地;中国首家海外上市整车企业华晨中国位于辽宁沈阳。黑龙江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东北三省正逐渐走向寂寞。
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利达工厂。图片来源:华晨宝马。
东北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振兴的希望之一。比如黑龙江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该省产业振兴规划。
市场需求应该是刺激本土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三省市都有计划改善电动汽车的环境和便利性,增加公共充电桩和大型充电站的数量。
以吉林为例,计划到2025年,全省建成充换电站500座,充电桩1万个以上,满足10万辆以上公共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其中,长春希望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万辆,约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9%。
辽宁、黑龙江两省也在加快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2025年为节点,辽宁计划全省充电设施超过5万个,满足超过33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预计黑龙江省将建设2.5万个充电桩、20个电站和5个新的加氢站。
放眼西北,从地理位置、发展规模和速度来看,陕西新能源普及率较高。特别是Xi安,作为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目标2025年达到50万辆左右,是2021年的十倍;充电网络配套建设方面,35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万个充电桩建成投入运营。
除了陕西,其他西北省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普遍较慢,就像东北三省一样。但宁夏2025年的发展目标更激进,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左右。截至2021年底,宁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占比不到1%。
相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或保有量,东北/西北省市2025年的目标几乎翻了一倍。但要实现上述目标(陕西除外),两地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一是两地寒冷的自然环境;二是充电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卧虎藏龙”、“充电排长队”、“冻电池”、“续航大幅降低”等新闻再次冲上“热搜”。据悉,东北一出租车换成纯电动车后,近日遭遇大雪,“满街都是霾”。雪停后,我排队站了四五个小时充电,满了也只能跑100多公里。“车上肯定有羽绒服,没乘客的时候不敢开空调。”也有车主躺在雪地里,拿着吹风机给电瓶解冻。
可以说,冬天直接说服东北/西北的“老铁”买新能源车。
尝试插入/扩展范围
目前很难彻底解决纯电动车不耐寒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曾告诉加斯帕,固态电池技术可以解决馈电问题,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其商业应用将在2025年之后。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论坛截图
纯电动汽车暂时在东北/西北大规模普及不太现实,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步伐需要加快,插电式/增程式似乎是一种妥协。
在最近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要整体推进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协调发展,西部和东北地区将是内燃-电驱系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重点关注东北/西北地区销售和应用不景气。他认为这些地区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推广混动/增程式,不仅可以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还可以通过车辆内燃系统的预热效应,解决冬季启动难的问题,还可以促进传统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许多车企都推出了混合动力系统架构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一般比燃油车省油,比纯电动车价格低,没有续航焦虑,可以兼顾城市和长途用车需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以插电式混动车型打开了平价市场(8-15万)和大众市场(15-25万)。增程也有类似的竞争优势。
混动/增程式的到来,为加速新能源在东北/西北地区的普及提供了方向。不过,两地消费者要想换成插电式/增程式车型,另一个关键在于充电网络的配套设施。王辉广汇(上海)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洋曾表示,解决充电问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五菱
补能网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需求,成为我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一大“软肋”。数据显示,理想状态下,车桩比应该是1: 1。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逐渐接近这种状态。东北/西北地区依然面临“充电难”的问题。比如哈尔滨的公共充电桩车桩比只有24:1,长春2021年底是13:1。
随着两个地区省市不断完善充电网络配套设施,这一“软肋”将迎刃而解。那么下一步就是提高当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步转向纯电动汽车甚至氢燃料电池汽车之后……固态电池技术的商品化。
对于东北/西北新能源市场,目前应该有不少车企摩拳擦掌。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本土车企也在齐心协力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想借“东风”。当地的新能源消费者可能很快就能告别“蹲着”、“穿着羽绒服”的苦日子了。
2022年12月1日,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公布了最新的CNCAP测试结果,风行游艇综合得分率高达833,是2021版CNCAP新规实施以来,首个获得五星安全成绩的MPV。
1900/1/1 0:00:00继去年5月福特中国任命何晓庆担任长安福特总裁后,长安福特再次从长安汽车调兵遣将。
1900/1/1 0:00:00“嘉实多面向高功率充放电应用的先进热管理技术,采用浸没式冷却技术路线,能够帮助电动车提升并保持峰值充电功率,增加实际续航里程,缩短充电时间。
1900/1/1 0:00:00特斯拉12月保险补贴按计划退坡至4000元后,又新增“线上自助下单积分奖励20000分”政策,
1900/1/1 0:00:00日前,上汽名爵官方发布了MGMULAN国补限时保价说明发布。
1900/1/1 0:00:00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悉,道奇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尼斯基斯(TimKuniskis)在一次采访中明确的表示出,将在未来推出全新肌肉车型,
1900/1/1 0:00:00